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人名胜

武安巨贾义商第一人房锦云

时间:2023-02-06 14:17:35  来源:神钲书院(公众号)  作者:王世忠   浏览: 分享:

   

武安巨贾义商第一人房锦云 

房家庄园影壁

  

武安巨贾义商第一人房锦云

  

王世忠

  

从明中叶开始发端,经过清乾隆道光年间的繁荣,以至到民国时代的昌盛,最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结束,武安人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是武安商帮。他们走南闯北,经东略西,抒写了商业经济的传奇。武安商帮是一个可与晋商、浙商、徽商、苏商等相提并论的商业群体。武安的著名文化学者安秋生先生有专门的研究,他著有《武安商帮史话》等书,详尽的论述了武安商帮的发展情况。武安商帮的主营是中药和丝绸,这个时期的武安人,纷纷走出家门,北上南下,或推车叫卖,或坐堂开店,积累着自己的财富。据明嘉靖年间的《彰德府志》记载:“武安最多商贾,厢坊村墟罔不居货”。武安商帮的经营范围已达十几个省,比如在东北,有句话说:凡是冒烟的地方,都有武安人在卖药,也就是说,在东北,医药行业基本被武安人垄断。在南方,武安人主要经营的丝绸,形成了“南绸北药”的武安商业格局。房锦云就是武安商帮的一个杰出代表。

  

房锦云(1862-1927),字尚絅,武安伯延人。房家是世代商家,到其父辈之手,有一个叫做“祥顺公”小店。房锦云执掌房家产业后,迅速崛起。南北扩张,东西兼并,不久即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那时,南有“德庆恒”“德庆成”“德庆兴”“德茂恒”等四大商号,主营丝绸,遍布宝丰、郑州、周口、开封等地。北有“德庆增”“德庆元”等商号,主营药材,遍布沈阳等地。另外,在西安、银川、江浙等地,都有他家的商号。也许房锦云天生有经商的头脑,他精明干练,考虑周全,眼光敏锐,善抓时机,处事果断。在他的手上,房家的产业风劲一时,可以说是家缠万贯,日进斗金。他是武安的商业奇才,数十年运筹帷幄,谱写了一部商业神话。开设的分号之多,商业规模之巨大,跨越的地域之广,这都是同时代人鲜有可比的。这从他家乡的房家大院可略见一斑。伯延房家大院,占地百余亩,现存院落就有三十余座,大小房屋六百余间,是北方地区难得一见的大庄园。庄园里,除家居之外,柜房、客房、仓库、图书馆、食堂等等,应有尽有。其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现已成为重要的古民居保护对象。房锦云是武安商帮名符其实的商业巨贾,那时,房家每日进进出出的车辆,来来往往的客商,劈哩啪啦的算盘声,构成了一幅奇异的商业图画。

  

实际上,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也并非什么稀奇。房锦云最被后人称道的是他的急公好义,唯善是举,提起他,莫不交口称赞。

  

武安,地处太行山东麓,土地贫瘠,干旱少雨。1900年,武安发生了罕见的灾荒。流民遍地,饿殍盈野,无处可归者,无粮可食者,数不胜数。见此惨状,房锦云果断的打开了自己的粮仓,救济穷人,并开设粥厂,随时向流民提供食物,怜贫恤难,救人无数,终于使百姓渡过了那个艰难的阶段。有了这次的教训,房锦云想得更加久远。他积极倡议,建立义仓,以备不时之需,以解一时之困。他向当时的政府提议,由他出资建立义仓,号召富户积极捐粮。这一号召,政府当即慨允。不久,义仓建成,他带头捐献谷物,在他的感召下,各位富户也积极捐献。果然1920年,整个黄河以北又发生了大灾荒,当年悲惨的情景重现,而且比上次更加严重。“旱魃为虐,赤地千里,武安全境概无收成,兼以连年荒歉,灾情严重,草根木叶,亦至尽绝,哀鸿遍野,嗷嗷待哺”(民国版《武安县志》)。然而由于有了数年的精心准备,义仓派上了用场,及时向灾民发放谷物,又是救人无数。义仓不足,房锦云还变卖自己的家产,给予资助,终于又使百姓渡过了这场灾荒。

  

