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人名胜

从事美术活动五十年

时间:2023-03-27 09:54:16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田辛甫  浏览: 分享:

 

从事美术活动五十年

1934一-1984

田辛甫

    

壹、1934一一1984年,是我的求学和美术教学阶段。

    

我1911年2月28日生在河北省大名县樊河道村农业家庭里,起初家庭比较富裕。祖父田体让是个前清秀才,父亲名田珂,字双鸣,弟兄四人,民国初年分居后,日子就逐渐衰落下来。

    

1917年,我7岁时,先跟我四叔父田念私塾,后跟本村田国藩先生学习。14岁时就通背诵了《诗经》、《四书》、《礼记》、《书经》及半部《左传》,称我是田国藩先生的第一个大弟子,但经先生讲的不多,现在几乎全都忘掉了,但在思想上受旧书的影响并不少。

    

我对绘画也是在这幼年时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我家几个长辈是长期搞绘画的。我伯父田价,字维祯,是位清末秀才,好喂鸟,自己用竹子扎鸟笼,笼顶上常画“万字”不到头图案,也画蝴蝶和几种花。我父亲除参加家务劳动和副业生产外,会画戏剧人物,用单线手法,利用农闲刻木版人物。他笔下的人物,很多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包公案》、《杨家将》等小说中的忠臣武将和侠客,画短打多、画长靠少,很少画妇女。

 

每年秋后,就开始刻木版灯笼画,印出黑线轮廓,用洋红、洋绿、黄色(用槐花熬成)等颜色人工上色,灯笼是长方形,四面可画两出戏,春节前后,找人赶集出售。我当时就是父亲画灯笼画的一个得力助手。四叔父是画花鸟画的能手,工笔重彩,当时在农村艺术水平是比较高的,给每个学生都画个装书笈及纸张的书挂,分两面四丛都装饰得非常实用美观。我喜欢画花鸟画,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当时,各村还有不少庙宇,如老爷庙、关羽庙、土地爷庙、麦王奶奶庙,个别村还有寺院、十帝阎君庙等,每座庙内都有泥塑神像,也都有壁画,有的水平也很高。

    

当时,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木版年画画店在集上很多,我在幼年每年都买很多的年画贴在家里,还有门神爷……对我的绘画兴趣影响也很大,有故事情节,直到次年春节再换新的。

    

念私塾时,家长和先生怕学生耽误学业,禁止画画,画画虽是禁品,但我还偷着画,先生来了就藏起来。为此,也常挨先生的申斥。我画在墙壁的画是用红土、木碳、白灰作颜料。有次在我家新泥妥的一座磨坊里,满墙都画了画,画的有《老包赔情》、《打黄盖》等出戏。    

    

当时,有位民间美术家名康三的,水平很高,会画神庙壁画,在姓氏家谱上面画着牌子、门楼和狮子,也有树木花草,把去世前辈的名字按辈次写在上面。我后来按着那个样式,也无代价的给别人画过家谱。我给自己画的家谱是革新的,上面画了一架紫藤,是别具一格,另有风趣。

    

我四叔父文的会念书、画画,武的是家乡一带有名的武术教师。六部拳"是家乡古老拳术,我在十几岁时,白天念书,晚上学打“六部拳",这套武术,至今未忘。私塾的同学还会许多土玩艺,有握腰、栽腰、托相、蝎子爬、脚尖走路(农村的“芭蕾舞")。有一次,打开场子一玩,吸引来很多观众,把戏都赢了。

    

1924年14岁时,我的内弟孙锦(字秀士,1927年地下共产党员,193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主张我弃私塾上学堂。我就到西司庄姥姥家,上了几个月的国民小学堂,跟张士坊先生(东司庄人)学了点算术及其他常识。于1925年15岁时,走后门、扒窗户,考上大名县一高29班。美术教师是端木梦锡(南乐县人,后来成为名画家)。我画的第一张画,蝴蝶在青草地上飞舞,就作为优秀作品;进行了展览。半年后,考入河北省立第七师范附小第二班,美术教师是刘和壁,学过铅笔画和擦笔画。

    

1927年17岁,考入省立七师第七班。起初美术教师刘上翔(国画家),其他美术教师有孙俊之等,影响不大。

    

