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滏阳河

元代沉船之谜

时间:2023-01-10 10:50:43  来源: 赵都文化(公众号)  作者:孔庆先  浏览: 分享:

元代沉船之谜

□孔庆先

  

 

 

元代沉船之谜

发现元代沉船的磁县开河码头。

 

  1975年7月的盛夏,南开河村的村民们在村东修渠时,突然挖到了一层煤炭,紧接着几个瓷碗露了出来,竟然是磁州窑的瓷器。上了年纪的村民都知道,这条渠曾是滏阳河的故道,挖出的碗十有八九是文物。于是,大家不敢耽搁,当天便上报了文物部门。时任磁县文化馆馆长的张子英,火速赶往现场勘察,随即向邯郸地区文化局作了汇报。

 

 

  几天后,省文化厅文物管理处和邯郸地区文化局派出考古调研队赶赴开河村工地,进行更细致的勘察。考古队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一艘或者多艘古代航运木船。勘探后,考古队起草了发掘报告,正式递交给了上级领导部门。开河工地被严密保护起来,等待考古队的正式挖掘。

 

 

  省文化厅很快批准,进行抢救性挖掘,组成省、地区、县三级联合的考古队。由省文物管理处孙德海和地区文化局马忠理带队,并同磁县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组建成沉船考古队。考古队顶着火热的骄阳,走进了南开河村沉船遗址。

  在陆地上挖船,这是邯郸考古史上的第一次。

  

 

1

 

 

 

  邯郸境内有两条主要的河流,漳河源出西部太行,滏阳河源自峰峰鼓山。历史上,漳河曾两度随黄河北上天津入海。第一次发生在前602年至11年,第二次发生在1048年至1194年,共计759年。

 

  滏阳河东出峰峰,入磁县,在磁县开河村入漳河。

  元代以前,因漳滏合流,水患连年。

  1264年,郭守敬建“漳滏工程”,引滏水北流,水患得以疏解。然而,此后两百多年间,漳滏合流时有发生,为患一方。直到1475年,明磁州州判张埕为彻底解决境内水患,于开河村漳滏交汇口,疏浚拓宽河道,引漳东流,导滏北流,将漳河和滏阳河分流,开河村村名由此而来。二水分流后,滏阳河水势平稳,灌溉航运得以正常运行。

 

 

  小小的开河村,却是历史上漳河、滏阳河曾经的交汇口,同时也是郭守敬“漳滏工程”的开河之地。在这里发现沉船,沉船将提供滏阳河哪些早期历史信息?考古队员无不充满期待又兴奋异常。

 

 

  被发现沉船的地方,就在南开河村东一百米处。遗址东南面是“河南路嘴”,正南一带唤作“河洼子”,东北方向名“四甲沙”,曾发现石砌建筑和巨大木桩。从起伏的地形地貌分析,这里曾是河道的转弯处,遗址正处转弯的西南边缘。考古专家判断,此地应是分河以前的一处泊船码头,或古代渡口。

 

 

  挖掘正式开始。沉船遗址范围内,大部分是黄土夹杂着泥沙,地下1米左右为沙层。在挖去了遗址上层约1.5米的沙土后,一号沉船残骸渐渐呈现了出来。

 

 

  船骸长约10米,宽约2米,船头朝向东南。这说明,如果沉没前这只船没有乱了航向,应是下行船只,北向天津。

 

 

  一号船出土文物的内容十分丰富,有陶瓷、铜、铁、木、石器。其中,以陶瓷为多,共计339件。陶瓷中又以磁州窑为多,兼有少量景德镇和龙泉窑瓷器。

 

 

  随着挖掘的不断进行,300平方米的遗址共发掘出木船六只,其中三只船呈颠翻之状,考证沉船时间为元代。

 

 

  在挖掘沉船的过程中,考古队还发现了骸骨若干。一号船船头发现了一具年龄在50岁上下的男性骨架,二号船船尾发现了零落的残骨,一号船与三号船之间发现了一具30岁上下的男性骨架,二号船头附近发现了一颗年龄在25岁左右的男性头颅。从这些遗骨残骸来看,没有任何被人侵害的痕迹,显然都是沉船导致。

 

 

  到1975年11月下旬,历时142天的考古发掘全部结束。此次发掘总计出土文物486件,其中瓷器383件,铁器82件,铜器7件,木器3件,陶器7件,石器3件,玻璃器皿1件。收获满满的考古队员,心中也是疑窦重重。

 

 

  这六只元代木船为何聚集于此,沉没于此?它们从何处而来,又将行往哪里呢?