在渡过这场灾荒之后,房锦云也在深深的思考:如何能让百姓长久的不受饥荒冰馁之虞,而不仅仅供一时之需。他认为“救荒古无善策,富民之道,则在以农为本,广植森林以辅之”。(民国版《武安县志》)广植森林,可以涵养水分,可解水旱之荒。他还提到,昔日孟子论及王道时就提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个时期,西方现代林业思想已经逐步进入我国,房锦云此前已经受聘担任武安农林会董事,并捐资支持林业发展。他果断的出资购买了数百亩水地,建立了一个农林实验场。购置了桃树、杏树、桑树等经济林木,在实验场种植。房锦云还先后受聘担任了武安县农会会长、水利局局长。在任上大力推广他的抗灾方略,指导乡民广泛种植树木,疏通河道,引水灌田,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这一切举措,都在一定范围一收到了效果。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重视教化,一些有钱人往往不吝资产,投资教育,房锦云也是一样。1907年,他联合本村的富户徐文德、徐文炤,在他的家乡伯延,一起创办了武安的第一所新式小学—尚德小学,在武安开现代教育风气之先,这也是他造福乡梓的功德之一。房家创建的伯延尚德小学,百余年来一直是武安教育的旗帜,一直是精英之才的摇篮,为伯延、为武安、为国家造就了无数的栋梁之才。房锦云还有二次为大学捐款的事让人津津乐道,一次是为北京的民国大学捐助,史载“以巨金助民国大学”(民国版《武安县志》)。第二次是为北京的中国大学捐助。当时中国大学刚迁新址,缺乏资金修建学生宿舍。房锦云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即慷慨解囊。中国大学的师生们,非常感谢房锦云的义举,他们把学生宿舍命名为“尚絅斋”。

  

由于房锦云乐善好施,屡兴义举,光绪三十年,清王朝为他奖二品封典,诰封通奉大夫。进入民国后,大总统视他为民国的功臣,分别授予他二等嘉禾和三等嘉禾奖章,并敲锣打鼓把一块牌匾送到房家门上,牌匾上书写着四个大字:“育我菁莪”,由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书写,这块匾至今仍挂在房家大院的门楼上。房锦云在武安历史上是个传奇,他神话般的聚集了巨大的财富,又如洪水般的散发到那些最急需最穷苦的人手上和公益事业上。在武安,也许他不是最富有的,但他的名声却是最响亮的。举凡本村和邻近村的乡民,无不受过他的恩惠,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生活急需,无论是大灾大难之时,还是日常生活中,直正做到了有求必应,有难必帮,这在小农经济各自为业的旧社会里,是非常难得的,他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

  

房锦云出生在殷实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仁者爱人的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亲友,敦睦乡邻,成了他人生的遵守信条。他自幼丧母,对继母孝敬有加,他兄长早亡,对他的侄子关爱至厚,视同亲生,在他的晚年,精心培养他的侄子房续元来接他的班。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房锦云正是按照这个步骤来实现他的人生理想的,后两步没有做到,前两步可以说做得非常完美。应该说,是这种传统的教育使他的思想坚定境界宽广的,同时房锦云的骨子里必然有其善良中正的基因。我们看到过太多的豪富之家为富不仁的事实,看到过太多的名商巨贾巧取豪夺,以财势压人的状况,而房锦云却富而不骄,抚困济贫,这必然是他纯正的良心之举。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生活道路,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中,必有忠臣,财富可以同有,善心却不见得共备。对于武安和伯延人民来说,应该庆幸的是有这样一位难得的大善之人。另外,房锦云很早就接手家族的家业,平日穿行在南北各地,此时恰逢西方的各种思想浸入我国,基督教的仁爱思想,西方那种财富回馈社会的价值观也必定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他的那种天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必然会使他的善心日固,爱心愈纯。他的所有义举绝不会是一时兴起,也不会是空穴来风,更不会是沽名钓誉。所以我们说房锦云是武安巨贾义商第一人。

  正是:

  世代农商起伯延,精明睿智聚粮钱。

  逢荒开赈抚穷难,未雨绸缪解困蹇。

  教植蚕桑依圣训,谨遵书礼育良贤。

  嘉禾人赞非吾意,厚德善行千古传。

  

武安巨贾义商第一人房锦云 

  

作者简介

  

王世忠,神钲书院副院长。河北师大本科毕业。原邯郸学院武安分院副院长,现东方诗风网站站长,《东方诗风》杂志社社长。爱好诗歌创作,先后在《中华诗词》《重庆诗词》等各级报刊上发表了数百首诗作。出版有《秋水潋滟》《雪落声声》《林下听雨》三部格律体新诗集,《秋水诗存》一部古体诗集。参与了神钲书院的各项活动。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