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最新个展“方力钧:面孔与陶瓷”已于10月15日在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xford)正式揭幕。本次个展由阿什莫林中国艺术策展人兼牛津大学东方研究学院副教授马熙乐(Shelach Vainker)策划,筹备时间将近五年,是方力钧在英国的公共机构里举办的首个个展。
展览共呈现艺术家作品100余件,涵盖了方力钧自1977年至今的创作,包括素描、油画、水墨画、木刻版画、陶瓷雕塑及瓷板画作品,策展人试图以“面孔”和“人像”在不同时期的多种形式表达为线索,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方力钧。
FANG LIJUN
▲10月14日在阿什莫林博物馆举行的开幕式晚宴
或许从方力钧决定以"剃光头"这一行为来抗议学校规定的那一刻起,他的生活就已经开始朝着规则的背面倾斜。
▲ 方力钧在展览开幕式当日,photo by 马力
方力钧的青少年时期是在80年代的河北老家度过的,那是一个连公开表态都不被允许的年代,人们对规则充满怀疑,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过于大声的抗议会被扑灭,过于小声的批评会被湮没,在响亮的对抗和微弱的服从之间,“光头”好似一种隐性的叛逆,为方力钧找到了自我表达最合适的分寸。
▲ 最左为素描(之四),方力钧,1988,其余为早年习作
▲ 系列一(之五),方力钧,1990-1991
1988年,“光头”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方力钧的作品中。起初这些“光头”的人物身份是有迹可循的,他们或是艺术家自己,或是生活在附近村子里的农民。
但从他90年代早期的系列创作中可以看出,画面里的光头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脱离了具体背景,差异性也被大大弱化,人物重复而无所事事地徘徊在画面前方,以一种自我调侃、打哈欠或嬉笑的表情示人。在这些后来被称为“玩世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方力钧确立了自身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符号。
方力钧以光头形象自嘲,是规则重压下寻求自我解脱的出路,与此同时,他的画作又真实地呈现出他作为一个人在90年代之际的生存体验,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重复出现的光头对应的是被磨灭了个性的集体,“泼皮光头”既是艺术家的自省,又是众生相的反映。
▲ 油画(之四),方力钧,1991-1992
▲ 1998.11.2,木刻版画,方力钧,1998
然而,如果将“泼皮光头”看做艺术家的唯一表达,那就势必会掉入一个陷阱。方力钧近年来创作的人像系列完全省略了与“面孔”不相关的要素,将概念化的“人”放大成具体的“像”,集中于刻画人物的五官与面部表情。这些被描绘的对象通常是方力钧身边的朋友或亲人,和早期的“泼皮光头”形象相去胜远。
策展人马熙乐认为我们不应该将方力钧早期作品中的匿名人物与现在的水墨人像视为艺术家成熟的自我对年轻自我的挑战,而可能是艺术家在几个不同时间点的创作切片。
▲ 2023.5.6,瓷板画,方力钧,2023
方力钧的肖像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他在河北轻工业学校接受的艺术培训。教科书模式的写生很快被放弃,方力钧随即转向个人的创造性表达。2000年至2003年之间,方力钧制作了一套36张标准肖像,这个系列可以看做艺术家肖像创作的过渡点。其中每张肖像都以单色绘制一张人物面孔,他们流露出类似“泼皮光头”焦虑或扭曲的表情,但是人物与人物之间截然不同,似乎代表了艺术家认识或至少遇到过的人。
▲ 2000.5.10,木刻版画,方力钧,2000
方力钧2015年开始创作的朋友和同事肖像系列,则具有更加明显的指向性,他选择了以水墨画代替油画及版画,用一种极其夸张,类似漫画式的表达捕捉面孔个性,方力钧意图表现的是人物性格,并通过刻画“面孔”传达出他与所画之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方力钧“面孔”的三次迭代。
可以说,在方力钧这里,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才是贯穿始终的母题,主题的变化取决于自我的状态。
这个就很像你抛锚在那个地方,风往南边吹,或者说往北边吹,往东边吹,或者是这个水有多深有多浅,这个就无所谓了。
这一切的核心还是“人”,没有任何一种主题、媒介比他通过这些东西所要传达的思想更重要。这一点也可以用来解释方力钧在过去十年所做的陶瓷实验。
▲2014,陶瓷,方力钧,2013-2015
方力钧与陶瓷渊源已久,生长于中国的主要陶瓷中心之一邯郸,他从小便和陶瓷结缘。中专时期,方力钧在河北轻工业学校主修陶瓷美术专业。他在那里接受了早期的艺术训练,学习陶瓷美术装饰、兼顾制瓷工艺。制瓷在中国拥有至少两千年的传统,从古至今,人们根据对结果的完美想象,逐渐形成了一套极高的制瓷标准。2012年,方力钧在景德镇游玩期间,曾与朋友一起做瓷,在这个过程中方力钧意识到人们过去一直在掩盖陶瓷材料的物性,为了追求那万分之一的完美而拒绝了陶瓷拥有的无限的、多义性的表达。
沿着这个方向,方力钧开始探索制瓷的临界点。他在纸上为陶瓷写下“轻、薄、空、透、漏、脆弱、精美”这几个关键词,为的就是打破人们对于陶瓷的既有想象,打开陶瓷背后巨大的所指空间。在反复的实验中,将制瓷推向极端脆弱、存在与崩溃的临界点,一旦成功就意味着劳动作废,然后重新回到原点。方力钧希望有一些工作,艺术家可以退后一点,让材料或者物质本身讲话,解放了材料之后,作品的偶发效果永远是令你意想不到的。
▲ 2023,陶瓷,方力钧,2023
“如果不按照这个唯一的标准去做事的话,我能得到什么?结果发现如果我不要这个标准的话,我就得到全世界了。”
方力钧的这句话其实道出了他艺术的本质,在拥有了更多自由表达的今天,他仍然保持着独立、清醒的思考,关注人与人的生存状态,走在规则的背面,打破标准、解构权威,继而探索固有认知外的更多可能性,在寻求新的未知的过程中不断往复。
谈起如今的生活,方力钧感到十分庆幸,这里还有很多值得体验与创造的。六十岁的方力钧没有停下,这位不知疲倦的艺术家,他至今乐在其中。
作为此次展览的品牌赞助,泸州老窖·国窖1573不断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作为其品牌中的重要基因,艺术的注入也使国窖1573的发展像陶瓷与水墨一般,焕发新的生机。在与当代艺术的碰撞中,其所承载的450年历史在当下更具现世的价值与魅力。
关于艺术家
方力钧,1963年出生于河北邯郸,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7月1日入住圆明园,并逐渐形成圆明园画家村。1993年创建宋庄工作室并逐渐形成宋庄画家村。2014年创建“中国当代艺术档案库”。
方力钧曾在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德国国家美术馆、阿姆斯特丹城市美术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瑞士阿丽亚娜陶瓷博物馆、意大利都灵市立现代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等美术馆和画廊举办过59次个展。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众多群展。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M0MA)、莲皮杜国家艺术中心、路德维希美术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荷兰STEDELIJK博物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福冈亚洲美术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日本广岛现代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等众多公共机构收藏。
出版个人画册、图书《方力钧:编年记事》、《方力钧:批评文集》、《方力钧:作品图库》、《方力钧:云端的悬崖》、《方力钧:禁区》、《方力钧版画》、《像野狗一样生存》等56本。井被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23所国内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93年,作品《系列二之二》登上《纽约时报周刊》封面。
来源:凤凰艺术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