1930年秋天,因参加学潮被捕入狱。出狱后,被反动学校当局开除。1931年春天,受党的派遣到山东省南馆陶镇县二高当美术、体育、音乐教员。谢台臣第二次当七师校长后,我又复学。1932年,寒假在家,得到七师学生会通知开学后不要入学。这时又受党的派遣到河南省内黄县东庄镇县二高任美术等科教员。不到半年,七师换了校长,开学后我又复学。这时,著名书画家白寿章任七师美术教员(这时学校改名为河北省大名师范),他继承了徐青藤、石涛、八大、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大师的艺术传统,又有发展,他用大写意画法,给留下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在战争年代里大都遗失)。在他领导和倡仪下,学校成立了中国画研究组,我是成员之一。他每周在每班上两个小时的美术课外,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业务指导和绘画表演,并帮助学生解决了绘画材料困难问题。并在校内举行美术展览,我有数幅作品也参加了展出。我在这时,在白老师的指导下,打下了中国画的初步基础。

    

1934年春天,受聘到大名县高兼任高级班美术教师,每周八小时在七师时,曾参加校篮球队,并跟体育主任陈履桥老师学会了许多舞蹈基本步法。这些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1934年夏,七师毕业。我班同学暑假赴北平(现北京)参观,我在北京买到各画家齐白石一幅《瓜藤》,还有另幅《夹竹桃》,李苦禅画师泼墨画册,这都是我以后在教学时的精心摩本,也是我学习齐白石画风格的开始。

    

暑假后留校,任大名师范附小教导主任兼教员,教全校高级班美术及数班的体育、音乐。这时,我的国画作品已在社会上有所影响,还在《大师校刊》上发表数幅。《怎样教儿童画画》一文,及几幅漫画,也在校刊上发表了。这时我也很喜欢赵望云画师在《大公报》等报刊上连续发表的《农村写生》,它通过绘画反映了农民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我也喜爱名画家丰子凯的漫画,他的画册我都买过,甚至也都临过,以后我笔下的小品,如《怒目而视》、《小刘宝》等(没发表),可能是受那时丰子凯漫画作品的影响。

    

1936年以后,我记得在大师附小就不担任教导主任了;这时对美术教学,搞好美术业务更专心致意了。当时朱佩严老师,专攻儿童初小一、二年级教学。我们称他是小学教育家。他编了一本一年级小学生《语文读本》,邀我给他画插图,有文有图,文图并茂,石印出版,人手一册。此书现在已找不到了。我在大师附小任教时,除美术教学外,教过《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及“庆祝新年"娱乐晚会上,编导了几个歌舞剧。其中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利用舞蹈步法,由风琴伴奏,受到观众的好评。我在大师附小教书时,我的三弟田辛茹在家患了伤寒病,昏迷了几天,很是危险。第一次请了一位西医打了针,病情稍有好转,又请了商萼楼大夫到家看病,吃了他几付药就好了。我为向商大夫(是我在七师时的医药先生,这时任大名医院院长)表示谢意,画了一张正在奔跑的大红马,裱成横披带轴画,挂在他医室的东面墙上了,去治病的人都看了。自这以后,我画马闻名,其实我画马并不多。

    

我跟名画家白寿章老师学画,到1937年“七七事变"止,共有五年的时间,这五年内也都是在他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进行美术教学和创作活动的。

    

贰、1937一一1949年,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年代里。

    

在战争年代里,一切服从工作的需要,服从革命战争胜利的需要,没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人民的一切。新中国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在革命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在战争年代里,最初参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秘密抗日十入团"。以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作了一些美术工作,也画了一些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军队节节南退。11月,日寇侵占大名城和附近村庄。不久,国民党丁(树本)陈(铭绍)部队,又回到卫河东成立大名县政府。那时,大名县还是个大县(包括元城、大名和魏县),城北是大名县第四区,第四区抗日大队,是共产党领导的。这时,我从学校回家后,为创造抗日民主根据地,我作过争取会道门工作和抗日教育工作,同时,也参加了第四区抗日大队部的编印抗日宣传品和部队教材。在庆祝第四区抗日大队成立两周年时,出过一本油印纪念册,我在这个纪念册上画过一些插图。

    