 

  专家在考证,民众在期待。

 

  专家们从沉封了六百多年的文物中,去寻找答案。

 

  这六只船集中在开河村码头,是最显而易见的。这里地处二河交汇处,应是泊船渡头,航船于此打尖或避险都是寻常不过的事。

 

 

  那么,沉船又是如何发生的?就发掘出的几具骸骨来看,并没有人为侵害的痕迹,从而可以明确,灾难并非人祸,而是天灾。

 

 

  据河道地形和航船走向的线索,可以推测出这六只船,应是航行过程中遇到了极为恶劣的天气,遭遇了邯郸地区俗话所说的“七下八上”的雨季,与史料记载的水患多发生在七、八两月吻合。沉船时,想必是遇到了狂风暴雨,为紧急避险,六只船停靠渡头。因风雨骤然而来,致使两河交汇处水量过大发生灾难,最终六船覆没。

 

 

  出土文物里,瓷器皆为元代瓷器,出土铜钱上有八思巴文的元武宗“大元通宝”铭文,四号船船尾有“彰德分省粮船”,字迹清晰可辨。据《元史》记载,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开始置中书分省,也就是说,以彰德(安阳)为省会的“彰德分省”,是在1351年设立,那么,这几只船的沉没时间,必然发生在1351年之后。

 

 

  研究者就此顺藤摸瓜,大致分析出了元朝时,磁州窑商品北运行销的路线:就是将瓷器和特产的铁锅等铁器就近装船,顺着滏阳河、漳水北上,经过运河进入海河,抵达天津,然后换装海船出海。在元朝时天津叫直沽,而且还有大、小直沽之分,小直沽是运河的终点,大直沽则是南粮北运的海运的终点。

 

  彼时,邯郸一带降雨量极大,水患频频。

 

  “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年号,元顺帝,其实非常不顺。至正十一年,发生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刘福通红巾军大起义。邯郸永年人韩林儿率领起义军,第一个敲响了元帝国灭亡的丧钟。次年,元帝国的掘墓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加入红巾军。

 

 

  这六只船的沉没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如同元帝国将亡的命运一样,看似偶然,却早已注定。痛惜的是船工们,他们是铤而走险,为箪食远走他乡的江湖客,却不幸罹难至此。

 

 

  沉船上的铭文,证实了这批船是官方的运粮船。《元史》记载,至正二十一年七月,即1361年,元顺帝派大军出邯郸、磁州,进攻在山东聊城一带的红巾军。于此,不由得令人联想,这些沉船极可能是往磁州驻军送粮。至于船上超出自用数量的瓷器,则很可能是船主额外采购,以为牟利。

 

  今天,这六只沉船已从磁州博物馆,转移到了磁县新建的开河码头,等待着后人解开更多的谜团。

  

 

2

 

 

 

  宋金元时期,漳、滏河上的河运十分繁忙。两河水美鱼肥,绿柳成荫,货轮穿梭,艄公号子不断。

 

  磁县南、北开河,小侯召等村庄依滏阳河而建,因水而市,形成了人口相对集中的繁华村集。磁州窑瓷器,武安的煤炭、铁器,涉县的山货等冀南各地特产等,在磁县开河码头集散转运,盛况空前。这些货品中,尤以磁州窑最受青睐,不但畅销全国,而且远布海外。

 

 

  宋金元时期,正是滏阳河畔磁州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但规模最为庞大,工艺水平也已登峰造极。在这一时期,依靠漳滏河运,磁州窑北上南下,飘洋过海,开始了征服世界的环球远行。

 

 

  这并不是仅凭史书的浪漫想象。从1918年开始,各地考古发现,不断证实着滏阳河在宋元时代航运的发达,以及磁州窑瓷器的产业隆盛。

 

 

  1918年,河北巨鹿县在宋代巨鹿故城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大量北宋时期磁州窑瓷器。根据《钜鹿宋器丛录》记载,北宋二年,黄河水决,淹没了巨鹿全城,形成了大量文物积存。这批磁州窑瓷器便是大观二年以前,由水路运往巨鹿的。

 

 

  1975年,在韩国新安海底发现了一艘宋代沉船,出水瓷器2万余件,其中有大量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罐类器物。

 

  1990年,在辽宁绥中县,大南辅村渔民在渤海湾海域打捞出一只元代沉船,出水瓷器584件,其中225件为磁州窑产品。

 

