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金藏》是宋代中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汉译善本,因刻于金代,后被供养在山西赵城县(今洪洞县)广胜寺而得名。1942年春,解放区太岳区第二地委获悉侵华日军将劫掠广胜寺藏经消息,立即报告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和政委薄一波,军区即组织力量抢救,将全部藏经安全转移。《赵城金藏》由八路军抢出后,开始藏在太岳行署的驻地——山西省沁源县一个废弃的小煤窑内,后因受潮又多次转移。
1946年秋,《赵城金藏》被分装在42个木箱里,交由北方大学保管,转移到位于涉县的太行行署驻地下温村一个天主教堂里。八路军干部张文教奉北方大学校长范文澜之命,担负保管任务。因部分经卷潮湿发霉,不少已经严重损坏,他四处找来锯末,把受损经卷全部烘干。又联系《新华日报》社,找来多余的旧报纸把经卷裹起来。他多次勘察,最后把4800余卷经卷从下温村转移到常乐村一个地主家的阁楼上。《赵城金藏》在涉县保存共两年八个月。
1949年4月初,负责保管的张文教接到上级要他护送《赵城金藏》进京(北平)的电令。张文教在涉县常乐村群众帮助下将42箱、总重达2740斤的经卷送到涉县小火车站,先乘坐邯郸军民在解放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到达邯郸,后转乘汽车,于4月30日到达北平,交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时存4330卷,又残破零散者9包。
5月14日,由党政军、文化界、宗教界著名人士参加的《赵城金藏》座谈会在北平图书馆举行,张文教作了守护与护送过程的介绍,北方大学校长范文澜作了共产党重视文化遗产、在战争中保护国宝事迹的报告,巨赞法师作了动员佛教徒捐献装裱《金藏》纸张的热情激昂演讲。5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名经四千余卷抵北平市”为题发表消息,引起世人的强烈反响。
《赵城金藏》入藏北京图书馆后,经整修,已恢复《赵城金藏》原样(抗战前后,北京图书馆曾购得192卷,其他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藏书家也有购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多数已捐赠北京图书馆入藏)。她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一同,被誉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决定重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由任继愈教授主持,分正续二编,正编即以《赵城金藏》为底本,缺失部分以《高丽藏》补足。至是,《赵城金藏》得以焕发异彩。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