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属地:大名县
“五百居香肠”创始于1821年。当时,山东省济南府的王湘云来大名谋生,先在官府当厨师,后见大名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业、饮食业发达,可做生意,于是他便在城内道前街关帝庙西边开设了店铺,制作香肠及熟肉制品。因大名距济南府约五百里路,故取店名“五百居”。由于他制作的香肠味道鲜美,成为当时官府佐餐和宴会上不可缺少的上等食品,行销省、府、道、县衙中,“五百居”便成了名贵香肠的代名词。“五百居”独家经营了一百多年,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为邯郸“八大地方风味美食”之一。
“五百居香肠”的特点是:色泽纯正,条杆匀称,香味醇厚,肥瘦适宜,甜成兼备,软滑利口,食而不腻,越嚼越香,回味悠长,独具一格,且经久耐放,就是炎夏酷暑时节也不腐不蛀。
“五百居香肠”在制作上非常讲究,选料严格精细:以新鲜猪大腿肉、肋肉、臀部肉、腰肉为主料,大多为瘦肉;肠衣为漂洗洁净无瑕的猪肠衣;辅料有石落子砂仁、香精、精盐、砂糖、纯高梁酒及陈年酱油等。先将肉洗净去血,切成肉了,加以各种佐料及调料,搅拌均匀,放置3小时左右,待料味入肉后再灌肠。每灌14厘米左右用麻绳结扎,边灌边扎,直至整条肠衣灌满,然后经恒温烘干而成。
王湘云的后人继承祖传技艺,讲求质量,坚守信誉,长期保持独特风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香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五百居香肠”成了当地民众迎宾待客的必备佳味。

摘自:《大名非遗图典》
原创作品,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点击免费看热门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