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博物馆

沈骞 | 汉晋文物艺术形象中的丝路名马

时间:2023-09-25 13:24:32  来源:美的考古(公众号)  作者:沈骞  浏览: 分享:

 丝绸之路上的名马品种

世界上最古老、血统最纯正的三个马种是:汗血马、阿拉伯马和蒙古马。这三个马种是血统最纯正的“祖宗马”,其他的马种都是由这三种马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步地杂交、演变、再杂交、再演变一步步形成的。这三个马种都诞生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

 

 

汗血马即西汉时期的西域大宛马,《史记》中有关于汗血马的明确记载,张骞出西域,归来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①《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初四年春,李广利斩大宛王获汗血马归来②, 西汉武帝因此作 《西极天马歌》:“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③。

 

 

汗血马就是现在中亚地区闻名世界的阿克哈-塔克马(下文均称为汗血马)。汗血马以很快的速度、很好的耐力、非常聪明和极易训练而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在中亚地区颇受青睐。汗血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品种之一, 它的血统影响了许多现代马的品种,这独一无二的特色仍然保留在它纯正的血统里。汗血马是热血马品种。

 

 

当代汗血马是唯一保留古代原生血统马萨革特马的后代,伴随着中亚地区从斯基泰游牧系统的马萨革特人族群到伊朗语定居系统的帕提亚人和波斯人族群及突厥系统的土库曼人族群的一系列历史性转变,汗血马的名称也逐渐发生一系列的变化④,依次被称为:马萨革特马、帕提亚马、尼西马、波斯马、土库曼马、阿克哈-塔克马。前苏联考古学家曾在土库曼斯坦共和国南部地区挖掘到距今 4400 年前的马的骨骸,这种马的骨骸有类似汗血马的巨大的骨骼。阿克哈-塔克马这个名称出现的最晚,阿克哈现在是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一座绿洲,它坐落在在科佩特山脉的脚下,这里在古代曾是萨珊波斯帝国的东部呼罗珊行省的属地⑤。

 

 

塔克是一个入侵阿克哈绿洲的斯基泰后裔的游牧民族的名称,塔克族也被称为特克族,塔克族群在占领阿克哈绿洲后,几百年间使用了汗血马这一优良品种,这就是现今阿克哈-塔克马名称的由来。阿克哈绿洲西部靠近里海,南部为科佩特山脉,北部为卡拉库姆沙漠,这些水域、山脉、沙漠是塔克族人的天然屏障,汗血马的血统基因也因此得以长期保持稳定。

 

 

自然地理因素对汗血马品种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卡拉库姆沙漠涵盖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百分之九十的面积, 沙漠地区早晚温差极大,忽冷忽热,降雨稀少,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这都使得汗血马成为世界上最有耐力的马品种之一。普通马种对牧草的需求量很大,但是这一地区一年之中只有数月可以长出牧草,汗血马平常只需用苜蓿、大麦喂养,有时会食用混有羊脂的麦类谷物,幼马在出生后两个月就断奶。

 

 

汗血马大约在五百年前被带到俄罗斯帝国,这使得俄罗斯人也熟识了汗血马,直到今天,俄罗斯还是最佳的纯种汗血马的生存地之一。在俄罗斯,最初汗血马被叫做“argamaks”,“argamaks”最初的意思是阿拉伯马和土耳其马的混血品种,这是一个土耳其语的单词,是指高大、精致、有战斗价值的亚洲品种马。但是这是一种误解,汗血马的外型非常独特,与“argamaks”不同。

 

 

(图一)汗血马

 

汗血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长且精致的头,笔直瘦长的脖子,耳朵狭长和高耸,鬐甲相当的突出,胸部狭窄,身体长且结实,腿非常苗条,长而有弹性的脚,身高平均约 155 公分以上,非常具有贵族气息。《三国演义》中的赤兔马就是最初由董卓从西凉带来的中亚品种的汗血宝马,因为它耳朵和脸像兔子,所以被称为赤兔;汗血马是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国宝,常被赠送给各国首脑,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历任领导都被受赠到汗血马(图一)。

 

 

阿拉伯马这一古老而珍贵的品种起源目前并无定论,有一种看法认为阿拉伯马的祖先来自西亚北非地区的西南部利比亚、埃及一带,理由是这里的沿地中海地区降雨较多,气候温暖,长有非常丰富的天然野草,可以供养这些野马。另一种看法是阿拉伯马应起源于土耳其南部、叙利亚北部和高加索山麓一带的野生马品种。理由是这一地区温和湿润的气候对野生马的生长繁衍极其有利(图二)。

