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时间:2023-10-14 16:24:20  来源:大运河时空  作者:文剑   浏览: 分享: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作者:文剑

 

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在明清为直隶大名府的治所。在我国古代的府、州、郡一级,其治所内还另设一县,被称为“附郭县”,是府、州、郡所辖县的“首县”,在品级与待遇上要高于其他县。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1594年明代《天下舆地图》中的大名府与附郭元城县

 

大名府城内当然也有附郭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附郭县是元城县,但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三年之后大名府的附郭县又多了一个大名县,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不多见的“双附郭县”之一。另外,在这一年之后,大名县还取代元城县成为了“首县”。到了民国初年,元城县甚至消失在了政府公文里,彻底并入了大名县。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1647年《遐览指掌》中的大名府与附郭的元城县

 

其实说起来,元城置县的历史比大名县要久远得多,为汉初置县,而大名县则是于五代十国的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时由广晋县改名而来,两者相差1000年左右的时间。大名县又是如何逐步取代了元城县的呢?

 

明清以前历史上的元城县与大名县废置与治所迁移情况

元城县一名的来历,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应劭的说法:“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遂氏焉”。元城县置县之后,在北齐、唐贞观、后唐同光、蒙古至元时经历过四次废置或者撤并。其中,在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并入贵乡县后,于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复置,并且县治迁到魏州治所内,与贵乡县同为魏州附郭县,从此开始了它的附郭县生涯。在宋、金分别附郭大名府、大名府路治,明、清附郭大名府治。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1743年《乾隆天下輿地圖》中大名府附郭县仍是元城县

 

(注:历史记载中曾有元城县为阳平郡治,《大运河时空》曾专门撰文《冀南一县曾为郡治360年,但却另有230年一说,谁“偷”走了130年》,在历史记载等方面对这个结论进行了驳斥,认为阳平郡一直治馆陶县,并未有治元城县的历史。

 

此外,分析元城县有上述多次复置、撤并的历史,也可以看出阳平郡治元城县的不可能性:

 

阳平郡设置于曹魏时期,当时河北刚刚结束东汉末的战乱,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迅速,为强化行政管理,才有了分魏郡置阳平、广平两郡之举,新郡治所必然要选择一个人口繁多、经济强盛、政区稳定的大县,而元城县在曹魏后不久的北齐即被废,后来又多次被废或省并。一个县说废就废、说撤就撤,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份量更不能承担起一郡之治所的“重任”。

 

直到魏州兴起,元城复置,与贵乡同为附郭县,才具备了成为府、州、郡治的资格。

 

而馆陶县在隋朝以前体量巨大,一县曾分出三县,分别是:汉初将“馆陶之别乡”析出平恩县、东魏将馆陶西界析置贵乡县、隋朝将馆陶东界析置冠县,并且清代以前从未有过撤并与复置,并且还在成为阳平郡治之后,又做过多年毛州治所,可见其稳定性与影响力,这样的地方,才适合作为郡、州治所。

 

从这一侧面也可推断出,阳平郡治一直在馆陶县无疑,而“初在元城县,后赵迁至馆陶县”结论是错误的。)

 

元城县的被废、省并与重置的经历已经够“精彩”了,但是与历史远不及它的大名县相比,却远远不及。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1785年《大清广舆图》中大名府附郭还是元城县

 

首先,大名县是由别的县改名而来。东魏的天平二年(535年)析馆陶县西界置贵乡县,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改贵乡县置广晋县,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改广晋县为大名县。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民国老地图中的大名县旧治

 

其次,大名县治多次迁移。在改名为大名县之前,贵乡县治今河北大名县西北的赵城,北周建德七年(578年),迁到位于今大名县东北的孔思集寺。而改名为大名县之后,则是在府城(包括旧、新两座府城)与南乐镇之间完成了“4出4进”的搬迁县治之举:1、政和六年(1116年)由旧府城徙治南乐镇(今县南旧治乡);2、金代大名县治迁回旧府城;3、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大名县复徙治南乐镇;4、元宪宗二年(1252年)徙治旧府城;5、元至元二年(1265年)重治南乐镇;6、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徙治至新府城(旧府毁于水灾);7、明永乐九年(1411年)又徙治南乐镇;8、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徙治府城,与元城县同为附郭,并成为“首县”。

