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成语典故

东通乐赛戏探秘

时间:2020-04-12 15:45:25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图.文:王进元  浏览: 分享:

东通乐赛戏探秘

图.文:王进元

       在我市城北乡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一个执着的家族里的一群执着的人,历经数百年的口口相传,把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传承至今,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研究中国戏曲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是“戏剧活化石”,彰显了“地方性”和“口头性”等独特得文化价值.——这个村子就是名不见经传的东通乐村;这个家族就是东通乐村的庞姓家族;这群执着的人就是庞姓家族里的男人们和女人们;这个剧种就是武安东通乐赛戏.

 

 

       赛戏,又称“赛”、“大赛”,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是我国戏曲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有”戏剧活化石”之称.赛戏源于古代祭神赛社活动.赛的本意是报祭,形成于宋金时期,曾流行于晋冀蒙陕等地.其唱腔以“喊腔”为主,类似一种说唱/吟诵, 没有婉转得曲调,比普通说话声调略高, 伴奏乐器为鼓锣铙镲等打击乐,有鼓谱,没有弦乐,演员着戏装, 服装有盔靴袍靠,化妆简单,没有脸谱,部分剧目戴面具.. 1981年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曾作出赛戏已经绝迹于舞台的结论.2006年在我市东通乐村发现的赛戏,具备了专家关于赛戏的全部艺术特征, 笔者历经3年采访调查,意欲揭开东通乐赛戏这一古老剧种的神秘面纱.

 

     

     东通乐村位于城北10公里,地处武安古城与赵窑仰绍文化遗址和战国古城邑城遗址三线交汇点,村民世代农耕,交通相对闭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东通乐赛戏这一文化瑰宝在这里得以形成并完整保存.

      爷爷的爷爷那会儿,东通乐赛戏在方圆几十里就很有名气了,每年的冬季,庞姓家族的老少爷们儿每天聚集在家庙里排演练习,到来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从早到晚一场接一场地演,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吉利平安,六畜兴旺.

 

 

要了解东通乐赛戏,首先要说的是村民庞小宝.

      庞小宝,男,62岁,东通乐赛戏的第十八代传承人,在赛戏表演中扮演“开家儿”等主要角色,15岁开始跟父亲学习赛戏,能演出好几十出剧目,经他教出的徒弟有好几十个人了,是目前东通乐赛戏的主要继承者和组织者.“大赛在俺村传了好几百年了,以前,那可真是红火.”.说起赛戏的过去,庞小宝的脸上洋溢着自豪.据他介绍,东通乐赛戏是从啥时候起源的,大多记不清了,只记得小的时候听爷爷说,爷爷的爷爷那会儿,东通乐赛戏在方圆几十里就很有名气了,每年的冬季,庞姓家族的老少爷们儿每天聚集在家庙里排演练习,到来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从早到晚一场接一场地演, 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利平安,六畜兴旺.周围三乡五里的乡亲们纷纷聚居到这个村子了来,看大赛,串亲戚,家家户户摆酒席,满村里热闹非凡.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通乐赛戏还多次出席乡里、区里、县里文艺会演,年年拿头奖.庞家现保存的赛戏都本中,年代最早的都本封面上写有“道光八年”字样.从有据可考的庞家祖庙赛戏传承谱系上推断,至少上行18代,就已经在演出赛戏了.“这几年不行了——”庞小宝说,近十几年来,人们纷纷忙着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很多人都外出找活儿干,顾不上演戏了,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听流行歌曲,愿意跳迪斯科霹雳舞,“都显大赛土气,再也没有人愿意学,现在只有我们个别的老年人会演唱了,没有办法……”.

       光线昏暗屋子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数十具形态各异的面具,静静的摆放在那里,或慈祥或狰狞,或怒或笑,或喜或悲,栩栩如生.

       庞姓家族里的几个有心人,经过数百年的世事沧桑,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口传心授了,完整的继承了东通乐赛戏的衣钵.

