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北社乡居山陵地区,位置偏僻,但留存了众多的珍贵故建筑和历史文化,如九天圣母庙、玉皇庙、大禹庙等。
下社村,属蒹芦里,民国《平顺县志》:“蒹芦里,在县西北,因里多生蒹芦,故名。属北千村、下社”。
在北社和下社之间有一座大山,名“石岩洼”,山大沟深,丛林茂密,鸟雀飞翔,岩洞众多。在石岩洼的半山腰,有一天然岩洞,离远望去,如张开的巨口。洞口向西北,洞内可容纳百人。石洞有两层,下层石洞为大洞套小洞,上层为人工开凿的石窟。
在下层石洞外有石头垒砌的房屋根基和散落的瓦片。洞口立一石碑,上为龙首碑额,碑阳和碑阴均刻满文字,揭开了这座石窟的身世。
碑首正书“崇岩禅院”。碑阳刻“重修崇岩禅院记”,撰写者为“皇明宗室宿迁王”。
宿迁王,即朱诠鎀,朱元璋五世孙,即长治沈王府的主人朱模的四世孙。立此碑者为明宗室宿迁王家族的人,有“永年王府辅国将军宿迁王并妃王氏、次妃胡氏、宿迁王长子、典膳”等人。在《大明沈庄王圹志文》中记载“宿迁王,妃晋氏,继配王氏”。
为何沈府整个家族要来这里修建寺院呢?
明代时,下社村属潞城,假芦村为下社村自然村,“县东有村曰假芦,假达摩折芦为度以名村也”,山中多泉水,自古充满了佛意。寺院位于下社村东的山谷中。
“村东有禅院曰崇岩,谓四山环绕,高其岩石,宜为禅院,以棲真也。以崇岩禅院为禅之名,岂无意乎?”
通过碑文可知,因四周环绕岩谷,故建寺院,始建年代不详,但在“正德七年五月一日到八月十五日”进行了重修,主持僧人为“续真”:“续真于此名山秀水、崇岩绝谷之所,重修禅院及石殿三间诸佛等”。
碑阴刻“菩萨真武三尊佛光君罗汉”“药师佛”,有“依天和尚修”“沈府宿迁王妃王氏长府”,有潞城、壶关、长治县及周边村落的信徒捐款,可谓名声响亮。在石窟旁边原有风王洞,里面有风王像,已丢失。
整座寺院依山而建,明代时为一座佛道融合的综合性庙宇。
第一层石洞
石窟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天然石洞,上层为人工开凿。上层无路,需攀岩而上,异常艰难。
石洞内部空间宽阔,最深处匍匐而行,可进入第二层。洞口处有一巨大的佛台,上面雕刻石龙图案,活灵活现。原石洞内供奉石佛。
第二层石窟
第二层石窟为精华之处,石壁上未雕刻佛像,单独立石佛,左右两侧开佛龛,窟门处有开石门和石窗,仿殿堂式。但均已丢失或毁坏。在石门右侧刻“告示”,内容为“正德八年崇岩寺僧人续真为防止小人打扰古寺,特请宿迁王出此告示”。
自沈简王朱模来长治开始,大兴佛道,并建了大量的石窟寺,如著名的金灯寺石窟和小西天石窟。
下社村石窟采用与金灯寺同样的手法,均依崖而建,石质殿堂,里面供奉石佛。作为苗庄、北社的古道上的建筑,九天圣母庙与石窟相呼应,成为了沈王家族的求神拜佛之路。
小西天石窟主要为朱元璋七世孙唐山王府朱胤橚所建,“新建石殿记”中说明了建石窟的意图,即为朱元璋歌功颂德。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