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常乐寺遗址附近曾出土残石造像三百多件,1979年又清理出石雕造像等文物一百四十多件,此后又陆续有少量发现,前些年我曾经在邯郸博物馆见过一部分,以唐代风格居多,显然北齐之后直至唐代响堂山寺院的香火仍在延续
【邯郸博物馆常乐寺出土造像】
这批造像多以红砂岩雕成,与响堂山石质不同,可能是在别处雕刻后运来的
【邯郸博物馆常乐寺出土造像】
【邯郸博物馆常乐寺出土造像】
【邯郸博物馆常乐寺出土造像】
【邯郸博物馆常乐寺出土造像】
在南响堂旁边近年新建了响堂山石窟博物馆,藏品应该更丰富,可惜疫情期间没开放,无缘得见
从常乐寺遗址处开始登山,到半山腰的北响堂石窟大约需要40分钟,没有索道,沿途都是石阶路,空荡荡的山几乎没有游客,整座山都是为我们准备的,沿途还有几家小卖部在无人的山上坚持营业,这让我们稍稍心安,至少饿了还能买到吃的
北响堂石窟开凿在半山腰,坐东朝西,窟前有一段南北狭长的平台,从平台向山下望去,常乐寺遗址全貌尽收眼底
把目光由常乐寺再向远方移一点,前方房屋密集恶地方是和村,现在是峰峰矿区的和村镇,和村处于太行山和响堂山之间的谷地平原,地势平坦且开阔,滏阳河从村中穿过,是南北交通线的必经之地,仅从地形上就能断定此地曾经是交通要道上的繁华驿站
【山上俯览常乐寺遗址与和村】
和村正对着北响堂进山口,常乐寺及北响堂的许多功德题记能看到有和村人参与,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往来的客商在和村停留打尖,或许会有不少人移步响堂山瞻仰佛容,这也是北响堂香火持续兴旺的原因
这条路上往来的不仅有寻常百姓,还有北齐高氏家族的皇帝们,史料中留下许多高氏家族的诸位皇帝们频繁往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和晋阳(今山西太原)的记录,他们走的邺晋古道也是我们这次旅行所要寻访的,当年的路线应是由邺城北上至滏阳河,沿河逆流而上,在南响堂石窟门前的平坦谷地穿越响堂山来到与太行山之间的谷地,沿河继续向北就到了和村
【邺晋古道路线】
和村很可能是要留宿的地方,这才在旁边建设行宫,进而有了寺院,开凿石窟,北响堂山上大规模的北朝石窟是有皇家背景参与的
北响堂石窟和南响堂石窟其实是在皇帝经常往来的同一条路边
和村还是传说中的崔府君安葬的地方,崔府君曾经担任滏阳县(今河北磁县)县令,看来在此地任职时就选中了这块地方,崔府君是唐朝初期人,其在磁县任职时响堂山上的石窟已经存在了数十年,或许他也上山观瞻过,从而选中了附近的某个地方,崔府君的墓今已湮灭,只存在于传说中了
北响堂石窟的数量不多,但不同时期的编号却有多种,查阅年代稍早的资料常常弄得一头雾水,即便是近几年也还在调整,2015年来时是自南向北依次编号,今年上来一看又变成了自北向南编号
2022年秋天所见到的北响堂石窟新编号如下:
第一窟:随佛龙,唐、宋
第二窟:文官洞,明
第三窟,大佛洞,东魏、北齐,传为高欢陵穴
第四窟,七佛洞,北齐、宋
第五窟,关帝洞,明
第六窟,释迦洞,北齐
第七窟,双佛洞,北齐,南区第二层
第八窟,刻经洞,北齐
第九窟,大业洞,隋
除了石窟的时代以外,山下常乐寺还有宋代的砖塔、经幢、金代的重修碑、元代的铭文砖等等,山上山下有众多的清代维修碑刻题记,可以说北响堂石窟自东魏北齐开凿以来,一千多年香火未断
自北向南按编号顺序看一看北响堂石窟
第一窟在最北端,清代加筑了前室,窟门口有清道光九年(1829年)匾额“隋佛龙”,不知是不是随佛龙升之意,窟内光线很暗,正壁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唐代风格
【第一窟】
【第一窟正壁】
