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流溪别院

西藏壁画 浓缩的历史与文化艺术

时间:2019-04-26 15:42:00  来源:快搜西藏   作者:  浏览: 分享:

 

微信图片_20190426153947.jpg

图为托林寺白殿壁画:庆典图
 
西藏壁画分布在寺庙、府第、宫殿、民宅、驿站、旅店等地方的墙壁上。而寺院则为壁画聚集之所。大寺院往往有数十个到数百个殿堂,各个殿堂及其周围走廊的墙壁、天花板等处均绘满了壁画,估计寺庙壁画在10万幅以上,如果把这些壁画一幅幅的排列起来,那确实是延绵不断、绚丽多姿、色彩缤纷的美丽画廊。
 
微信图片_20190426153950.jpg
 
古格红殿壁画:舞狮
 
西藏壁画的特点是技法丰富多变。绘制佛像,须严格依照佛法定规,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成像庄严肃穆,体态匀称;绘制历史故事和风俗画,则笔法古朴细腻,多采用俯瞰式透视法,以几何结构描绘人物和建筑物背景,画面别具一格。所用颜料均为传统的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与唐卡一样,颜料内均已调入动物胶和牛胆汁,以保持色彩鲜艳,经久不褪。壁画的题材比唐卡广泛,多了一些反映征战、劳役、修建寺庙的故事画和民俗画。
 
微信图片_20190426153953.jpg 
 
古格红殿壁画:舞狮
 
大昭寺建于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进藏以后,至今已1300多年的历史,历经兴衰重修,原来的壁画经过多次修缮着色,有些仍保留着原来的风韵,二楼各供奉堂的壁画有的保留了原有的残痕,一楼的壁画虽经反复修改涂抹,但仍不失原有的风韵。大昭寺壁画保存了文成公主进藏宣传盛唐文化的业绩,也保存了唐代的壁画艺术,不仅是历史和艺术的珍品,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实物纪念。
 
微信图片_20190426153956.jpg
 
托林寺红殿壁画:龙女
 
西藏壁画大致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目前发现最早的壁画可能是距今3000年前后的遗存。北部加林山壁画和西部的阿垄沟壁画点有可能属于高原最早的一批壁画点,另外鲁日朗卡、任姆栋等壁画点也保存着部分早期壁画图像;中期壁画大致在距今3000-2000年间。这一时期也是西藏壁画的繁荣期。但壁画点似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晚期壁画以纳木错一带的洞穴壁画为其代表,其下限可能晚至吐蕃王朝时期。
 
在西藏壁画中,最富于高原壁画特色的是牦牛图案。牦牛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动物物种,它们抗严寒、抗缺氧,吃苦耐劳,被人们誉为“高原之舟”,是西藏群众最喜爱的动物之一,而且这种喜爱显然是很有传统的,在西藏古老的壁画里,早期高原人对牦牛的深切关爱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得到了生动体现。牦牛的艺术表现更是鲜明地体现出高原艺术特有的性格特征——简明扼要,生动夸张,表现风格的多样化。
 
微信图片_20190426154000.jpg
 
托林寺壁画:释迦牟尼降生图
 
明清时代,西藏壁画艺术更加繁荣。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为了绘制宫殿壁画,除召集寺院画师外,又从各宗(县)调集了60多名画师,并从尼泊尔聘请了一批画师,康熙皇帝又派了100多名各族画师入藏支援绘制壁画。各族画师汇集一堂,寺院和民间画师齐动手,出现了壁画艺术的高潮,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显著成效是:壁画题材更加广泛,世俗题材出现在了壁画艺术中,壁画风格多样、流派纷呈,著名画师辈出,壁画艺术逐步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壁画融入社会,日益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微信图片_20190426154004.jpg
 
扎达东噶石窟壁画:十一面观音
 
西藏壁画源出洞穴壁画,又继承了苯教的浪漫主义,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历代画家们又互相学习,各取所长融合各派,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画派。由于融合无间,彼此既有共同特点,又有若干差异,很难断然划分、画线辨认了。西藏大多数壁画集中在寺庙,但就其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却并非完全宗教化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壁画在其发展中不断地世俗化、民族化,并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将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融合一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艺术流派。
 
西藏壁画中突出绘画的是人像,往往以巨大的篇幅绘画出一尊尊站立式或端坐式的大佛,而在其周围再画若干其它佛像。也有的是点缀其巨像活动的环境,并进行极为华丽精致的装饰。也有的壁画采用连环画图式,所有壁画色彩都很鲜艳,色彩缤纷、片片锦绣,极富吸引力和诱惑力,多用作对群众进行宗教、历史、道德等教育的形象教材。但从本质上说,壁画仍然是社会性的审美艺术。
 
艺术家们根据其生存时代的需要,贡献出自身的智慧和才能,创作了极其丰富多彩的壁画,这些壁画极具浓郁的民族特色。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