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邯郸非遗

稠禅:北魏、北齐两朝国师,嵩山少林寺第二任住持,北方禅法之祖!河北武安现存其练武功成之地——定晋岩禅果寺!

时间:2018-06-27 10:42:46  来源:解读邯郸  作者:戴玉刚  浏览: 分享:

 少林武术名扬天下,早已超越一般佛学的意义,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据考证,武传少林与外来佛教高僧无关,少林二世祖稠禅才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河北省武安市现存少林二世祖稠禅练武功成之地——定晋岩禅果寺。



据寺内碑文记载:明正统年间,山西古金兵郡净朗大师修建该寺。据此,山西与河北定晋岩禅果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1、稠禅开创僧人习武先河



他是北方禅法之祖,连名闻天下的达摩大师都对他望尘莫及。他是北魏、北齐两朝国师,北魏孝明帝曾三下诏书请他入朝为官,孝武帝曾为其修建精舍禅室,他都淡然处之;北齐文宣帝曾因他的一个建议,下令废除皇家的渔猎制度,诏天下禁杀生灵。


元代磁州窖瓷枕上绘有他在定晋岩“禅杖解二虎”的故事。


大明永乐大帝曾为其亲撰《神僧传》,并将其事迹铭铸于天下第一钟——永乐大钟之上。他就是稠禅,从武安走出的一代宗师,一个渐渐被历史尘封的人物,一个本不该被遗忘的先贤。


国庆节期间,本报记者与武安学者石书军行脚临漳、登封、济源、安阳、新乡,广搜史籍,遍参遗迹,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稠禅。


稠禅(479~560),河北武安县人,原名孙溪,法名禂禅。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14岁的稠禅入寺落发为沙弥,开始在定晋岩禅果寺发奋练功,28岁时前往钜鹿郡景明寺出家,33岁到达少林寺,住持少林10余年,开创僧人习武的先河,成为少林寺“二祖”。



时间上溯到1500年前,正值北魏孝文帝时期。出身贫寒家庭的稠禅,为躲避兵役或纯粹为了糊口,小小年纪就到武安县定晋岩的禅果寺做了沙弥。


那时寺院的开销由国家供给,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国家对佛教的尊崇更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庙院被当权者赐以巨额的财富和田产,修行者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不仅免除兵役徭役衣食无忧,还有可能借此出人头地,许多贫苦百姓不堪生活压力,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寺庙去。


当时的武安尚武之风盛行,一为禅修之余强身健体,二为深山老林防野兽袭击,三为寺庙间争夺产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寺庙本身拥有的财富和田产,往往成为农民起义军抢掠的目标,僧人们需要武装起来以保护寺产甚至自卫。


据说稠禅小时候因为长得瘦弱,经常受同辈沙弥的欺辱,于是学佛之余暗暗苦练武功,终于成为拳捷骁武、备通经史的文武全才。


史书记载稠禅“横踏壁行”、“跃首至梁”、“以杖驱虎”,俨然电影作品中气功、轻功、拳术、棍术皆精且德才兼备的武学宗师。


关于稠禅学武还有一段传说。据说他体弱不堪侵扰,曾跪倒在定禅果寺的伽蓝大殿里,紧闭殿门,抱着大力金刚的脚苦苦祈祷,六天之后终于感动神灵,恍惚中吃了金刚送给的一钵肉筋,果然臂力大增,武艺超群,伸手提起寺前的石兽挥舞成风,原先凌辱他的那些沙弥吓得跪在地上请他饶恕,从此武师稠禅声名鹊起。


定晋岩禅果寺下的明代石塔


稠禅后来离开禅果寺,先到林州天平山习武修行,28岁到钜鹿郡景明寺受戒,后又到定州嘉鱼山、赵州漳洪山和鹊山禅修,33岁到少林寺拜首任住持跋陀为师学习佛法时,已经是江湖中声望颇高的禅宗大师。


