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丛台之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论(三):建立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综合评价体系

时间:2019-06-18 10:49:28  来源: 中国建设报产经报道   作者:  浏览: 分享:

 

编者按:

 

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是塑造城乡特色风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今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5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城市,这源于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35周年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情况的评估检查。近日,两部门又印发《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情况的通报》,通报了评估检查情况,系统总结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检查只是手段,批评意在督促,明确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路才是根本所在,为此,本报特别约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的专家撰写文章,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方法、路径,共同探寻可持续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之路。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实践中,由于一些地方认识不到位、采取的方法不正确以及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历史街区往往成为矛盾最为突出、冲击最为激烈的地方,暴露出以下一些突出的问题:

 

粗暴的大拆大建方式。只看到历史街区的开发价值,出于纯粹的经济利益和短期政绩考虑,不顾城市实际情况,不做深入的社会调查,急功近利,采取简单、粗暴的拆除重建,代之以赢利的房地产开发,对历史街区的改造和利用偏离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最基本的精神与原则。

 

过度的追求商业利益。基于单一的资本逐利,引入过多的商业和旅游项目,忽视了历史街区本身蕴含的地方文化特征和生活形态,不考虑原有的传统风貌和社会结构、不考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和意愿,造成原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网络的消失,破坏了街区原有的生活和文化多样性。

 

错误的遗产保护观念。错误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热衷于城市某一鼎盛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再造、重塑历史”的文化之名建造大量仿制的“假古董”。大规模的仿古破坏了历史环境的真实性、抹煞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并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与浪费。

 

因此,如何遵循历史城市的发展规律,建立保护和更新之间的关联?如何提高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复兴与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讨论与研究。

 

充分认识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深远意义

 

历史文化保护对中华文明传承和文化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历史城市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保存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文献价值、历史价值、考古价值、美学和象征性的价值、建筑学的价值、科学价值以及情感价值等多维价值。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传统空间格局和风貌的集中区域,保存许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重要的历史环境要素。与此同时,历史街区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居住生活单元,仍有许多人生活居住在其中,日常生活、社会网络和物质遗存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历史街区的这些历史底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具关键性和价值性,是城市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的集中体现,因此,真实和完整地保护好历史街区显得格外重要。

 

建立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体系

 

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与更新担负着历史文化传承、传统风貌维持、集体记忆延续、人居环境改善和空间品质提高等多重责任。需要正视历史街区保护状况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基于历史街区的核心价值,从更广的多维视野和尺度,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建立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关联。

 

目前被动的管理体系难以满足发展变化的需求,需要更为主动的管理手段。在开展遗产保护的同时,需要考虑历史街区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进行的更新活动,并引导发展变化符合遗产保护的要求。

 

开展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综合评价体系、方法及机制的整体研究,正是为了应对这种遗产保护与发展关于调整的要求,帮助管理无法规避的变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有效缓解发展变化对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管理带来的挑战。具体而言,通过对现状、价值、活动、影响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建立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工作的有效优化决策机制,实现评价流程的制度化、科学化和合理化,促进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

 

倡导渐进的保护、整治与适应性再利用

 

历史街区作为活态遗产,是经历不断适应性变化的文化遗产,是许多人生活的居住社区,为了满足日常现代生活的需要,仍然在不断建设和发展。需要发扬珍惜历史文化的工匠精神,加强精细化的城市设计管理,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针灸激活和有机更新,以微小空间为切入点,融入春风细雨润无声的境界,对历史街区进行精心的维护、修缮、修补和整治。

 

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运用多种绿色城市和建筑设计的方法、适用技术,通过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和现代建筑科学技术手段,利用保全工程学原理,在保护历史整体环境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找寻到可持续性保护和再生的途径。

 

最大化地保存延续历史积淀的文化信息

 

历史街区往往是经过岁月的长期演变与不断积淀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千丝万缕的社会网络,其历史信息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多重历史要素组成,正是因为过去与现代的交织以及日常不断、渐进的城市有机更新和微循环,才显现出历史街区的丰富层次与重要价值。

 

城市是人们集体记忆的场所。城市记忆的载体主要指城市记忆依附的各种物质性或非物质性载体,通过它们作为媒介对记忆进行显形、保存和传递,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应对它们予以必要的重视与关注,保护延续好城市历史环境、传统风貌和集体记忆,营造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空间和文化氛围。

 

注重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提升

 

基于历史街区真实性、层叠性和多样性的保护前提,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不仅需要重视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也需要不断修补与完善历史街区的内部功能,谨慎植入适合历史街区发展的新的业态和功能,有效平衡历史街区中的传统风貌延续、地方特色保护、居民民生保障、人居环境改善及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保持和激发历史街区的活力。

 

与此同时,鼓励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建立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关联,让城市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价值提升,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营造更美好、更宜居和更具文化内涵的历史空间环境,促进历史街区持续、多元与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文化遗产推陈出新。

 

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动态监测管理

 

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与发展是一项十分专业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基于城市综合系统,充分尊重历史街区的历史价值和发展规律,将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将历史街区保护看作是实现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整体角度,根据历史街区的具体实际情况,通过专业性调查与评估,制定全面系统的历史街区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规划。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对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日常管理与督察,理顺保护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健全保护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协调好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监督、检查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管理实施,严格按照“两法一条例”的要求制定地方上的配套法规,制止各种盲目重建和大拆大建的破坏行为。

 

(作者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莫迪里阿尼:追求美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莫迪里阿尼:追求美是一
到河北大名古城逛夜市去
到河北大名古城逛夜市
王化云:新中国治黄事业的开拓者
王化云:新中国治黄事业
巫鸿:美术史研究中材料、问题、方法的衔接和转换——以乾隆为例
巫鸿:美术史研究中材料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