1939年—1940年初,我任大名县第四区抗战大众剧团团长,指导员是辛古同志(中共党员,现已离休),共有团员近3O名。我们根据战争的需要编了一些以参军支前、发展农副业生产、拥军优属、揭露敌人罪行等为主题内容的小型戏剧;音乐歌曲有辛古教唱的《流亡三部曲等》;舞蹈有从八路军那里学来的《儿童舞》、《乌克兰舞》、《叮呤舞》,及由我编的《大众舞》。《大众舞》是利用旧谱填新词,运用了几种舞蹈步法,串连而成,有歌有舞,是一场最后演出的歌舞剧,我担任口琴伴奏。在剧团时,也曾画过一些农村写生小品,剧团在沙圪塔时,进行过小型展览。

    

在1940一41年时间里,解蕴山担任大名、魏县抗日政府县长时,我担任过县文教科长。在于光甫任冀南一专署专员时,我任过专署文教科长。这个时期抗战已进入艰苦的阶段,政府机关没一定住址,为躲避日寇的捂村和“扫荡",有时,在一夜内就移动好几个村庄。还有魏县西南大股土匪抢劫村庄,家家坚壁清野,堵门闭户,改造街道,行动不便。在这样打游击生活的情况下,正式作画也就不可能了,但是还不断地画些小品,留给房东,作为留念。就在这样情况下,为培养抗日师资,文教科还在魏县的大磨、北台头,何庄等村,开办过几期小学教员训练班,每期四、五十人,学习一个月左右时间,培养了一些抗日教育人才。  

 

从1942年下半年起,就到冀南一分区政民联宣部,冀南一分区《黎明报》、三分区《人山报》担任编辑及宣传画、漫画创作。根据宣传提纲进行创作,油印出版,随报纸发行;有的利用关系散发到敌战区。那时,我村周围不出数里,就有敌伪军据点、炮楼处。我根据领导瓦解争取伪军反正的意图。画了一幅《回心思汉》漫画,记得是画的关公手提青龙偃月大刀,骑在马上,马下有几颗人头。意思是说,关公在曹营居住多年,还要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汉(刘备),希望伪军醒悟过来,象关羽一样杀几个日寇,反正过来,参加抗日阵营。可是这张宣传画油印出来,散发到敌占区多少,有多少伪军能看到,能起到什么作用是不得而知的。但是这张画着关老爷的宣传画却引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敌伪军猖狂的年代里,我家已经移到别处了。可是我年老的母亲不识字,在春节里还要买一张关爷像,在门龛里供奉起来。我就把这张宣传品贴在门龛里,伪军们来家里抢东西,你就看吧,我母亲就把这张宣传品当成关爷神像,又叩头,又烧香,连续几年没换掉。但是这些油印单色、小型的美术宣传品.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1943年在冀南一分区的魏县,仍是环境艰苦的年代,北面有大邯公路敌人的严密封锁,公路两侧敌人挖了几条深沟,不远就有敌人炮楼,路两旁又有些村庄,受敌人控制,县四周大小敌伪据点炮楼很多,抗日军民活动遇到了很大困难,抗日游击根据地又逐渐地缩小了。《黎明报》的同志一般是白天集中到一个村庄办公编报,晚上就利用群众关系分头住宿。我那时背着钢笔、钢板、腊纸,画好了宣传画,经过领导审查后,就油印随报纸发行。最困难的时期,报社还利用群众关系,在敌人炮楼下面办报。当年五月二十六日(简称5·26),日寇集中了四周县城的数千名敌伪军,在魏县南部郝村一带,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钢壁合围刀,我抗日军民受到重大损失,我们敬重的冀南一专署解蕴山专员等同志就牺牲在那里。在我军反击战中,也给敌人重大杀伤。在这以后又连续一周时间,敌人又向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报社同志就分散活动。

    

我是在“5·26"敌人进行大“扫荡"的清晨,也是被围在“铁壁合围"的圈里的,发现敌情后,我就把随身所带的画画用具、钢笔、钢板、腊纸、木刻刀等物品,埋在××村一个土墙底下,记得、我和胡子襄、武立明同志跑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在以后又连续几天的敌人“扫荡"中,同志们失掉了联系,我跑到魏县西南边的叩头李庄,那村有七师附小学生刘永智,他为躲避敌人“扫荡",把我领到村南十多里的他的一个亲戚家。正屋中间:悬挂着我在七师附小教学时画的四幅画,记得画的有公鸡、竹子等,永智作了介绍后,受到房东诚恳热情地欢迎,连续几天的疲劳,得到了一次休息。

