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滏阳河

磁州古桥 跨越时空的彩虹

时间:2022-12-26 11:45:52  来源: 赵都文化(公众号)  作者: 黄津  浏览: 分享:

磁州古桥跨越时空的彩虹

 

  □黄津

 

  滏阳河水日复一日地奔流不息,而横跨在河上的桥却岿然不动,淡定地目送着流逝的流水,默默地守护着一方的安宁。

 

 

  滏阳河上的桥梁,往往是水运和陆运的交汇之地,也是人气和财气汇聚的地点。在缺少大型建筑的古代,桥梁是一座城镇最重要的标志,它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架在滏阳河上的一座座石桥,数百年来,不仅为古代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交通便利,而且大部分迄今还车来人往、川流不息,发挥着重要交通作用。饱经沧桑的一座座大石桥痴心不改,浑身闪耀着固有的担当和荣光。一座座构造科学、身姿雄伟美丽的石桥犹如饮涧之虹,成为滏阳河上一道道亮丽的景观。 滏阳河流经磁县绕城而过,至今保留着一些古桥,它们跨越时空而来,见证了磁县历史的变迁。

  ……………………………………

南关大石桥

 

  磁县的古桥,以南关大石桥最为知名,它矗立在磁州城南关滏阳河上,又名偃月桥。

 

 

  该桥始建年代不详,据《磁州志》载:“桥在州城南里许,跨河为梁,厥始久远。原桥南北建石为崖,中垒石为圈,高约二丈五尺,阔三丈,长十二丈。两头耳圈各二,状如娥眉。”州志详细描述了石桥的位置、尺寸与造型,且在金、元、明三个朝代,多次修缮。

 

 

  南关大石桥为磁州城南关的象征,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形若长虹,横卧波上,月光灌满桥孔,天上明月,地上滏水,嫦娥弄波,静影沉璧,天上人间,如临仙境,凭栏一望,银光长流。此情此景被人们誉为“滏桥秋月”,是古“磁州八景”之一。

 

 

  在《磁州志》中描述“滏桥秋月”有这样一段话,“在城南滏阳河上,桥如长虹卧波,气势雄伟。每当月圆之时,皓月当空,水中有月,月浮于水。静时如静影沉璧,动时如嫦娥弄波,波光粼粼,与滏阳桥共同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据史料记载,重修石桥规模之最的当数明隆庆三年(公元1596年)。嘉靖末年,大雨成灾,将桥冲毁。三年后,即隆庆三年重建,历经二年而功成。重建后的大石桥“隆然雄峙,俨若飞虹御空,长鲸臣人波”,为后来重修之典范。

 

 

  公元1703年,清康熙皇帝西巡回銮,12月9日来到磁州,登上此桥,观紫气东来,岸边杨柳笔直,豪气顿升,遂亲佩弓矢,乘马驰行。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磁州发生大地震,该桥在地震中坍塌。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磁州牧许之轼募捐重建,改名为“涉利桥”,意为“便于通行的桥梁”。在这次修建中,将桥拱增高,并除去原来的四个小耳拱,改为三个大拱券。因桥面过高,车马通行,极为困难。尤其是到了冬雪之日,坡面打滑,给过往行人造成诸多不便,完全失去了建造桥梁的本意。后来,虽着力改造,垫高桥的南北两端,甚至揭去桥顶石层,可终究于事无补。“涉利桥”一时成为了一座空摆设。

  

 

  风化、斑驳的桥栏,残缺、光滑的桥面条石,都在记述着古桥的历史,《磁州志》里记载的古“磁州八景”之一的“滏桥秋月”,就是今天还在使用的这座磁县南关大石桥。

 

 

  基于这种情况,1935年,时任磁县县长的孙振邦提出:“滏桥乃南北孔道,冀南咽喉,为军民运输、商贾贸易所必经,若不改建,何以便商旅?”于是在当年四月再次动工,将原桥拆去进行重建,历时四个月而完工,并恢复原名滏阳桥。

 

 

  重建后的南关大石桥在高度上比原桥减低一丈有余,仍建有三个大券,桥身与两端路面基本持平,桥体为石质结构,桥两侧建有54根石栏柱,各种造型的柱头雕工精美,活灵活现,栏柱之间有高3尺、长4尺的挡马石。桥的两端各雕有两个精致的石狮子,做戏球状。桥身的每个券顶处,各雕有一个蛟龙首,取安澜镇水之意。六个蛟头,张口瞪目,俯视水面,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此次重建后,大石桥两侧有青石望柱54根,52块石栏板,每块高1米、长1.3米。两端的石栏柱上雕有石狮,作戏球状,既威武逼真,又娇憨可爱。

 

 