 

 

(图二)

 

阿拉伯马的特征非常明显。精致楔形的头部、宽大的额头、大大的眼睛、巨大的鼻孔和呈弓形的脖子都是其典型特征。最特别的体征是凹陷的侧脸和轻微凸起的的眼睛,这种特征被贝都因人称为“Jibbah”,平均体高在 140—150 厘米以上。阿拉伯马非常聪明,易于调教训练,并且对食物条件要求不高。

 

 

公元前 16 世纪之后,在埃及的石柱、签印和各种纪念碑上都可以见到阿拉伯马的形象。“阿拉伯马”命名仍然不是很清楚,阿拉伯一词的希伯来文有“Arabha”和“Erebh”,前者是指黑暗的陆地或大草原,后者是指有组织秩序的定居社会的反义词,希伯来文的一个字根“Abhar-”是移动、经过的意思。“Arab”在闪米特文中是沙漠或其居民的意思,没有涉及国家的意义。《可兰经》中“a'rab”是指阿拉伯人,即贝多因人。《旧约圣经》中有记载阿拉伯王杰里迈亚生于公元前 625 年到公元前 586 年。 而阿拉伯人很久之前就用这个词来指贝多因人,以区别其他沙漠游牧民族。 闪米特人将他们称为“Arabas”的热血马的名声带到高峰,贝多因人致力于保持阿拉伯马的血统纯正。 阿拉伯马在阿拉伯民族出现之前好几个世纪就已经被命名了⑥。

 

 

蒙古马品种具有独立起源,起源地位于北亚地区寒冷的蒙古高原,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蒙古马品种头较大、额宽、颈短厚,呈水平颈。 躯干长,胸深而宽,背腰平直,尻斜。 四肢较短。飞节角度较小,稍曲飞,蹄质坚实。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 厘米,体重 267—370 千克。 蒙古马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易增膘、持久力强和寿命长等优良特性。史籍中所记载之匈奴马和突厥马即是蒙古马不同时期的称谓,《唐会要》就记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适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 ”⑦并指出与延陀马、同罗马、仆固马为同种,多为骆毛(兔褐毛)和骢毛(青毛)。这些都与现在的蒙古马很相似(图三)。

 

(图三)蒙古马

 

 

汉晋文物中的名马形象

 

 

汉晋时期的文物艺术中出现了不少丝路名马的形象,其中既有汗血马的形象,也有阿拉伯马的形象。汗血马的形象最先出现在陕西茂陵博物馆所藏西汉时期的銮金钥马上,这是典型的汗血马形象(图四)。

 

 

(图四)陕西茂陵博物馆所藏西汉时期的銮金钥马

 

 

1981 年 5 月,在陕西茂陵附近平阳公主墓南,西吴乡豆马村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这件文物。高 62 厘米,长76 厘米,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甚为生动,粉鼻亮眼,两耳竖立⑧,专家考证这是以西汉时大宛国的汗血马(图六)为原型而精制的工艺品⑨,这件国宝现收藏在茂陵博物馆。

 

 

(图六)

 

 

阿拉伯马在中国早已有迹可循。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北麓的达茂旗,中国和德国的岩画专家发现了距今 2000 多年的阿拉伯战马岩画(图五)。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吴甲才介绍说,岩画中的阿拉伯马高 17 厘米,长 42 厘米,其呈弓型的脖子是典型的阿拉伯马的特征,背身上佩戴征战出击时的披甲、足踏,披甲呈平铺背迭式,前颈、后胯、腿肚下均有宽带皮绳扣固,马下腹有垂吊式的佩饰。 经技术手段测定,其刻磨时间在公元前 210 年左右,属于匈奴与东胡之战时期,即中国的秦代时期⑩。

 

 

(图五)阿拉伯战马岩画

 

 

广西贵港出土的西汉大铜马和武威擂台西晋墓出土的铜飞马(即著名的“马踏飞燕”)是阿拉伯马的形象。西汉大铜马是西汉朝代的文物,1980 年贵县(今贵港市)风流岭出土(11),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所藏。大铜马通高 117 厘米,长 112 厘米,背宽 30 厘米。 马为雄性,体型高大,肌肉丰满,四肢刚健。 昂头,竖耳,张嘴,右前腿提起,作前奔嘶鸣状。 大大的眼睛、巨大的鼻孔和呈弓形的脖子与阿拉伯马形象很相似。