 

清朝乾隆年间以后,为何大名县反而成为了“首县”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1859年《直隶舆地全图》中大名县、元城县已成为附郭县,魏县被撤销

 

元城县被大名县取代“首县”地位的原因,可以说是“躺枪”而来。

 

“躺枪”是网络流行语,是躺着也中枪之意,意思是“自己什么也没做、没招惹别人,却被别人给攻击、给击中、给打击了。”

 

元城县“首县”地位的消失也是这样。乾隆三年左右的时候,魏县县城因漳河泛滥再次被冲毁,需要选择在距离漳河较远的地方重建县治,但县城居民不愿意远离,再加上花费资金巨大,直隶总督方观承上书皇帝,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裁撤掉魏县,将魏县所辖村庄分别划入大名县、魏县:

 

魏邑系繁难中治所,辖三百三十七村,与大名元城二县土地人民犬牙相错,……不如将魏县裁汰归并大名、元城管辖……漳河以南二百八十八村、河以北十八村共计三百六村,均与大名县地界切近,应划归大名管辖。又东北三十一村与元城县地界毗连,应拨归元城管辖。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1884年《畿辅通志》中的大名县(含魏县旧治在此图中)

 

除了把魏县的村庄划分给元城、大名县之外,方观承又考虑到位于府治南侧不远的大名县城也饱受卫河水害影响,“土城本属残缺,更须修筑”,建议“将大名县治改移府城,与元城同为附郭之县”。

 

吏部在调查之后,同意了这个方案。乾隆二十三年在裁撤掉魏县的同时,大名县治迁入大名府城内,与元城县成为附郭县,“府城内之街道关厢划半分管”。

 

虽然,元城县作为附郭县的历史比大名县久远,但因大名县与府同名关系,所以确定大名县为“首县”,元城县为次。自此,元城县1000多年的附郭县地位被大名县所取代。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1884年《畿辅通志》中的元城县

 

元城县为何又最终消失,最终仅剩大名县

元城县的消失,源自于清末民初的两个命令。

 

一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6月,清廷颁布的“统一裁撤各府的首县”上谕,将首县辖地改为各府的直辖地。大名县被裁撤,其辖区由大名府亲辖。

 

二是民国二年(1913年)1月由北洋政府推行的《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其实这个“令”也是清宣统三年上谕未曾实行的部分,民国之后继续推行,第一条要求“现设有直辖地方之府及直隶厅、州地方,该府、该直隶厅州,名称均改为县。”大名府又改为了大名县。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1933年《河北分县详图》中,大、元、魏并在了一起

 

虽然在这两个命令之下,大名县仅仅是经历了县、府、县的阶段变化,换了个名字而已,按说对元城县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元城县经历了乾隆二十三年的首县地位被取代、大名县接收魏县的村庄又远较元城县多之后,大名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以及影响力方面迅速把元城县“甩”在了后面。

 

再加上清末民初的两个“令”,大名县经历了短时间的“府”的阶段,元城县的县政已经由大名县兼理,所以在民国《大名县志》中记载道:

 

迨民国元年裁各府首县,大名县乃并入府,次年废府,大名又降为县,大名县属原在府署西天雄书院故址,由府改县以后,遂将府署为县署焉。而元城县自入民国后渐至名存实亡,县政由大名兼理,已渐成合并趋势,民国三年中央发表各省县名中无元城县,于是元城废。

 

冀南曾1000多年为府的首县,却“躺枪”被取代,甚至现在县已消失

大名县城中的大名府署、大名县署、元城县署,民国二年以后,大名县治迁到府署

 

民国三年已无元城县,其消失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起源于乾隆二十三年的那次“躺枪”。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低调的千年古都,网友0差评,到了最佳旅游季节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市,历史悠久风水极佳,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石窟,奢华无比造像达51000多尊,游客却不多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