传说为了验证稠禅的定力,佛祖借稠禅坐禅时偷偷化为一绝色美女,从后边将其揽在怀里,稠禅竟不为所动,可见定力匪浅。


当时,少林寺的首任住持跋陀是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受孝文帝敬重。


跋陀非常器重稠禅,曾称赞稠禅“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亲自为之悉心度化,他甚至在稠禅到少林寺不久就甘愿让贤,借口“年渐迟暮”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2、少林寺因稠禅传武震惊世界

 

 

 

禅果寺内残存的古碑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史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先在洛阳建造寺院,因为跋陀性喜幽静,又在嵩山五乳峰下敕建寺庙,即现在所称的少林寺,跋陀是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任住持。


遥想当年,河南少林寺面临的困境,同河北禅果寺一样,环境逼迫少林寺僧人需要尽快武装起来。而来自印度的高僧达摩和跋陀,他们传播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虽同属禅宗却并非一系,且二人本身并不会武功。


达摩离开嵩岳时少林寺尚未建成,传说中达摩传武少林的说法应系后世杜撰,而高僧跋陀执掌少林寺时间太短,距稠禅入主少林寺的北魏延昌年间(512——515)只有13年,据史载稠禅死后数十年的隋唐时期少林寺已有武僧出现,因此将邺下尚武之风传入少林并扎下根基的,只能是这位武功高强的二祖稠禅。


论佛法,稠禅被称为“北方禅法之祖”;论武艺,稠禅起身可跃过高塔,持杖可以驱赶猛兽,双手可拎起重达千钧的石狮,如此德艺双馨的稠禅师掌门,自然受到少林僧众的欢迎。


二祖稠禅执掌少林先后长达10多年,在他的住持下,少林寺宣佛法以度恶人、传武艺防人作恶的两面做派,想来应该起源于稠禅掌门少林时期佛武双修的时代烙印。


即便是在稠禅晚年隐居锡龙山云门寺甚至圆寂之后,河北禅果寺与400里外的河南少林寺往来频繁,不少稠禅门下的徒子徒孙,带着一身武艺投靠到少林寺,成为少林寺历史上有名的武僧,延续了少林寺禅武双修的风尚。


少林武术以拳法、棍术和功法(轻功、气功)为主。


稠禅轻功极佳,史载他可以“横踏壁行”、“跃首至梁”;至于棍术,“以杖驱虎”、“以杖截虎”的记载不止一次,没有一定的技法断然不可;拳法方面,则与禅果寺盛行的“角力”关系密切,虽然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稠禅创立了少林武术套路,但是少林武术套路的形成应该受到稠禅的很大影响。


透影碑:后唐重修古定晋禅院千佛邑碑,又称“透影碑”。立于北岩原禅果寺院内,青石质,石质坚硬,通高4.08、宽1.14、厚0.31米,碑首与碑身为一体。碑文正文为楷书,36行,每行72字,共有2664字,主要记叙了禅果寺的地理位置,建筑规模及各种传说,以及千名佛教弟子重修禅果寺的情况。


 

碑文后半部为四字诗,共5行,每行8句,主要记录了禅果寺的历史,现字迹仅存三分之二。此碑正面中部有三寸许,光明如镜,能映对面山景。曾遭火焚,此碑阳额已残,雕刻脱落,开裂严重。

 


佛法讲究四大皆空才能出离三界,嵩岳位于群雄逐鹿的中原地区,少林寺当然也免不了尘世纷扰,稠禅一心求法,于北魏孝明帝后期离开少林寺,隐遁深山继续禅修,从此再没有回过少林寺。


但是少林寺虽几经磨难尚武之风却从此延绵不绝,逐渐发展成熟,不仅名扬海内,还漂洋过海传到世界各地,成为外国人眼中中华文明的代名词。


3、扑朔迷离的山西人净朗

 

《武安县志》记载的山西人净朗发菩提心修菩提行事迹


稠禅功成名就的禅果寺位于武安市西北35公里的活水乡口上村定晋岩下,由东魏佛教建筑遗址及东汉、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初年的历代重要石刻组成。


