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汤汤 殷土芒芒
——由磁县下七垣遗址遥溯神秘先商文化
作者:郑延芳
漳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幽远而不知岁月,自山西太行腹地源出,曾是黄河中下游最大支流,后加入海河一脉,于无涯的时光里,肆意横流在豫北冀南的辽阔大地上,见证了从无到有、从荒蛮到繁华的文明。
大致沿河北、河南两省边界,漳河干流自西而东,从涉县入磁县境。在这里,太行东麓,漳河北岸,一个小小村落开启了人们对一段数千年前古老文明的回望。
磁县下七垣遗址,距今3500年商族建国之前先商文化的一处非常重要的历史遗存。
出土于磁县下七垣遗址的先商时期陶鬲
1
垣,墙也,“卑曰垣,高曰墉”,旧时也作为城池和官署的代称,古代还将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垣,是卑微的矮墙,也是星辰的居所,遥远而璀璨。
下七垣村,是磁县时村营乡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西部邻太行山东麓,东部为太行山前倾斜平原。村庄紧靠漳河,古时常有洪水侵袭,村侧曾筑高墙一道,取名漆垣,后演变为七垣,这是村名来历的一种说法,随着人口繁衍增多,便以其所处漳河上下游的相对位置分成上七垣、下七垣两个村落。
同冀南大地上繁若星辰的许多村庄一样,下七垣千百年来默默无闻,质朴得如同这里的尘土石砾一般没有什么色泽光彩,谁也不会将它与任何惊天动地的传奇相联系,时而暴虐时而温顺的漳河水带走了一切上古的传奇,殊不知,那深深土层中依然埋藏着厚重的历史,一些你本不敢想象的故事。
下七垣遗址,就在下七垣村西南漳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厚,适于农耕聚居。1974年,为配合当地农田基本建设,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30个探方,面积960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除6座战国墓外,发现先商至商代早、中、晚四期遗存,并清理商代墓葬23座,出土陶器304件,骨器354件,石器481件,蚌器274件,角器34件,卜骨、铜镞等文物124件。下七垣遗址四层叠压关系清楚,遗物特征明显,为冀南地区商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地层依据,其主体特征以夹砂有腰鬲、橄榄状罐、卷沿深腹盆、绳纹浅腹平底盆为一类;以鼓腹鬲、弧腹鬲、蛋形瓮等为一类,以上两类陶器群基本代表了下七垣遗址的特征,被学术界命名为“下七垣文化”,是典型的先商文化漳河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那些看起来灰头土脸有些笨拙粗糙的器物扛过了数千年岁月的考验,那些听起来拗口不清绕来绕去的专业术语凝炼着丰富的内涵和惊人的意义。
先商文化,是被誉为“中国商周考古第一人”的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先提出的一个考古学概念,在他的 《试论夏文化》一文中有详细论证。考古学家们认为,以磁县下七垣遗址为代表的下七垣文化即属于先商文化遗存,是指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前,商族人或者以商族人为主体的人群创造和使用的考古学文化。
商汤灭夏之前,那是比武王伐纣还要早上至少五百余年的时代,是后世人心目中老神犹在、天人并存的神话世界,而下七垣的坛坛罐罐将这些通通拉回了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客观的视角去溯及过往。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将下七垣文化分为四期三个类型。下七垣第一期与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早阶段相当,第二期年代约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至三期偏早阶段;第三期约与二里头文化三期偏晚至四期偏早阶段相当;第四期年代应早于早商文化一期晚段或至二期早段。其中,下七垣文化第四期已经进入商代,不属于先商文化范畴。
磁县下七垣遗址先商时期花边口罐
下七垣文化又因其各地个性较为鲜明,分为漳河类型、岳各庄类型、鹿台岗类型。根据陶鬲谱系分析,《中国考古学·夏商卷》认为以漳河类型为中心的下七垣文化为先商文化,并将下七垣文化概括为以漳河类型为主体的、分布于北自涞水、南到杞县的一支考古学文化。漳河型早期以深腹罐为主要炊器,晚期鬲的数量超过深腹罐。
以磁县下七垣遗址为代表的下七垣文化遗存,分布在以太行山东麓邯郸漳河流域为中心区域的豫北冀南地区,包括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被考古工作者陆续发掘的邯郸涧沟,磁县下潘汪、界段营,武安赵窑等诸多遗址。
就这样,漳水流过的小村庄下七垣,成为了一种考古文化的代名词,指向了一段数千年前华夏源头神秘而蓬勃的古老文明。
