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
仰韶彩陶文化是西来的吗?
文 / 刘 刚、李冬君
中国的仰韶文化,西起陇山,东至渤海,北达阴山,南抵江汉,以华山为中心,以关中、陕北地区为重镇,距今约七千至五千年,以彩陶文化为主要标志。
在仰韶文化时期,海岸线与现在不同,那时的渤海湾西岸,凹于燕山和太行山之间,海岸线自东北沿着山麓西南行,延伸到今天的蓟县—宝坻—保定—石家庄—邯郸—安阳一线,海湾显然比现在要大很多,也就是说,那时的渤海湾就像个地中海,活动在太行山一带的仰韶人,如果登山眺望东方,应有一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景象。
仰韶人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就是后来汉人安居的地盘,因此,我们已习惯于将仰韶人视为汉先民或原始汉人。仰韶人是幸运的,他们从高山走向大海,在一个最宜于人类生息的周期,生长在一个最宜于人类居住的地区。那时候,天气那么温暖,而大地又那么富饶,生为仰韶人啊,多么自在而富有。看看那时地球,虽说已进入全新世,但大暖期的到来,是随地球自转,自东往西的,人类走出冰期亦先从东方开始,于八千年前率先进入“仰韶温暖期”,西方跟着变暖,至七千年前才进入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大西洋期”的温暖期。我们猜测,从“仰韶温暖期”到“大西洋期”,中间千余年,人类很可能有过一轮大波浪似的从西向东的大迁徙,那是一个自由迁徙的时代,没有种族与民族,没有国家与国际,“仰韶文化西来说”多少摸到了它的一点脉息。
仰韶文化彩陶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中国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彩陶文化遗址,谈起文化来源,他提出了“仰韶文化西来说”,认为河南与甘肃出土的彩陶,同中亚土库曼斯坦安诺文化彩陶有联系,而中亚彩陶文化来自西亚,所以,仰韶文化“西来”。
此说一出,便随着“西化”流行。那年头,正是新文化运动席卷中国,西化思潮弥漫东方之时,西方人纷纷来华,除了来传道,还来考古,用考古学的眼光,在中国大地上,发现了一处又一处史前文化。而仰韶文化,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处,因为这一处,不仅地处中原,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分布甚广,而且源远流长,突破了太史公建立的那一套以黄帝为始祖的“炎黄子孙”的血缘谱系,以至于我们不能不相信,我们除了是炎黄子孙,还是仰韶文化传人。可安特生却告诉我们,仰韶文化“西来”,我们的远祖是“西来”人。
这样一说,搁在新旧交替之际,东西方冲突之时,无疑对中国传统提出了严重挑战。安特生为了证明他的“西来”说,还跑到甘肃去考古,又发现了马家窑文化。他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西来”文化,因为他注意到甘陶比豫陶更发达,而且遗址里,未见有中原特征的陶鬲,故认定彩陶来自西方,来甘时,尚未受中原固有文化影响,传到豫地,才与以陶鬲为代表的中原固有文化相结合。
但是,这个结论一定科学吗?
近来考古发现,在中国仙人洞文化遗址,有两万年前的陶器。显然,中国用陶的历史,更为久远。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仰韶文化比马家窑文化在时间上还要早,有种种迹象显示,甘肃、青海一带的彩陶文化,反倒是从中原传播过去的,因为,中国考古人发掘了更多的遗址,拿出了更多的实物,来证明中国文化由本土起源。
马家窑文化彩陶
较为合理的解释,应该如汉通西域,中国文化往西去,西方文化向东来,是双向的,而不仅仅是西方人“向东,向东,再向东”。东方和西方,总要在一个地方碰头,会在哪里呢?在西域。
我们认为,东西方两种最古老的彩陶文化——中华大地湾彩陶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哈苏纳彩陶,相会于河西走廊。那时,促使东西方相会的,不是丝绸,而是彩陶,当然,还有气候,随着“仰韶大暖期”的到来,冰川融化,海水上升,海侵驱使着太行山以东以及太湖流域和杭州湾一带的沿海文明向西迁徙到中原。而西方由于暖期迟到,寒冷迫使西方文明“向东,向东,再向东”。于是,东西方两大彩陶文明体系就这样走到一起来相会。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