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曾说: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民国才女如星,杨绛却是最淡泊的一颗。
她生于书香世家,长于乱世浮沉,历经战火、批斗、生离死别,却始终如一株幽兰,静守本心。
英国诗人兰德在《生与死》中写道:“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将这句诗视为人生写照,一生不争不抢,却活成了最强大的存在。
世人皆知钱钟书是“文化昆仑”,却少有人知,杨绛早年在清华已是“薄有才名”。
她的话剧《称心如意》轰动上海时,钱钟书尚在构思《围城》。
然而面对外界冠以“钱钟书夫人”的标签,她淡然一笑:“他成名比我早,我乐得做他的绿叶。”
即便晚年独居,面对媒体炒作和学术争议,她也只是说:“知道我的人自然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去。”
人民日报曾评:“真正的从容,是看淡名利后的云淡风轻。”
杨绛的智慧,恰在于此。
她深知,人生如戏,观众再多,终究要演给自己看。
与其在喧嚣中辩白,不如守一盏心灯,照见自己的天地。
1
破局逆境:淤泥深处,自有莲花盛开
苏轼有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杨绛的一生,历经风雨,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她始终保持着淡定从容的心态,将生活的苦与难当作书看、当作戏看。
在牛津留学时,杨绛夫妇租住在金先生家,金先生见他们性子温和,便故意把伙食越做越差。
杨绛没有与金先生大动干戈地争论,而是选择直接搬出去,在学校附近找了满意的房子,自己动手做可口的中餐。
她明白,不值得的人不值得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计较,与其纠缠,不如洒脱离开,专注于过好自己的生活。
“文革” 期间,杨绛遭受了诸多不公与磨难。
她被分配去打扫厕所,从小家境优渥的她,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把厕所收拾得一尘不染。
笑称:“这可是‘五谷轮回之地’,马虎不得。”
面对别人的嘲讽和质疑,她坦然处之,还能从这份工作中找到乐趣,比如领导和气,自己可以躲在厕所里看抄诗的小纸片。
后来,她又被安排做其他重体力活,同样毫无怨言,尽己所能地完成。
在思想改造期间,有个女学生无端控诉她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等不实内容。
面对这样的诽谤,杨绛没有愤而对峙,而是装作没听见,像往常一样生活。
她深知,愤怒和纠缠只会让自己陷入更糟糕的情绪中,与其在意他人的无端指责,不如坚守自己的内心。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杨绛用她的淡定从容,诠释了面对困境时的智慧,告诉我们在生活的风浪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风雨所动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工作上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困扰、生活中的困难等等。
这时,我们不妨学习杨绛先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抱怨、不纠缠,相信困境总会过去,只要内心坚定,生活总会迎来转机。
《菜根谭》有云:
“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杨绛的豁达,在于她将苦难当书读、当戏看。
被污蔑“专讲恋爱”时,她穿上最鲜艳的衣裳昂首出门,手稿被毁,她默默寻回,最终让《堂吉诃德》重见天日。
正如她在《干校六记》中所写:“乌云蔽天的岁月不堪回首,但记忆里最亮的,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命运,而是接纳无常后依然活得热气腾腾。
2
读书养心:文字为舟,渡人生苦海
陶渊明诗云: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对于杨绛先生而言,书,是她一生的挚友,是她灵魂的寄托,贯穿了她漫长而传奇的一生。
幼时的杨绛,便在书香的熏陶下,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父亲深知阅读的重要,曾问她:“一星期不读书如何?”
小小的她,眼中满是坚定:“白活了。”
在她心中,读书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且不可或缺,一星期没有书的陪伴,生活便失去了意义。
后来留学牛津,图书馆成了杨绛最常去的地方。
那里丰富的藏书,对她来说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她整日泡在图书馆里,沉浸在西方经典著作的世界中。
她如饥似渴地 “啃” 着一本又一本的书,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在书的海洋里,她领略着不同的思想,感受着别样的文化,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
每一本书,都是她探索世界的一扇窗,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钱钟书曾调侃:“杨绛读书像吃饭,一顿不吃饿得慌。”
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西班牙国王珍藏,创作的散文被朱自清赞为“仙童好静”,整理的《钱钟书手稿集》成为学术瑰宝。
但她说:“读书不为功名,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百岁之际,她将毕生稿酬捐给清华,设立“好读书”基金,只因坚信:“垫在脚下的书本越厚,能眺望的世界就越广。”
人民日报曾言: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杨绛用一生印证:书页翻动间,自有山河壮阔、人间值得。
3
独处见性:人生归处,不过一方清净
庄子曰: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绛逐渐步入暮年,她先后经历了女儿和丈夫的离世,这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但她没有被悲伤击垮,而是选择坚强地面对生活。
“死者当安息,生者当继续。”
她带着钱钟书 “好好活” 的嘱托,独自整理钱钟书的文集,完成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 —— 自问自答》等著作。
在《我们仨》中,她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将一家三口几十年来的亲情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温情与眷恋。
而《走到人生边上 —— 自问自答》则是她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她在历经沧桑后的智慧与豁达。
晚年的杨绛深居简出,她将自己与外界的喧嚣隔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她把时间花在读书、写作和整理文稿上,享受着独处的宁静。
她拒绝了许多外界的邀请和打扰,专注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叔本华说: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杨绛在独处中,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不断沉淀自己,让生命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她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对世界的爱与责任,虽已暮年,却依然散发着温暖他人的光芒。
《文心雕龙》有言: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独处,是杨绛与灵魂对话的方式。
她晨起练八段锦,午后读书写字,将生活过成诗。
即便晚年体力衰退,她仍坚持每日行走7000步,笑称:“动一动,才能活成‘老小孩’。”
作家黎戈评价她:“如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人民日报》曾写道:
“高质量的独处,胜过盲目的合群。”
杨绛的百年人生,恰似一泓清水,波澜不惊却深流不息。
她用孤独滋养生命,最终活成了自己的光。
写在最后
杨绛用105年光阴,书写了一部“不争”的传奇。
她教会我们:人生最大的清醒,是看透世事仍热爱生活,最高的境界,是身处闹市而心守孤岛。
正如她在百岁感言中所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世界是自己的,何必困于他人的目光?
愿你我如杨绛一般,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活得通透,行得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