    

后来,《黎明报》社从大邯公路以南移到大名城以北的大名县境,敌情未有减少,生活更加艰苦了。日寇实行的抢光、烧光、杀光三光政策,造成了大灾荒,粗粮(带皮粮食)掺野菜,有的还拿烧了的蚂蚱来充饥,没有烧柴,就拆庙。生活和环境虽然很艰苦,但我们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又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掩护与支持下,照常出报,我也照常为报纸画宣传画。报社在东边水地王乍村住时,没有柴烧,我们几个同志就浮着水去拆庙,那漳河水平地数尺,一片汪洋,拆下的木料,就成了木筏。正在运回的中途,从南面水面上过来一艘娶亲的木船,我们就猛的跳在水中,当时的生活是不平的,回来后,我就画了一幅风俗画《水上娶亲》(没有印发)。

    

1944年秋初,《黎明报》合并到冀南三分区《人山报》,住邱县大曹庄,社长是翟向东。那时,有了大片的抗日根据地,但人口减少,土地大片荒芜,各种野草丛生,西山的狼也跑到平地来了。为了保证军民衣食,拥军支前,发展生产成了当时的中心任务。我当时参加过一次群英会,拜访了卜文俊、尚和娘、秋林娘等劳动英雄,并给他们画了像。后来又画了《两个战场的对比》油印出版(现在还保留着,水平是很低的)。

    

1945年5月,大名解放,成立专辖市张樾任大名市长,市县合并后,王志坚任县长,我任过大名市教育科长。我任大名市教育科长时,为了增加群众春节过年的喜庆气氛,画过一幅年画(题目记不清了),单色石印出黑线条,由二高美术学生着的色。1946年秋天,大名市进行第一次土地改革。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侵占大名城,一个月时间,大名城又获得第二次解放。1947年秋天,进行土地复查,两次土改我都住村任过正副小组长。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看到了地主剥削阶级的丑恶面貌,也看到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学习了生活,也锻炼了自己。在大名教育科期间,曾调我参加了冀南三分区在永年县境举行的部队庆功会,进行筹备工作,总负责人是三分区政治部主任吴建初同志(已离休)。同时,参加绘画的有杨清风、李树林、赵锡坦等同志。永年县城内是土匪铁磨头所占据,庆功会是设在城外一个村庄,敌我尖锐对峙。上级要我们主要是画部队的英雄事迹,部队给材料,我们自编自画成几幅到十几幅的连环画,有极少数是单幅画,约个月时问,我们就画出彩色连环画数十套,完成了任务,通过绘画对部队战士教育和鼓舞起到了应有的效果。记得这次奖给我《人民功臣》本一个。当然,这是受之有愧的。    

 

1947年10月,调我到《冀南日报》社,任编辑后兼画报科长。不久,又调我到魏县回隆镇,参加筹备冀南三分区组织的部队庆功会。回隆镇一带,过去属河北、河南两省及大名、临漳、安阳、内黄四县所管辖,是大股土匪聚集的地方,土匪到处危害人民。我军解放了几个县城,是我军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参加绘画的人员,记得还是我们几个,也是很及时地完成了我们的绘画任务。我是由部队派战士护送到《冀南日报》社的。记得以后还在冀南三分区举行的一次群众大会上,军民共同庆祝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还画过一幅毛主席的大幅像,着色重彩,悬挂在主席台中间,还有几幅大布画,也悬挂在会场上,使当时的观众受到很大的鼓舞。1948年创办《冀南画报》4开单张,四色石印,随报纸发行。当时绘画人员很少,我和史枫(女)两人自绘自编,出刊五期。

    

1948年秋天,我任冀南美术社主任。主要成员还有古一舟、齐捷、林岗,刘振业、夏一平,翟运书等。当时,除编辑出版《冀南画报》外,还创作年画及大洋片供给民间艺人在庙会演唱。《冀南画报》共出版23期。在1949年秋天,我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化艺术界代表大会时,《冀南画报》在北京全部展出。

