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及相关传说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属地:大名县
大名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春秋属卫,后属晋,战国属魏。汉高祖十二年(公元195年)建县。自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至中华民国26年(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的1700余年的历史中,三为国之都城,首为河北行政治所,更是历代郡、州、府、路、省、道、专区治所所在地,解放后一度设市,有“枢毂中原,襟带齐鲁之势,有“河朔雄镇”“北门锁钥”之称,被长期作为古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名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勤劳智慧的大名人民,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华章,誉满神州大地。
大名历史典故里,呈现出不少历史名人和轶事。战国时代的孙膑于马陵道射杀庞涓;汉代的孝元皇后王政君与新朝皇帝王莽祖居贵乡城;晋代大文学家束皙开学馆;唐代名相狄仁杰抗契丹;田悦僭称“大名府”;宋代贤相寇准拒辽史。人物传说有:孙膑的传说、刘秀走南阳的故事、陈娘娘的传说、王莽的传说、皇姑坟的传说等;地名传说有:娘娘庙、龙王庙、束馆、冢北等;成语典故有:二子争死、乞食五鹿、诗文判状、路不拾遗、铸成大错、红线盗盒、北门锁钥、国而忘家、近视看匾等;相关传说还有大名府的传说、卧龙槐的传说。这些人文名胜、典故、传说是大名历史文化组成的一部分,蕴含了一笔丰厚的脍炙人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开发弘扬大名历史文化、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源。

大名府及相关传说属民间文学类,其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地名典故、神话传说等。千百年来,以口头形式创作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是街头巷尾、茶前饭后、田间地头不可缺少的话题,是大名县及周边地区广大村民的精神食粮。
大名的民间文学可分为歌谣、谚语、民间故事。1981年县文化馆开始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1982年至1983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特别是在中小学中形成了收集民间文学高潮。之后工作人员在收到的数以万计的稿件中,经过精心挑选、整理加工,于1984年编印了《大名民间文学选》第一辑,1985年又编印了《大名民间文学选》第二辑。1986年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提出三套集成,河北省民间文学研究会将大名县作为重点县。大名成立了三套集成领导小组和编辑委员会,编印了大名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共206篇,歌谣92首,谚语130条,可谓集其大成,这项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1987年《大名县三套集成》获河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二等奖,1988年又获民间文学“长城奖”。大名县民间文学作品被省级民间文学刊物发表100多篇。1993年县文联编印了《大名府历史典故与名人传说》。(摘自大名非遗图典)
原创作品,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点击免费看热门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