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的南北响堂山石窟,已来过四五次了,但总是与水浴寺石窟擦肩而过。这次之行,虽踏足然仍未观看到石窟(大门紧锁),但旧山门前的一对北宋经幢,得以相见,也算不虚此行了。
水浴寺石窟,与北响堂石窟东西相望,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小响堂”之称。
隔墙相望的水浴寺石窟大院
当被紧锁的大门无法走进略表遗憾,在返路依依不舍的回眸一瞬间,却发现了立于旧山门下的一对儿被铁丝网密麻麻“包裹下”的经幢影子:
没白来!赶紧下车。
沿着以前旧有的,已被灌木遮盖着的山路,直奔而去:
在旧有的山路上徜徉(燕赵风 拍摄)
藏匿山路旁的国保碑
水浴寺石窟国保碑(国七)
因经幢藏匿在已经无路可攀的杂草灌木之中,尤其在深秋,灌木上的芒刺很锋利,能在“不管不顾”下,开出一条直达小路,确实辛苦,还好,如愿瞩望到其靓影:
访碑(遥控自拍)
哥们儿,这是你的了!
当你走进古碑石刻那一刹那
你亦融进了
和古人密码间的互动……
喜欢矗立古碑前的场景,不仅仅在于识读,更多的是释怀,与古人的对话,情景共融……
记着三年前的一篇相关河北陀罗尼经幢粉彩画的文章上(相关文章链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邯郸的@麦地里的飞檐 曾留言提到过的“水浴寺石窟”旁的北宋经幢,这次也算圆梦补缺了。
西侧的经幢
东侧的经幢
相比过往,如今的经幢已然被铁网笼罩,防贼防盗已经全副武装。这也给赏碑文带了诸多不方便,铁网格小到容不下一部手机,让我猝不及防。
关于经幢
属于制式相同的一对,伫立在东西两侧的慢坡上。目测高约三余米,经幢呈六面形,立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发愿文,仅存一幢身,上置仰莲座和宝盖,经幢下部被土石和杂草覆盖,隐约可见仰莲座。(一下范例,基本以西侧的经幢贴图为主)
西侧的宝盖细节
宝盖底部细节
其中一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
宝盖周缘浮雕璎珞垂幔,底部浮雕飘逸的龙和飞天,已历尽千年风雨。
识读经幢碑文
受自然条件所限,部分幢身面上的碑文无法读取,尤其贴近坡面端,但面朝南的还是断续读出,除了通篇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外,我更感兴趣的是在镌刻发愿文的一面上,有许多的信息可参考。
识读
碑文识读:
关于经幢的断代:
相关资料早有这方面的详读和释解,而我仍喜欢“从头再来”的过程,享受识文断字带了的快乐。
据张林堂主编的《响堂山石窟碑刻记总录(壹)》(外文出版社,2007年),其中一个经幢刻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十月十六日;在另一个刻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三月,两处经幢时间上仅差半年余(碑文我这次没有发现)。
但从上述“识读”的碑文看,仍可推断出时间段来:
碑文描蓝的“昭德县”即时记录那段历史的瞬间。
临水镇,以临滏水名,唐代设昭义县,北宋以避太宗讳改昭义县置,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昭德县,属磁州,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峰峰矿区临水镇,宋熙宁六年(1073)降为昭德镇。
昭德县仅存公元976年至公元1073年的短短97年间,而这对儿经幢就是出自这一时间段上。
关于村名
从碑文上看,上至昭德县令、主簿和县尉,再到附近的乡村百姓,在发愿栏上均可读出:
尤其有意思的碑文涉及到的村名,在一千余年后,仍可溯源,诸如上述描红的村名,如薛村(薛村即指今大社镇薛村)、丁村庄(丁村指今和村镇金村,20世纪50年代以来,丁村人因嫌人丁不旺,改名金村)、雁亭(雁亭即指今大社镇彦亭村)等。
关于“拽面”
这几天行走在磁县和峰峰矿区一带,吃的最多的主食,基本是这里特色的面食——拽面。
寺后坡村临街饭店的拽面
午餐在位于水浴寺石窟的寺后坡村临街饭店,当然还是拽面一大碗(磁县和峰峰地区,天生偏爱海带,不论菜品还是面卤,海带常见),很香……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