1982年7月,磁县下七垣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由河北省文物局指导,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经全省各级考古专业机构、专家学者推荐评选出的“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中,磁县下七垣遗址名列夏商时期19项之一。
2
商作为一个王朝,大约存在于前1600年到前1046年,由商汤至帝辛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纣王,共历31帝。而在此之前,商人部落已经繁衍绵延了一段漫长的岁月。
《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司马老先生在史记里描述,有娀氏之女、帝喾的次妃简狄和两个妹妹去河里洗澡,看见燕子(玄鸟)下蛋就捡起来吃了,结果怀孕生下了契。契长大后很有管理才能,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帝舜表示很欣赏他,就将其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其族人称为商人,其部落逐渐兴起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于是契在史书中被认定为商人的始祖。契由玄鸟蛋而生,可以说是没有明确的父亲,而契之后子孙繁衍脉络比较清晰有序,这是当时人类从以生存繁衍为主的母系社会向生产力更高的父系社会转变的一种反映。
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汤,即成汤,率领商部落人马在鸣条(山西夏县之西)决战中击败夏军,灭夏建商,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商朝自此正式走上历史舞台。而在此之前商人所创造的文化即是考古学界所称的先商文化,下七垣文化揭示的便是商汤立国之前的遥远历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而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确切记载的“信史”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周厉王时,此前的历史年代或语焉不详,或缺少实据,因此夏商的存在曾经屡屡遭到质疑,五千年前的文明被认为是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之中。
幸运的是,华夏大地,处处有惊喜。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验证了《史记》中记述的殷商史;上世纪50年代以来郑州二里岗和商城遗址的发掘,被认定为是殷墟晚商文化的前身——早商文化;偃师二里头及周边遗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掘研究,展现了距今3800年至3500年夏王朝中晚期华夏文明发展的高度,也为商文化的更早来源——先商文化的研究探讨平添了根据。考古学家们还认为,偃师商城出土的炊器商式鬲同下七垣文化即漳河型先商陶鬲存在明显承袭关系,另一种主要炊器夹砂平底深腹罐及以其为代表的平底器,也可以同下七垣文化同类器衔接。
这就意味着,夏末先商时期,在磁县下七垣那块土地上,曾经有一批商族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热爱着,奋争着,哭过,也笑过,留下一些惯用的日常器具、饲养的牛马猪鸡,一些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生活印记,点点滴滴的明证,向数千年之后的子孙们把已经老得模糊了的时光,一一细述。
关于商族的起源,从古至今有过陕西说、东方说、河北说、冀鲁豫说、东北说、山西说等多种观点,许慎、皇甫谧、顾颉刚、王国维、郭沫若、傅斯年等古今学者大家都对此有过诸多研究著述。
邹衡先生提出豫北冀南说,主张河北中部和南部是先商文化的起源地,以漳河流域为商族唯一起源。
假如没有考古实据,许多设想最终恐怕只能演变成猜测乃至传说,史册里未经验证的记载也难以令人信服,磁县下七垣遗址及此后一系列下七垣文化遗存的陆续出土,向人们提供了新的论据,同时也带来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推论。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及系统研究,先商文化来自冀南豫北地区的观点为学界广泛接受。考古及历史学家们分析,以磁县下七垣遗存等为代表的冀南豫北漳河型下七垣文化,是以商族为主体创造的商族尤其是第六世先公冥以后的先商文化,商族人的活动中心区大约是以滹沱河为轴向南延伸,以邯郸的漳河流域为文化核心。
历史学者王震中则认为,“以商契为标志的商族发祥于冀南的古漳水流域”,“契至成汤八迁的范围不出冀南与豫北地区”。
无论对具体的分期、活动的轨迹有何种争议,毋庸置疑的是,先商时期的先民们的的确确曾经游弋在冀南漳水流域,磁县下七垣遗址便是那些生命来过、活过的痕迹。
刻有“滳北”的甲骨
刻有“滳南”的甲骨
甲骨上刻着的“滳北”,指滳水以北;“滳南”则指滳水以南。滳水就是今天河北省境内的漳河,“滳”与“漳”音同字通。那里很可能就是商族的发源地。