  在以前,只要是有桥有码头的地方,就必有河神庙,这已经是当时的一种制度。大石桥的西面为磁州水陆大码头,河神庙则建在桥的北岸东侧,是行船艄公拜河神的庙宇,也是他们风里来浪里去保平安的动力支柱和精神寄托。

 

东关石桥

 

  磁县古城区有两座桥承载着城郊和古城的交通,除了南关大石桥,另一座桥就是东关石桥。

 

 

  东关桥位于磁县县城滏阳大街东侧与磁州镇西侯召村西之间,其来历在史书上记载比较明确,当时被称作东石桥。清康熙版《磁州志》记载:“东石桥,在州东门外。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州赵国璧建。国朝康熙十年知州柏成栋重修。”

 

 

  东关桥由青石筑就,三孔,桥长25米,宽7米。一大两小三个孔券顶端南北两面均雕有汲水兽。主孔券兽头周边雕刻着龙身龙纹,两侧副孔的兽头周边雕刻的则是繁花锦簇。雕刻精细,别具匠心,既突出了其实用性,又不失美观与雄伟。历经岁月洗礼,东关桥已经有些破败了。如今,古桥上的石质扶栏望柱虽已荡然无存,但桥体依然坚固,孔券顶上的汲水兽头仍旧活灵活现,奔涌河水冲击下的分水箭台仍然固立水中。

 

 

  新中国成立后,东关桥一直是连接磁县和临漳的交通要道,重要性相当于省道。直到1997年京港澳高速通车以后,才渐渐变成周边村庄的连接线。2007年,磁县政府对损毁严重的东关桥桥面及栏杆进行重修,把青石桥面修成了水泥面,把桥两边的石栏杆改修成了钢管护栏。

 

 

  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光芒四射的阳光穿过浮云散射下来,大地辉煌而明亮,缓缓流淌的河水,在岸边生长旺盛的绿草衬托下,更显碧波荡漾。蓝天、白云、碧水、绿植、石桥,好似黄公望笔下的山水画卷,美不胜收。

 

开河桥

 

  在说开河桥之前,我们先说一说南开河村,它和周边的村庄一样,普通而寻常。然而,就是这个寻常的磁县村庄却和滏阳河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明代以前滏阳河是和漳河合流的,《水经注》云:“滏水东流注于漳,谓之合河。”而村名中的开河又是哪条河呢?历史上这里的确有一条叫做“开河”的河,它与滏阳河的前世今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明嘉靖《磁州志》记载,“开河,在本州东北五里,即滏水下流东入漳河之处,今改滏河北流,是河淤塞”。对于滏阳河的记载则是,“成化十一年(1475年),以地低容河堤冲溃为民患,州判张珵疏通此流从邯郸县过广平(广平府)通直沽河”。明代以前的滏阳河是由开河引导着直接东流进入漳河的,后来由于滏阳河水患频发,州判张珵将滏阳河改道向北,从此开始流经邯郸、广府等地。这是滏阳河脱离漳河之始,也是如今滏阳河河道之雏形。可以说,开河这个地方是滏阳河文明史上重要的历史地理节点。开河完成了历史使命,如今已经踪迹全无,只留下了载有“开河”这个历史印记的开河村和开河古石桥。磁县现有南开河村与北开河村,南北开河村都是因疏滏水北流而得名。

 

 

  开河桥位于磁州镇南开河村西,始建于明代,据今500余年历史。这是一座青石质三孔桥,桥长24米,两侧护有栏板,望柱顶端雕有石刻,桥面为青石铺装,石桥三个孔券两侧顶端都雕有汲水兽。桥南侧的一个石柱上记录有一段文字,现在只可分辨出“大清雍正”几个字,其余的文字表述则早已随着风吹雨打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磁县开河古石桥,滏阳河与漳河就是在此被人工分开。

 

  滏阳河改道以后,由于河道治理和水资源利用等问题,磁县、原来的邯郸县、原来的永年县等地出现了历经百余年的矛盾纷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朝对河北、河南交界处多地进行了行政区划的隶属调整,磁县由此划归了直隶,形成了滏阳河全域的统一隶属,并成就了滏阳河几百年的航运史。

 

 

  面对“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的美景,南开河桥便如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让每一位见到者肃然起敬的同时,更让人产生了深深的怜惜。由于年久失修,两侧的栏板都已损坏,部分栏板已经缺失,望柱顶端雕刻损坏严重,雕刻形象已无法辨认;桥面上的一块块青石不仅被磨砺得圆滑光亮,而且都已隆起,使得桥面高高低低,坑坑洼洼。虽然如此,它现在依然是村庄通往磁县县城和中华大街的主要通道。

 

 

