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博物馆

山西汾西郝家沟金代纪年壁画墓发掘简报

时间:2023-09-19 08:49:54  来源:考古汇(公众号)  作者:  浏览: 分享:

 

2015年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一座金代壁画墓(编号2015FHM1,以下简称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位于山西省汾西县永安镇郝家沟村北的山梁上,东南距汾西县城约10公里(图一)。墓葬所在山梁北高南低,南北宽、东西窄,视野较为开阔,东西两侧均为水蚀严重的陡峭山坡,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地貌。墓葬开口距现地表约0.4米,墓顶北部遭施工破坏,墓室内已被扰乱,堆土厚约0.5米,堆土下有一层厚约0.02米的薄淤土,墓室壁画保存较为完整。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M1为一座仿木构八边形单室砖室墓,八角叠涩顶,顶部正中砌藻井。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方向208°,墓道与墓室不在同一轴线,墓室略偏西(图二)。

 

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长方形竖井式,直壁,底部较平,上口长2.7、上口宽0.8~0.9、底部宽0.8、深4.25米。墓道南壁被晚期土洞墓的洞室打破,底部未完整揭露。北壁下掏挖生土过洞,与墓室土圹相连。东、西两壁各有5个脚窝,上下交错分布。墓道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软,近墓门处残留白灰层。

 

图二  M1平、剖面图

 

墓门

 

拱形,内宽0.81、高1.34米。墓门两侧先以条砖错缝平砌15层,高0.9米,其上起券,并以条砖插缝,顶距墓口2.83米,生土过洞顶部东侧略有坍塌。墓门处底部平砌条砖,其上立大石板封门,石板已倒向墓室内。

 

甬道

 

平面呈长方形,券顶,长0.65、宽0.81、高1.34米。两壁及券顶皆沿进深方向以两块条砖并排砌筑,券砖底面经过磨制,表面光滑齐整。

 

墓室

 

系土圹内砌筑砖室。土圹平面呈圆形,直壁,近袋状,直径3.5~4米,土圹北半部及墓顶砌砖遭施工破坏。砖室平面呈八边形,方砖铺地,内宽3.1、进深3.05米。棺床靠北铺设,长2.4、高0.29米,与墓室等宽,床面至墓顶高3.7米。棺床下部为熟土台,前端以4层条砖垒砌,床面以7排方砖错缝平铺一层而成。墓壁以条砖垒砌,表面刷白灰。墓室底座高0.32米,由5层条砖平砌出棱,出棱宽0.02米,绕墓室一周,高于棺床0.03米。底座以上用25层条砖错缝砌筑画壁,每壁宽1.15~1.3、高1.54米。其中,南壁中部接甬道;北壁、东壁、西壁砖雕假门,位于砌砖第3~19层,高17层砖;东南壁、西南壁砖砌花窗,位于砌砖第11~19层,高9层砖;东北壁、西北壁绘画。画壁以上依次置阑额、普拍枋、斗拱、橑檐枋(图三~六)。阑额以两层略内凹的条砖砌筑,转角处砖砌半圆形柱头。普拍枋以一层加厚条砖砌筑。铺作砌筑在橑檐枋和普拍枋之间,转角、补间各8朵,皆四铺作单抄计心造,蚂蚱头耍头。斗类型有栌斗、交互斗、散斗,横拱有泥道拱、令拱,拱端卷杀,华拱出一跳,泥道拱上承散斗,散斗上托柱头枋,耍头正上方散斗上承橑檐枋。补间铺作令拱两端置散斗,转角铺作令拱两端雕作云头状,不置散斗。相邻铺作泥道拱间用两层平砌条砖和一层侧立条砖砌筑拱眼壁,柱头枋用两层条砖砌筑。橑檐枋用方砖平砌,每壁3块。橑檐枋上原置一周如意头砖,意在象征滴水,但均已掉落在墓室堆土内,仅存部分砌筑痕迹。橑檐枋以上,墓壁用条砖八角叠涩内收,共19层,顶部砌成藻井。藻井部位先相错砌筑3层菱角牙子,再砌4层八角叠涩条砖,最后以两层方砖盖顶。北半部自叠涩砖第13层至盖顶处,已遭破坏(图七)。

 

图三  墓室北壁至东南壁展开图

 

图四  墓室南壁至西北壁展开图

 

图五  墓室局部(由南向北摄)

 

图六  墓室局部(由北向南摄)

 

图七  墓室顶部

 

墓室内葬具及人骨均已遭严重扰乱,保存极差,人骨仅存碎块,葬具仅在东北壁下残存南北向棺木一道。结合棺床大小,可判断墓主为东西向放置,但葬式、性别、头向、面向等皆不能确定。墓室堆土中清理出的棺木残块主要为柏木和楸木两种木材。

