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去过广府古城的游客都目睹过杨露禅故居后面影壁墙上的那个“赵”字。如果我在现场,待讲解员介绍完这个“赵”字的来历,我都要给朋友们补充介绍一番这个“赵”字背后更多的故事。
2001年,我与单位领导一起去中国测绘科学院联系工作,期间,测科院的同志问永年县是邯郸的吗?得到肯定回答以后他说,在对以往拍摄的卫星影像检查中,发现国内有两个位置的地面影像带有字迹,其中一处就位于河北永年。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感觉非常欣喜也很好奇,就让对方拷贝了一份带回了邯郸。
打开图像发现,字迹位于广府城东南侧的洼淀水面里,由断断续续的堤坝围合组成,占据水面长宽大概400米。虽然笔画已经有残缺,但可以明显看出这是繁体篆书的“赵”字。残断的笔画和被水面侵蚀后斑驳的笔触,让字迹充满了方印的残缺之美和盎然古意。出于对它的喜爱,也为了让字迹在繁杂的水道里更加明显,就把图像放在PS里简单处理了一下,主要是将笔画用魔术棒勾选,填涂了淡淡的蓝色,但是在笔画上未作任何改动。
原始影像资料
在将此事向领导做了汇报以后,做了两件事。一是专门发函通知了当时的永年县委县政府,这应该就是现在影壁墙上这幅图像的来历。二是通知了当地一家报社。报社的同志听闻此事也很感兴趣,第二天就来做了采访并拷贝走了图像。果然,隔天就见到了新闻报道,但里面的一处细节说法却让人难以苟同。当然了,记者是以引用专家的口气来表述的——“据专家说,这个字很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好像没有专家这么说吧?!其实按照水力学基本常识,万流归宗,大自然怎么可能雕刻出这样百转千折的笔画!即便是潜流暗涌,也不可能激荡出这么逼真的笔触吧。看完报道不禁怅然,也心有不甘。好在当时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已经兴起,在网上顺利搜索到了燕赵都市报的投稿信箱,于是连夜写了篇稿件用电子邮件发了出去,邮件里特别注明“如有任何修改请联系本发稿人”。果然没几天,燕赵都市报(记得是2001年年末的一期报纸)未做任何修改编发了。
然后,余下的事情,就是看看那个字现在怎么样了,是什么模样?还有,这个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当时是2001年,不像现在随便一个地图APP就可以找到广府城的卫片,好在因为工作便利,顺利找到了最新影像。很可惜,影像显示赵字已经被改造,不仅降低了赵字的辨识度,光滑笔直的笔画也让文字失去了盎然古意。看到此景,内心不免有些失落。
1999年影像资料
上世纪七十年代影像资料
现在
再找找它的来历吧。查阅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卫星影像,当时的水面平平无奇,一无所有。看来这个赵字产生于1970年至1999年之间。后来,偶然跟永年一位朋友聊天说到此事,朋友拍着胸脯说,我的确知道这个字的来历,确实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过,现在既然已经变化了,也算是一个文化现象吧。
想想也对,既然寄情于自然山水,又何必在意那个添足的文化符号呢?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