  现今,邯郸市大力进行的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工程,将使南开河桥迎来新生。保护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南开河桥西侧加宽河道,宽度约为22米,在加宽河道上、现古石桥西侧新建一座仿古拱桥与现桥相连接。古老的南开河石桥展现新容颜,古桥新桥相偎相依,相映成趣,成为滏阳河上一处新的景观。

 

 

石桥村桥

 

  “隔溪多浣女,前棹一渔翁”,“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河头时有浣衣人,处处春流漾白苹”……阳光灿烂的正午,站在石桥村的大石桥桥头,脑海里便会浮现出浣衣的古诗,那些女人们河边洗衣的场景,仿佛又再现在眼前一般:高高的大石桥下,清澈澄净的河水边,翠绿的垂柳掩映中,几块青石板一字排开,或大或小、或紧贴水面、或一小部分浸在水中;穿着雨鞋的四五个中年妇女各占一块儿,或在青石上捶打衣服,或在水中漂摆衣物……

 

 

  位于冀南新区花官营乡石桥村东的古石桥,呈东西向横跨在滏阳河上。据磁州县志、邯郸地方古迹志记载,此桥修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有五百九十余年历史。有了古石桥,才有了今天的石桥村。现在,当地人称这座桥叫“大石桥”。

 

 

  石桥为青石质五孔桥,三个大桥拱,两个小桥拱,大桥拱由十几道拱圈组合而成,两侧面雕刻有凤凰、鸟语花香、二龙戏珠等图案,活灵活现,精致秀美。每个大桥拱正上部有1.5米见方的汲水兽首,气度非凡,有气吞山河之势。据记载,初建成的大桥长32米,宽7.8米,南北两侧桥栏板板面上雕有莲花、波浪、仙鹤、鹿、卷云等多种图案,精雕细刻,寓意吉祥。桥栏板距桥面有20厘米高,便于排水。36根望柱上雕有狮子、寿桃、猴子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两头有桥头堡,桥头堡石柱、石椅高2.2米,狮子、猴子雕刻组成。特别是桥的中间,南北各有两座佛坐像,两侧为莲花形佛座。虽然如今佛像的头部已损毁,佛身也严重风化了,但是这一突出的大桥装饰,使石桥于雄伟壮丽之中,更显庄重与神圣!

 

 

  石桥村毗邻滏阳河,滏阳河通航期间,此处是重要的货物转运站。明末清初时,滏阳河航运货物直通沧州、天津,石桥村东头的石桥是转运站,村北是货场,被称为北方码头,民国初还被称为“天津小港口”。当时河道船只来往密集,煤、瓷器、建材等集中在石桥村,而后从这里装上船,顺流而下,直达天津。站在桥上,眺望奔涌而去的滏阳河水,船来车往、人欢马叫的繁华景象,仿佛就在昨天。

 

 

  几百年来,滏阳河水养育了一代代石桥人,滏阳河航运曾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古老的大石桥不但是见证者,而且亲历了石桥村过往的繁华和变化。

 

 

  石桥地处牤牛河、滏阳河交汇处,东邻中华南、京珠高速,北接邯济铁路,西临107国道,南临马头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如今,大石桥仍是石桥、大营、小营、路庄等村村民进出的交通要道,每天人来人往,车流不息,承载着历史的大石桥仍一如既往地担负着自己的职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历经岁月的风雨,大石桥现在破旧了许多,桥头堡已难觅踪迹,桥拱个别处石块脱落,两侧桥板和望柱上的雕刻都已不同程度受损,而且桥西第三孔已然被埋没在土中,本是三大孔的桥,现在剩下两大孔。即便如此,大石桥苍劲朴拙的风格,顽强挺立的风貌,依然深深吸引着每一位探访者。

 

 

  关于石桥修葺的历史虽无从可考,但从桥体石料的不同能判断此桥肯定经过不止一次修建,而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大营活财神修桥、大营活财神西边放粮、修桥西山运石等故事传说,这也佐证了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据悉,在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的大背景下,石桥村已向上级申请对大石桥进行保护和修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桥村桥定然会再现往日风采。

 

 

  头顶烈阳,再次回望大石桥的时候,桥头高大牌坊上“正大浩气”“共享盛世”的大字,倍感气势非凡。桥下河水清清,岸边垂柳苍翠,青藤缠绕,石拱倒映水中,令人流连忘返。

 

 

  古老的石桥,用它的坚韧和坚实一如既往地为当地百姓提供着交通便利,也在默默见证着滏阳河两岸日新月异的变化。每一座桥,都有使命、有故事、有特色。这些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也是融入城市的风景,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相信,这些曾经美丽的古桥定会迎来重生,再绽新姿。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任宝亭:我对邯邢基地来龙去脉的一些记忆
任宝亭:我对邯邢基地来
游记龙井问茶九溪烟树
游记龙井问茶九溪烟树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李圪塔艺术写生基地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