左首边一龛有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刊刻七佛的题记,此处的七佛与常见的一字排开七佛不同,而是主尊两侧各竖向置三佛,可能是空间狭窄所致,此龛刻工明显比正壁差
【第一窟左首宋代七佛】
右首边一龛刻的是华严三圣,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尊莲花座前还有两尊供养菩萨,无开龛题记,布局沿用唐代,但刻工较差,或为宋代作品
【第一窟右首龛】
中土石窟造像的开凿,以北朝晚期达到艺术巅峰,大约在公元500年前后,北响堂第三、六、七、八等窟开凿于这一阶段,此后艺术风格发生变化,工艺上也在逐渐走下坡路,整体观感时代越晚越粗糙,第一窟右首造像断代晚于正壁也是依此道理
《支那文化史迹》中还有第一窟正壁造像的老照片,那时左首边弟子和菩萨的头还都在,现在已经被凿掉了,北响堂石窟经历了严重的被盗凿,至今有大量造像散布在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最惨烈的石窟之一,每每令人叹息
【《支那文化史迹》第一窟正壁旧照】
第一窟旁是一处天然的山体缝隙,山崖上开有一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看起来是唐代风格
【山崖上的唐代龛】
第二、三、四窟在一处高出的平台上,第三窟是北响堂最大的洞窟,坐东朝西居正位,第二窟和第四窟在两侧厢房位置
【第二、三、四窟所在的平台】
第二窟称为文官洞,开凿于明代,窟门口尚存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创建北堂碑记》,开凿年号明确
【弘治十七年《创建北堂碑记》】
窟内雕刻的是华严三圣,头全部被盗去,脖颈以上被仔细地凿掉,第三窟内的造像为明代风格,但局部衣饰及背光图案等又有早期特征,毕竟旁边就是多个北齐石窟,模仿起来也方便
【第二窟主尊】
【第二窟文殊菩萨】
【第二窟普贤菩萨】
之所以叫文官洞,是因为主龛两侧各雕有一位文官形象,其中一位的头还在,着装更接近宋代,从站姿及体量看雕刻的不是明代供养人,更像是古人,从布局看或许原意刻的是文曲星
【头还在的“文官”】
【丢了头的文官】
2015年到访时,主尊脖子上用水泥粘了半个佛头,看起来更惨,这次来没有了,可能把佛头移到了别处
【2015年水泥粘的半个佛头】
《创建北堂碑记》中说和村人何亮“因相古堂北岩下古碑崩朽,特发虔诚,启造创建石佛一堂”,“相古堂”指的是第三窟,位置关系也对,在第二窟的窟门上方今尚存一段巨大的摩崖石碑的碑首,只可惜崩落得一个字也没有了,这块石碑很可能就是北朝时期开窟的功德碑,北响堂的身份证,明代就已崩落了
【第二窟门口的碑首】
北响堂第五窟关帝洞也是开凿于明代,内壁有明嘉靖元年(1522年)开窟题记,文中讲到和村人何谅“先造北岩石佛一龛”,又造关帝洞,“何谅”与“何亮”同音,从叙事看应是同一人
第四窟石券门上方有一方明弘治十年(1497年)《重修券石门记》铭刻,功德主名单中也有何谅
家住山脚下和村的何谅(何亮)至少自弘治十年(1497年)至嘉靖元年(1522年)的二十多年间多次参与北响堂的修缮,而且还开了两个窟
【《创建北堂碑记》中何亮的名字】
自北响堂沿邺晋古道向西北行六十多公里有涉县娲皇宫,娲皇宫石刻馆内收藏有一通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真觉寺碑记》,应是从附近收集来的,与北响堂第二窟《创建北堂碑记》同一年,碑首刻的也是华严三圣,菩萨坐姿及狮、象等装饰细节与第二窟相似度很高,应是此地明代的流行款式
【《重修真觉寺碑记》上的造像】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