武安县志称:“其山高百余仞,悬崖如盖,松柏森蔚,中有梵王宫殿,风雨不能侵”。


有据可考的是,明正统年间,山西人净朗重修庙宇。明正统二年,净朗塑84龛。


正统三年,净朗盖地藏殿1所,内塑地藏一堂并十王俱全,大殿内塑净三身佛护法2尊;盖昆庐阁,内粧金佛3尊,雕罗汉一堂,大殿后间事十王一堂,思使俱全;三门1所,内塑金刚神2尊,过街楼1座,古观音1尊,浑金聖僧1尊,五彩补塑祖师3尊;建左右伽蓝殿2所,解虎塔旁,起盖五方龙王庙1所。


此事记载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河南彰德府磁州武安县《重修古定晋岩禅果寺碑记》上,也是第一次出现禅果寺这一名称。


明成代十年(1475),净朗的徒弟圆爱、圆宝、圆盘又新建石佛5尊。


可见,定晋岩巅峰开辟于魏文帝皇初三年(222)。东魏高欢帝勅建寺院时,还没有禅果寺的名称。直到明正统年间,山西人净朗重修庙宇后,这一带的寺庙群才开始叫禅果寺。


那么,山西人净朗到底是个什么身份?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财力来修禅果寺?


要知道,在崇山峻岭之上建寺修庙,且浑金塑神,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据《重修古定晋岩禅果寺碑记》载,净朗是山西古郡魏榆慈鸟乡人,父亲姓梁,母亲姓杜,曾受业常乐寺。至于净朗的更多信息,目前尚无找到,记者静待各地方家解密。


有趣的是,禅果寺建在定晋岩下。



有关定晋岩的来历,当地有人说是两千多年前赵国和晋国的分界线。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晋国已经不复存在,此说自然无法成立。


据说,禅果寺共有石碑90余通,目前所存只有22通。在这些石碑中,《稠禅稠定碑记》透露出这里和长治的关联。


碑文说,有那么一天,大乘僧智者大师自丑阳山来到定晋岩,怀着“无后为大”的心态,他将袈裟搭在稠树之上。其树忽然开而弥合,借神力晃动与另一稠树云雨交媾,满十月树体破裂,生产二男。稠禅、稠定就这样诞生了。


智者大师又指虎为奶娘,为稠禅、稠定哺乳。待他们二人长到18岁,从河东(今山西)领来两个美貌女子,一个叫白露,一个叫白雪,欲与其婚配,稠禅、稠定婉言谢绝。


此后,二美女修行白云山。稠禅、稠定受智者大师传授衣钵,得以无边的法力。


到了北齐隆化元年(576),后主高纬赐稠禅为大智禅师,稠定为大慧禅师。自此,二位大师以邺镇(今临漳县西南)为轴,在河北邢台以南,河南林县以北,山东武城以西,山西潞州以东,集徒讲法,声震太行。


可以体悟的是,山西人净朗修建禅果寺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禅果寺所在的口上村,村寺相依,安然有日,人们上香、礼佛,做功德,毕恭毕敬,这种宗教礼仪已经成为乡土社会的生活。其实,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礼佛的影子,洗碗、砍柴、煮饭,皆在悟道。参禅就是生活,生活即为参禅。


定晋岩的大美是佛性,禅果寺的宁静也是佛性。行者想要抵达的地方,必定有山的召唤,水的挽留,云的憧憬,花的向往……作为大自然的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进入一生快乐的不二法门。


行文至此,特想把赵朴初先生的一首小诗送给读者: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吃茶去!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yd03208109)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殷海光 |一个因思想而受难的人
殷海光 |一个因思想而
国际陶瓷艺术盛宴!这场双年展将在峰峰启幕
国际陶瓷艺术盛宴!这场
莫迪里阿尼:追求美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莫迪里阿尼:追求美是一
到河北大名古城逛夜市去
到河北大名古城逛夜市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