  1998年,在沧州东光县码头镇大运河故道发现了数艘宋代沉船,其中一艘长约15米,船中出土了磁州窑宋金器物及残器160余件,有关专家由这批磁州窑瓷器得出结论,磁州窑水运和外销时间应在北宋时期,而不是过去一直认为的始于元朝。

 

 

  2002年,河北省文物部门开展了大运河北段的文物调查工作,在沿岸码头遗址,皆发现了大量宋金元时期的磁州窑器物残片。

 

  2017年,邢台市平乡县节固乡豆庄村段一处施工现场,发现沉船的木结构遗存,上有3-4米厚的封土,现场还出土了磁州窑瓷器,考古人员认定这艘沉船为元代商船。

 

 

  这一系列散落各地的考古事件,都与磁州窑和开河码头有关。磁州窑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也由此可见,磁州窑瓷器当时风靡国内,行销海外。这些瓷器,全是通过漳河、滏阳河船运,得以大范围流通。

 

 

  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因磁州州判张埕的治水之功,滏阳河航运迎来了最鼎盛的时期。明、清两代,滏阳河可直抵天津入海。沿岸的码头皆受其利。

 

 

  作为滏阳河上游码头,扼守着磁州的丰沛物资,开河码头逐步发展成了滏阳河流域最大的商品贸易地。繁华异常的开河码头,商铺林立,幌幡如波,全国各地的商贾纷至沓来。《明史》记载,明代运送磁州官窑的船只,动辄数十艘齐发。《清史稿》记载,开河码头鼎盛时,每年行船三千余艘。

 

 

  到了近代,开河码头依旧兴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铁路运输逐渐代替水运。到1958年,磁县建东武仕水库,开河码头才彻底淡出人们视野。

  

 

3

 

 

 

  2020年,古朴典雅、规制宏大的磁县开河码头修建工程竣工。暌隔了半个多世纪,开河码头和那六只元代沉船,以一种全新面貌,重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都属罕见的文化旅游项目,新码头的意义和内涵,不囿于简单的景观、文化、旅游、商业之用,她还要承载一段波澜的历史,还原一段光辉的岁月。

 

 

  新建成的开河码头,果然不负众望。她以漕运为载体,综合了历史、文化、民俗、餐饮、购物、民宿等多种元素,完美结合了现代商业,以最大的诚意,满足了民众游娱的精神诉求。刚一建成,亮相滏阳河畔,便惊艳了世人,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社会各界赞誉声声,称之为滏阳河上的“清明上河图”。

 

 

  新码头承袭旧址,核心规划面积23.5公顷。整体以滏阳河为轴,两岸亭台廊庑,错落起伏。用高度还原的场景,重塑宋、元时的旧年滏阳河上风情。

 

 

  置身其间,开河码头过往的繁华,磁州漕运的历代盛景,如在眼前。

 

  民间小吃,民俗表演,民间手工艺作坊,星列其间。码头内有漕运展示区、岳飞祠、商业街、古戏楼、彩虹桥、客栈、古桥等。所有元素统分为三区,分别为创意娱乐体验区、漕运文化展示区、吉祥有余接待服务区。

 

 

  创意娱乐体验区,将现代商业与古代民俗风情相结合。美食一条街上,齐聚了磁州地区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遥想当年,康熙帝在磁州,食得藕宴便赞不绝口,今天这些品类更加丰富的小吃,何等美味,自是不言而喻的了。

 

 

  漕运文化展示区,以在1975年开河村考古挖掘中出土的六条元代沉船,及船上载有的大量的瓷器、铁器和铜器等为主体。这些船只和文物,穿越六百多年时光,是开河码头历史的见证。开河码头曾经繁华的昨天,一一呈现。

 

 

  在吉祥有余接待服务区,游客可以观滏河美景、赏宋代歌舞、品磁州美酒,尽享北方鱼米之乡的独特风情。

 

  至夜,开河码头彩结山沓,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彩虹桥喷泉注入现代元素,与亭台楼榭上的灯火,共同组成斑斓夺目的夜景。滏水之上,花火千般。游人徜徉其中,瞩目遥思,昔日多少繁华,如在眼前。

 

  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六艘元代沉船,是滏阳河运与开河码头的见证。千载悠悠,长风鼓动。一切沉浮,皆是宿命使然。

 

  今天,古香古色的建筑、游船,河岸的商业街、文化景观,在这里交相辉映,完美融合。依托滏阳河的复苏,开河码头得以华丽转身,以她独有的魅力向人们展示属于这片土地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愿景。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低调的千年古都,网友0差评,到了最佳旅游季节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市,历史悠久风水极佳,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石窟,奢华无比造像达51000多尊,游客却不多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