 

墓葬用砖主要有条砖和方砖两类,条砖砌墙、方砖铺地。条砖长32、宽16、厚6厘米,方砖边长33、厚5.5厘米,部分建筑构件用砖有加厚或加宽的情况。墓室内散落有十余块彩绘如意头砖,有整块与半截两种形制(图八、九)。

 

图八  彩绘如意头砖

 

图九  彩绘如意头砖

 

 

 

二、仿木构装饰

 

墓室内壁皆以白灰水刷大白,装饰较为华丽、考究,主要采用砖雕和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砖雕主要用以表现仿木构建筑的门窗、铺作、檐枋、柱头、藻井等,其上兼施木作彩画,阑额、倚柱等则以影作彩绘方式表现。彩绘及壁画做法为直接在砖墙壁面上施一层白灰,而后以红、黄、青、白、黑彩等颜料绘饰,砖墙接缝处用泥浆抹平后再施白灰。叠涩砖面白灰层脱落殆尽,接缝处因渗漏致空鼓脱落,损毁较为严重。

 

 

北壁、东壁、西壁砖雕假门。北壁假门为格子门,外框内凹,上额、槫柱内侧圆角抹方,门砧四角抹方。外框施黑彩,上额、槫柱、门额、立颊、地栿、门砧等素面,门扇满施红彩,其中上部为菱形格眼,腰华版高浮雕对称莲花,障水版雕对称如意壸门(图一〇)。东、西壁假门为版门,形制、彩绘一致,皆北侧门扇微启,门缝处彩绘妇人,唯妇人造型有异。外框内凹,上额、槫柱内侧圆角抹方,门砧四角抹方。外框施黑彩,上额、槫柱、门额、立颊、地栿、门砧等满施红彩。门扇满施黄彩,四角以黑彩绘4个箍头,箍头内均线刻浅浮雕花卉纹样。每扇版门以黑彩绘4路圆形门钉,每路4个,门钉直径约3厘米。门扇中上部以黑彩绘铺首,箍头、门钉左右门扇对称(图一一、一二)。东南壁与西南壁砖砌花窗,外框内凹,窗额、槫柱内侧圆角抹方。外框施黑彩,窗额、槫柱及上串、下串、窗砧均素面,以红彩绘“卍”字纹花格,格眼填白彩“十”字纹(图一三)。南壁甬道两侧黑底白线勾勒忍冬纹样。墓壁转角处均墨绘倚柱,共8根。

 

图一〇  墓室北壁假门

 

图一一  墓室东壁假门

 

图一二  墓室西壁假门

 

图一三  墓室西南壁花窗

 

 

 

墓壁上的仿木构筑皆施彩绘。倚柱柱头黑、黄彩装饰呈箍头状。阑额彩绘位于两柱头之间,主题为花草纹样(花锦枋心),枋心两端云头纹包角,角叶饰忍冬、牡丹等花草纹样。阑额彩绘内容除南、北壁不同外,东北壁与西北壁、东壁与西壁、东南壁与西南壁两两一致。橑檐枋、普拍枋系红、黄彩影作木材纹理。铺作彩绘较为统一,栌斗、散斗表面施红彩,白彩描边;交互斗施黄彩,白彩描边;耍头上正中散斗施白彩,黑彩描边;横拱(泥道拱、令拱)表面施红彩,白彩描边,其间另填黄彩;华拱黑彩作底,白彩描边,其间另填红彩;耍头黑彩作底,白彩描边(图一四)。唯北壁补间铺作和东壁补间铺作与其他铺作彩绘不一致。北壁补间铺作所用红彩均为大红色,与柱头枋颜色一致,而与其他铺作红彩较暗不同,且令拱有4层彩绘,先以大红彩作底,白彩描边,其间另施黄彩、红彩两层,华拱、交互斗、耍头及耍头正上方散斗表面还以红、白、黑彩等绘花草纹样(图一五)。东壁补间铺作耍头正上方散斗表面绘有红彩花草纹样。各壁拱眼间施黑彩,拱眼壁以白灰作底,黑彩勾边,当中以红、黄彩绘牡丹、菊花等花卉图案,其中北壁与南壁左右两侧、东北壁与西北壁、东壁与西壁、东南壁与西南壁均两两一致。如意头砖以黑彩作底,白彩描边,其间填红彩。

 

图一四  墓室西壁仿木构彩绘

 

 

图一五  墓室北壁补间铺作彩绘

 

 