 

图七“马踏飞燕”

 

1969 年,在甘肃武威擂台西晋墓出土了 99 件青铜车马仪仗俑,其中包括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青铜器(图七),该墓葬长期以来被学术界认为是东汉末期的墓葬,但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吴荣曾教授在甘肃省博物馆库房内重新检查出土文物,发现了大批西晋五铢钱,并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学术讨论会上公布了这项成果(12), 从此中国考古学界内部人士都认为此墓为西晋墓(13), 铜飞马较大的眼睛和鼻孔及呈弓形的脖子表明也属于典型的阿拉伯马的形象,而非以前一直认为的汗血马的形象。

 

 

伊朗设拉子附近的帝王谷有一幅 4 世纪初的萨珊波斯浮雕上的战马雕塑(图八),战马的鬃毛被扎起; 华盛顿弗利尔·塞克勒美术馆的四世纪萨珊波斯银盘中的战马的鬃毛也被扎起(图九),这两个战马图像较大的眼睛和鼻孔及呈弓形的脖子和擂台西晋墓的铜飞马形象非常相似(14), 从外观特征和年代的判断也属于阿拉伯马的形象。

 

 

(图八)战马雕塑

 

(图九)银盘

 

 

蒙古马的形象比较早的出现在汉高祖长陵陪葬坑的兵马俑上,根据文献记载,西汉武帝时期才接触到中亚汗血马品种,而在之前的西汉高祖时期,只是接触到匈奴马品种,也就是现在的蒙古马品种,虽然不排除偶然出现的内蒙古阴山北麓的秦汉岩画中的阿拉伯马的造型,匈奴人与斯基泰人等伊朗语族群的战争和经济交流也是长期存在的,阿拉伯马品种的传入不足为奇。汉高祖长陵陪葬坑的兵马俑中的战马形象根据体型特征判断(图一〇)(15),正符合蒙古马颈短厚、背腰平直、四蹄坚实、体格不大的特征。

 

 

(图一〇)汉高祖长陵陪葬坑的兵马俑中的战马形象

 

 

丝绸之路上孕育的这三大名马品种为历史上东西方的交流沟通提供了运输上的便利,它们的基因促进了全世界马种的改良和发展,它们的形象也成为众多文物艺术品的生动图案,今天还在某些地区的物流运输和全球体育竞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沈骞 南京博物院

注释:

 

① (西汉)司马迁:《史记》,第 3177 页,中华书局,1959 年。

 

②(东汉)班固:《汉书》,第 202 页,中华书局,1962 年。

 

③、⑤ 转引自林梅村:《汉代皇家艺术中的汗血马》,《紫禁城》2014 年第 10 期。

 

④ 马 健:《草 原 霸 主——欧亚草原早期游牧民族的兴衰史》第五章,第 141~150 页,商务印书馆,2014 年。

 

⑥ 《不列颠百科全书:哺 乳 动 物》网 络 版。 详 见 http://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cn.

 

⑦(北宋)王溥:《唐会要》(卷七三),第 1317 页,中华书局,1955 年。

 

⑧咸阳地区文管会、茂陵博物馆:《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文物》1982 年第 9 期。

 

⑨常洪、王仁波:《试评茂陵东侧出土的西汉鎏金铜马———兼论天马和现代中亚马种的关系 》,《农 业 考 古》1987 年 第 2期。

 

⑩于嘉:《内蒙古发现阿拉伯战马岩 画》,《人 民 日 报 海 外版》2017 年 1 月 5 日。

 

(11)何乃汉、张宪文:《广西贵县风流岭三十一号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 年第 1 期。

 

(12)转引自林梅村:《汉代皇家艺术中的汗血马》,《紫禁城》2014 年第 10 期。

 

(13)杨泓等:《马的中国历史》,第 20~21 页,商务印书馆(香港),2008 年。

 

(14)林梅村:《中国与近东文明的最初接触———2012 年伊朗考察记之五》,《紫禁城》2012 年第 10 期。

 

(15)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 年第 10 期。

 

此文转自“美的考古”微信公众号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低调的千年古都,网友0差评,到了最佳旅游季节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市,历史悠久风水极佳,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石窟,奢华无比造像达51000多尊,游客却不多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