       庞文山是庞家祖庙的保管员,当他打开大锁引领我们进入那间光线昏暗屋子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数十具形态各异的面具,静静的摆放在那里,或慈祥或狰狞,或怒或笑,或喜或悲,栩栩如生.庞文山小心翼翼的拿起其中的一具,说:“这是<赵公明捉虎>里的赵公明.是明代保存下来的”.只见这具面具呈暗红色,长约2尺,宽约1尺3寸,五官匀称,表情丰富,制作十分精美.“还有一个<摆八仙>里寿星的面具,据说也是明代留下来的”.庞文山介绍,古代面具大多在“文革”时被毁了,只保存下来两个是原来的宝贝,其它的面具都是后来做的.面对这两具存世数百年的精美面具,我不由得对我们的先人更加肃然起敬,数百年前,在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的农村,一群朴实的农民凭着聪明的智慧,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令今人望而兴叹的艺术精品,是他们创造了艺术,是他们创造了文化.是他们的创造使的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么丰富多彩.

       对目前已经调查发现的全市现存古代戏曲艺术遗存点所保存的面目进行比较,东通乐的“赵公明”、“寿星”这两具面具当属同类中制作更为精美,年代更为久远之佳品,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有31本都本保存完好,全部是手抄本,工笔小楷,宣纸墨字,偶有红笔圈点,最早的抄本上有“道光八年抄”字样……

      在庞立德家的西屋里,她的老娘从屋子的墙窑里搬出一个木头箱子,里面整齐的码放着东通乐赛戏的部分都本.这些都本全部是手抄本,工笔小楷,宣纸墨字,偶有红笔圈点.从都本形成的时间看,有道光八年抄/道光二十四年抄/同治十年抄、光绪十六年抄、民国十六年抄、公元一九六零年抄、公元一九五八年抄等,有<幽州>、<岐山>、<段萌关演义全部>等,有31本都本保存完好,还有20多本都本略有残缺.据介绍,这些都本过去是放在庞家的家庙里的,每年排演的时候要拿出来对词使用,后来赛戏演的越来越少了,为防止损坏和丢失,就委托庞东磊拿到家里保管,庞东磊去世后就由他的爱人/儿子保管. 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市发现的存量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戏曲都本,内容涉及仪式戏剧、祭神剧目、面具戏、三国戏、宋代戏等.这些都本的完整保存,补充了东通乐赛戏的完整性和全面型,使得东通乐赛戏的研究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院里的锣鼓声招来人们惊异的目光.75岁的老艺人庞会京老泪纵横:大赛终于又能演出了!”

       在庞明其家的小院里,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赛戏<摆八仙>正在上演.扮演“开家儿”的是庞小宝,手执锣鼓铙钹各色家具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这是一场特殊的演出,为了使外界了解东通乐赛戏的存在,要把他们的演出录像制成光盘,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参演的老人们一个个满怀激情,专注异常,一招一式,严肃认真.小院里的锣鼓声招来人们惊异的目光,不大一会儿,男女老少聚了满满一院子.75岁的司鼓庞会京激动得老泪纵横,“多少年了,大赛终于又能演出了,这可是好东西啊,恁可要重视啊,可千万不能让它没了啊!”

       37岁的庞明其毕业于邯郸艺术学校,从小练就汉神的戏剧艺术功底,受祖辈们的影响,他对赛戏有着感情.他是目前东通乐赛戏最年轻的继承人了,由于他是戏曲科班出身,这次回来演出面具戏<赵公明捉虎>他扮演的赵公明一出场就显得威风八面.他的母亲王转芹年轻时是村上的文艺骨干,嫁到庞家后看到赛戏一天天衰落心急如焚,她大胆冲破女人不能演赛戏的封建禁锢,带领一帮妇女学起了赛戏.庞明其的父亲庞明春今年64岁,是赛戏都本的抄写者和演出的组织者,很多都本都出自他手.还有庞会京,乐队司鼓,他对每一出赛戏的鼓谱熟记在心,76岁高龄了,打起鼓来节奏仍然是铿锵有力.75岁的庞聘的善演丑角,<大头和尚戏刘崔>中的刘崔被他演的惟妙惟肖.每当他出场,就笑倒了台下一片观众.

       看着这群老人们兴高采烈的认真地演绎着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我不禁思绪万千.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多少优秀的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多少传统的优秀文化形式在消亡,在衰落.所有这一切亟待我们来拯救.

       两年多了,在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声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邯郸市、省、国家等各级专家委员会的层层严格评审,东通乐赛戏日前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古老的戏剧艺术形式必将在祖国的戏剧百花园中重放异彩.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