墓顶的叠涩壁及藻井亦以彩绘装饰。橑檐枋往上第3层叠涩条砖正面上施黑彩、下施白彩;第4层叠涩条砖正面上施黄彩、下施白彩,底面施黑彩,与如意头砖搭配使用;叠涩墓壁与藻井相接的一层,条砖正面、底面均黑彩作底、白彩描边。顶部藻井的3层菱角牙子砖底面施大红彩,白彩描边,菱角牙子砖自下往上第1、3层两侧施黄彩,第2层两侧施黑彩;其上4层叠涩砖底面自下往上依次施黑彩、大红彩、黄彩、红彩,均以白彩描边,但多已脱落;盖顶方砖底部满施大红彩(图一六)。

 

图一六  墓室顶部彩绘

 

三、壁画

 

墓葬东北壁、西北壁分别绘男、女主人宴饮图,东壁、西壁版门绘妇人启门图。

 

东北壁为男主人位。画面中部为一男性老者,头戴黑色无脚幞头,蓄须,身着白色圆领宽袖袍,袖手端坐于桌后靠背椅上,与西北壁女主人对称。椅背置红色披挂,扶手翘头。男主人左右两侧各绘一男侍,神态恭顺,叉手站立。右侍为女真人形象,辫发垂后,体态圆润,身着青色圆领长袍,袖口翻白,红革带围腰,腰侧袢带系一长条形挂饰,其右侧脚旁墨绘梅瓶、铫子各一;左侍为汉人形象,头戴黑色结式幞头,身着黑色圆领长袍,腰系红绦带,露红裤腿、黑色圆头鞋。男主人面前为四角方桌,斜向北壁方向,桌围红、白、黄彩相间并以红色小花点缀。桌上绘茶盏、果盘,茶盏居中放在红色盏托上,两侧果盘各一,盘内各放两个橘红色水果。男主人身后立一赭桯屏风,屏风内以皴法墨绘山水画。屏风后可见寻杖栏杆,由寻杖、宝珠望柱、华版、地栿等构成,华版以红、黄彩绘木纹理;栏杆黑彩描边、红彩填地,下端黄彩护柱;南侧栏杆下黑砖墁地,北侧栏杆下可见墨绘草丛。栏杆后为庭院盆景,绘有芭蕉叶、竹、湖景石等(图一七)。

 

图一七  墓室东北壁壁画局部

 

 

西北壁为女主人位。画面中部为一女性老者,头绾高髻,脸部墨线勾勒抬头纹、鱼尾纹、法令纹等,身着白边红领黄色宽袖褙子,褙子上有白色圆点装饰,内着红色抹胸,袖手端坐于桌后靠背椅上,与东北壁男主人对称。椅背置红色披挂,扶手翘头。女主人左右两侧各绘一对侍女和孩童。左侧孩童拢手立于桌后椅旁,梳双丫髻,留总角发式,身着圆领长衫,腰扎红带,眼似看向桌上果盘。左侧侍女站于孩童外侧,头绾双髻垂于脑后,身着白色圆领长裙,肩披红帔巾;双手持唾壶,上身略倾,扭头看向女主人,唾壶为大敞口、束颈、鼓腹、平底。右侧侍女站在桌后,梳高髻,露红钗首,外着白地黑花长褙子,内着红色抹胸,下身系黑色长衣,露红裙下摆,裙底见鞋;右臂弯曲至胸前,右手持团扇,左臂自然垂于腰间,身体后仰,扭头,眼斜向前看。此侍女右后方为一小顽童,梳双丫髻,丝带绾发于头顶,身着圆领袍,白色围肚、长裤,脚穿黑色布鞋,露白袜子;左肩扛一把大刀,左手握刀柄,右臂弯曲。女主人面前放四角方桌,斜向北壁方向,桌围红、白两色相间并以黑色小花点缀。桌上摆放物与东北壁相同。女主人身后立一赭桯屏风,屏风内以皴法墨绘山水画。屏风后左侧露出一截寻杖栏杆,由寻杖、宝珠望柱、华版、地栿等构成,华版施黄彩,镂空雕刻菱形图案,栏杆下黑、白色条砖相间铺地。栏杆后为庭院盆景,有湖景石、红梅等。屏风右后侧绘一棵垂柳,柳条为青色,树根下有井台护栏,护栏内伸出两截柄状物(图一八)。此外,东北壁与西北壁壁画男女主人头部、椅背边缘、屏风轮廓及西北壁女主人右侧侍女外侧、左侧桌缘等处均留有清晰的黄色起稿线痕迹。

 

图一八  墓室西北壁壁画局部

 

 