3
豫北冀南,黄河之滨,连绵着一大片适宜华夏先民们生活耕作的平坦肥沃之地,最先发现于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表明,早在距今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在耕种谷物、驯养家禽,繁衍生息。
漳水系古黄河一脉,《山海经》注:禹奠高山大川,底绩覃怀,至于衡漳。甲骨文中有“滳”字,有学者认为滳即漳水,是先商文化的发源地。《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吕氏春秋·勿躬篇》中有“商”与“漳”古音相通的文例。邹衡先生曾经说过,商人之所以称为商,大概因为其远祖居住在漳水,最早的漳水或者就叫做滳水。王震中先生则认为,契居蕃即商,就在冀南磁县一带的漳水流域。
早在与夏同时代的先商时期,商人逐水而居,盘桓于漳水流域。他们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中逐步发展起农业畜牧业,正在准备向全面的定居农业生活转变。从始祖契到商汤灭夏的四百余年间,商人部族迁徙频频,是以《史记》载“自契至汤八迁”。始祖契时,部族可能涉及豫东鲁西和冀南两个区域。昭明时期,大致活跃于冀南。相土时期,踪迹及于豫东鲁西地区。王亥、王恒至上甲微时,活动地域又集中在冀中南地区。到了汤征诸侯时,讨伐过葛(豫东)、韦、顾、昆吾(豫北),最终伐桀灭夏立商。
就这样,商先公们带领着古老又活跃的商部落,从现今河北南部的漳水一带逐渐南迁,涉足至今山西南部、河南东部以及山东西部地区。他们以玄鸟为图腾,为了更好地生存壮大,如候鸟一般不断寻找着适于居住的自然环境和农业耕作的水源土地,在太行山至泰山之间河济流域的广袤平原上留下了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足迹。
契至汤的十四代部族首领各有千秋,大多能励精图治,在那个遥远时代艰苦的生活生产中,不断更新技能、开疆拓土,带领族人逐步强盛,其中有几位更是在先商时期商人崛起的过程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始祖契,又称阏伯,善于教化民众,在天文历法方面很有研究,修筑了最早的观星台即阏伯台,还会烧制陶器、冶炼铜器,并曾助禹治水,深得舜的信任,被任命为火正、司徒等职。
相土是契的孙子,《诗经》里有一首商人后代创作的记述殷商史的诗颂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说相土威名赫赫,海外边远处的诸侯都要听他指挥。那时的商人只是臣服于夏的诸多部落之一,相土不过是个小诸侯,却能号令天下,说明他在夏朝很有地位,掌握了一定的军事力量。《竹书纪年》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相土会驯养马匹,教族人使之拉货驾车,提升了运输能力,还将马匹用于作战,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辅佐夏王征伐四方,也发展壮大了商部落自身,所以《史记·殷本纪·索隐》云:“相土佐夏,功著于商。”
冥,商族第六位首领,是禹之后的又一位治水英雄,并最终死在治水的岗位上,《国语·鲁语上》载“冥勤其官而水死”,后世人奉其为水神,称为“玄冥”,现代武侠小说影视剧里那些武功超强、行为怪异的高人常被冠以这个名字。这位精通水利的商族“高人”冥,兢兢业业,推动了部族的农业发展,为族人迈向更为适宜的农耕生活又进了一步。
王亥是冥的儿子,他大概是商先公里除了玄鸟蛋生的始祖契和灭夏立国的商汤以外,最有知名度的一位。相土作乘马,王亥则驯服了牛,造出了牛车载物负重,牛虽然走得慢,但是有耐力拉得多。在王亥的领导下,商人的农业畜牧业都有了极大发展,出现了产品过剩。于是,脑筋活络的王亥便驾起牛车载着货物、驱着牛羊,在各部落间进行交换贸易,这一举动为商族带来了大量财富,直到今天从事商品贸易的人依然被称作商人,王亥则被尊为华商始祖。
《竹书纪年》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夏帝泄十二年的时候,王亥带着弟弟王恒一起远赴今河北中部易水一带拓展贸易,与当地的有易氏发生冲突,王亥为有易氏首领绵臣所杀,牛羊货物被掠夺,只有王恒逃回。
上甲微是王亥之子,得知父亲被害后,隐忍不发,积蓄力量,直到四年以后,即公元前1806年,才联合河伯之师,一举灭了有易,杀了绵臣,将有易族的土地全部归为己有,大大扩充了商的实力。此后几代商先公不断征伐,夺取大量财富与奴隶,使商部落变身为强大的奴隶制方国,国力鼎盛,一时无两。最终,雄心勃勃的商汤灭夏“践天子位”,水到渠成。
磁县下七垣遗址正是典型的先商时期人们生产、生活、居住类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占卜用的卜骨、卜甲等,一一再现了商族先民在这里驯养畜禽、驾驭牛马、耕种土地、营建房屋、烧制陶器的光景,由此遥溯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先商文化,一步步从氏族到王国的奋进历程,是一场多么奇妙又有趣的旅行,不得不慨叹那是数千年前的人们给今天的我们留下的一份多么宝贵而生动的历史财富。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