    

叁,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任河北省文联美术部长,美术部成员有古一舟、李春年、夏一平、刘振业共五人。这时期我们主要抓了这几件事。

一、抓美术展览,并进行了评奖,出版了纪念册。

二,.培训美术干部,那时省直各地美术干部很少,为开展我省美术工作,培训美术干部是非常必要的。河北省第一期美术训练班主任是古一舟,地点在保定大慈阁,1—2个月时间。第二期美术训练班主任是李春年,我讲过课。

三、抓美术创作。古一舟创作的《劳动换来光荣》荣获全国年画甲等奖,以外他和刘振业合作的《新买的牛》和连环画《福贵》、《强扭的瓜不甜》等,也都是较好的作品。我创作的《开粉坊》也由大众美术社木刻水印出版了,这是我第一张年画作品。

 

1952年,我任河北省文教厅文化处美术文化科长。科员有夏一平、刘振业等。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作幻灯画片及推广普及幻灯工作。这时,为培训美术干部及画幻灯人才,又开办河北省第三期美术训练班,班主任是夏一平。河北省幻灯制片厂,也是在这个时候建立的。同时,在省文联领导下,还成立了河北省美术工作者协会筹委会,我任主任委员,秘书是刘振业。没经费,没编制,活动很困难,时间不长就结束了。这时,我们深入生活到沙河县山区黑村一个月,回来合作了《黑垴村》连环画,也出版了。

    

1953年一56年,任河北省美工室主任,阎素任副主任。成员有韩羽、赵信芳、刘振业、夏一平、赵文发、程贵平、毛再生、茅织云、曹起孙等同志。那时的主要任务是:

1、辅导创作及创作新年画。在华北局及华北文联的关怀和支持下,每年每个同志都参加新年画创作,创作新年画达到了高潮。我画的《五公村全景》、《妈妈买来新花布》,与包恩黎合作的《劳动归来》,与郭均、刘振业合作的《苹果丰收》,也分别由“人民美术"出版及“华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还改编了《地道战》文字脚本,由美工室同志绘画,由“人美”出版了。

2、还在省艺校礼堂搞了一次省美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办了几次美术训练班,不久以后学员成为我省美术骨干。1954—56年,我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教国画人物画先生有蒋兆和、叶浅予,教山水画的是罗铭,教花鸟画的有田世光,拜访过名画家齐白石和见到他的绘画表演技法,受过李苦禅的指导。学习了他们的构图、执笔、运墨、造型、理论和技法,受益非浅。

    

1957年,任《河北画报》总编,阎素任副总编。春天,开始建立编制,进行筹备。1958年,天津市与省合并,画报社随省会移到天津。省美协没有正式成立,画报社共有18个人的编制,我们也作美协工作,也作画报工作,一套人马两套用。我和阎素都是兼作省美协工作。专职美协人员,1964年是刘宏声,1965年是鲁艾,实际上画报的同志也都参加了美协组织的草图观摩和展览工作。这时,只刻了一颗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的图章,而无其实。我们到天津后,美术界是团结的。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于1959年举行了“河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美展以后于1962年、1964年,隔两年举行一次省美展。1965年是参加华北局宣传部组织的华北三省(山西、河北、内蒙)二市(北京市、天津市)年画、连环画创作,于1966年2月在北京展出。那时,河北省(包括天津市)组成美术代表团,参加了观摩座谈会,我们的成绩是比较突出的。这是河北省美术创作的一次高峰。

 

1958年,派我到大名县作“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工作,三个月时间,是又一次深入生活的好机会。和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在窝棚里,吃的是粗粮,学会了收割庄稼、拔草、深翻地。那时,农村正贯彻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我看到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及茂盛的庄稼,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在生活写生的基础上,整理了一套《农村写生》又配了诗,在《河北画报》上发表了。

 