东、西两壁版门的北侧门扇均微启,门缝处彩绘妇人。东壁妇人半掩身体,正面站立,脸型丰润,头顶盘双髻,髻上装饰珠宝顶冠子,脑后用红头巾扎束,宝顶耸竖于两侧,上身着圆领青色襦衣,黑色领口,白色内衬,蝴蝶结红绦带围腰,腰间系红底黑花长裙,裙摆下露红色翘头鞋;挽袖,双手端一白色大盘持于右胸前,盘内放三个大红柿子,可见青色柿叶(封面)。西壁妇人半露身体,头梳髻,红丝巾挽发于两侧耳后,上身着红衣,黑色领口,白色内衬,长袖下垂,袖口内翻白,下身着青色长裙,裙摆下露红色翘头鞋;左手扶南侧门扇铺首,双眼看向女主人方向,作欲入门状。西壁妇人肩部遭人为破坏。

 

 

四、出土器物

 

 

M1因发掘前已被扰乱,仅出土白瓷盘、铜钗各1件。白瓷盘出土时已碎,散落在墓室西南壁与棺床围成的三角区地面上,铜钗出自棺床南沿中部的堆土中。此外,发掘前在棺床靠北壁处采集买地券1件。

 

 

白瓷盘1件(M1∶2)。敞口,弧腹,圈足,足床平整,挖足过肩。内底有一周凹弦纹及5个支钉痕,外壁饰数周凹弦纹。内外施白釉,圈足外侧未施釉,釉色细腻,釉面有开片。应为霍州窑产品。口径19.2、足径5.6、高3.8厘米(图一九)。

 

图一九  白瓷盘(M1∶2)

 

铜钗1件(M1∶1)。以铜丝对折而成,双股。器身已变形,呈弯曲状。长17.3、宽0.5~1、直径0.2~0.6厘米(图二〇)。

 

图二〇  铜钗(M1∶1)

 

 

买地券1件(M1采∶1)。完整。青灰色砖质。正方形,表面磨制。边长33、厚5.5厘米。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用朱砂书写券文9行,满行14字,字迹潦草(图二一)。录文如下:

 

 

维南赡部洲□□国□□平阳□」汾西县赵村保郝家庄郝□□」买到地捌分佳作□□□千□□□」九十文其身交付足东至青龙南至」朱雀西至白虎北至玄武上至苍天」下至黄泉其地四至分□故立文字」为据」大定廿二年后十一月十二□□□书□□□」□□□

 

图二一  买地券(M1采∶1)

 

 

五、结语

 

 

山西是金墓发现较为集中的地区,分布范围较广,而主要集中在以太原、汾阳、孝义为中心的晋中地区和以侯马为中心的金代绛州地区(晋南地区),晋东南的长治、长子一带也有不少发现,其中有明确纪年的墓葬材料已达数十座。本次发掘的墓葬地处吕梁山东南麓临汾盆地通往吕梁山腹地交口、孝义一带的交通古道上,墓主葬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是临汾北部山区首次发现的金代纪年壁画墓,为金墓断代研究又提供了一座标尺型墓葬。

 

 

此墓以砖雕、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构筑墓室,为了解北宋《营造法式》木构建筑彩画作制度在金中期的实践提供了对比材料。大定年间,宋、金处于长期休战、南北对峙的局面,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得以恢复,出现了短暂的稳定繁荣,是金代较兴盛的阶段。汾西在金代早、中期属金河东南路平阳府辖县,此墓砌筑考究,装饰华丽,绘画精美,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富裕的平民阶层的现实生活境况。墓葬出土的如意头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目前在汾西以外地区未见,由汾西北掌金元墓地M2、M4中此类如意头砖的发现情况可复原其在檐枋上的原摆放位置。

 

 

墓葬壁画内容为墓主宴饮图、妇人启门图,笔法线条流畅,人物形态逼真,反映了当地民间画师成熟的技艺水平。正中北壁为砖雕格子门,男、女主人分别端坐在两侧的东北壁和西北壁,这种男、女主人不在同一画壁的夫妇对坐形象较为特殊,在目前已发现的宋金时期墓葬中也极为少见。从绘画的角度看,画壁布局经过精心设计,多处可见较为明显的起稿线痕迹,画中物比例准确,既关注整体,也注重人物细节的刻画,如面部须发、脸部肌肤、皱纹等细腻自然,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容貌特征与真实年纪。东、西两壁所绘妇人启门图及东壁妇人手持果盘的形象,为进一步探讨“妇人启门”题材的内涵提供了新线索。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低调的千年古都,网友0差评,到了最佳旅游季节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市,历史悠久风水极佳,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石窟,奢华无比造像达51000多尊,游客却不多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