1966年秋后,派我到沥水成灾的鸡泽县搞生产救灾,省直组成救灾工作组,四个月时间,在鸡泽走了几个村庄,有大片的盐碱地,一片白色,秋天没有收成。每天轮流在户家吃饭。有不少困难户,都以蔬菜作主要食品。我们都真实地及时地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省领导采取了具体救济措施。在业务上说又是一次很好的深入生活机会,与灾区农民同甘共苦,受到很深刻的教育,学到很多的东西。有一次,我住在牲口棚里,正赶上一头母牛生小牛,我高兴得一夜没睡,看到了农民此时此地的喜悦心情,又一看到母牛对自己生的小牛的爱,这种母子爱,它的具体的一切动作都是真实的、具体的,都不是闭门在画室里所能想象到的。我都画了速写,作为以后创作的生活根据。我在鸡泽为农民、县文化馆等处画了一些画,结交了几位画友。    

 

从1960年起,我们还注意了组织我省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记得组织了一次全省性质的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和旅行写生。共有四、五十人参加,分成几个组,到各地参观和深入生活,接着搞了一次美展,展品内容地方特色、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了,质量也有所提高。画报社编辑和绘画同志几乎每年都组织深入生活和写生活动,我是安排好了工作以后,和几个同志都到农村深入生活(也有的到城市工厂),几年问几乎走遍了河北省山区和平原、名山和大川,名胜古迹也看了不少,都画了很多生活速写。我创作的四丈长的《建明公社图卷》就是在深入生活写生的基础上完成的。深入生活、走长路、跋山涉水是艰苦的,但也有很多的生活趣事,仍长期地活跃在自己的记忆之中。    

    

《河北画报》于1957年出了一本试刊以后,8月创刊,方本,每月1期。1961年7月《河北画报》出版41期后,改为《河北美术》,出版36期。1966年1月又改为《河北画报》,出版了七期。到1966年7月止,共出版84期。我们坚决认真贯彻了党的文艺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团结和培养了我省广大的美术作者,壮大了我省美术队伍,对繁荣我省美术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图文并茂是受到广大群众及美术爱好者的欢迎的。

    

1960年秋天,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和全国第二次美代会。我和阎素、慈旭、韩羽是我省第一批全国美协会员。

    

1966年8月到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反党集团“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达十多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耽误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

    

1979年9月,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及全国第三次美代会,被选为全国美协理事。1980年5月在河北省第一次美代会时,被选为中国美协河北分会主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以后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美术战线和其他战线一样,美术队伍逐渐地扩大了,美术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繁荣。在这几年里,我们组织和参加了河北省美术展览会,如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美术展览、庆祝建军五十周年美展、河北省青年美展、河北省庆祝建党六十周年美展、河北省中堂画展览、可爱的河北美术展览,并组织了部分作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庆祝毛主席八十五诞辰美展、漫画作品展览、全国少数民族美展、年画宣传画展览及全国第六届美展等。这几年,我们还作了一些其他美展和大量的社会工作。有些作品获得了全国甲等奖、优秀奖和铜牌奖,有些作品参加了出国展出,并得到国际奖。这些同志为河北增了光,为我省五千四百万人民争得了荣誉,是值得大家庆贺的。

    

这些年来,我一直担负着美术战线的主要领导工作和编辑工作。但我没有忘掉美术创作活动,我认为不懂美术业务,或者生疏了,就不能做好美术工作。美术是一种艺术科学,不懂科学的人,怎样能领导好科学工作呢?这是我出于对美术事业的热爱,还有另一个原因,我接近了晚年,是一操起笔来只能画中国画大写意花鸟画,费时短。这些年来,我是坚持业余创作的,数量也是很大的。除供给了社会上一部分同学、同志和亲朋的需要,也有一部分参加了省和全国的美术展览。自1981年起,也在省内石家庄、保定等处,举行了个人画展。(作品情况另有统计)。这些年来,我们也在实际工作中摸索了一些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缺点和不足之处,是应大力克服的,优点应继续发扬。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工作和学习,深入生活,加强创作实践,提高创作质量,为建设“两个文明,为实现“四化,为振兴河北,振兴中华,贡献我们的力量!(大名县政协供稿)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看展 | “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开展
看展 | “新的融合—
铜雀春深锁往事,穿越流沙寻邺城
铜雀春深锁往事,穿越流
看展 | “敕勒长歌——北朝的融合之路”开展
看展 | “敕勒长歌—
中国古塔(三)敕勒歌的回声,应县木塔
中国古塔(三)敕勒歌的回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