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邯郸

古人是如何从一人一份的分餐制,演变成同桌共食的聚餐制

时间:2020-07-09 13:49:16  来源:凤凰网  作者:历史大学堂(大凤号)  浏览: 分享:

         是否使用公筷,在某种程度上是饮食制度的差异体现。中国人向来钟爱聚餐制,这种饮食制度可谓是由来已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毫不客气的说,这正是我们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以及家族观念在饮食上的直观反映。逢年过节,全家的老少爷们还有七大姑八大姨们团团围坐,共享一道丰盛的晚宴,火锅饺子冷拼热炒,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突出一个阖家欢乐宾主尽兴,讲究的是亲朋好友们吃得好玩的好。

而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饮食制度,则是在西方广为流传的分餐制度。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我们中国本身,其实原本也是分餐制度的忠实使用者。

上图_ 东汉铜箸,长沙仰天湖八号汉墓出土

上图_ 唐代箸,长沙赤岗冲二号唐墓出土

一、 远古时代的分餐

在5000年前的原始时代,实行的餐制就是分餐制,在那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往往结为聚落,形成群体。而群体能得到的粮食其实也非常少,狩猎和采集野果所得,根本不能让每个人都敞开肚皮去吃。

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顺利活下去,只能把食物平均的分成若干份,分别分给每一位成员。大家拿到食物之后,就自己找个地方把自己的这一份吃完,这就是最早的分餐制。

上图_ 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一种饪食器

二、 封建时期的分餐制

等到封建时代来临,生产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有了剩余的食物,而且也有了精致餐具。比如说鼎,就是用来煮肉的锅,但在那个时代,这种餐具被赋予了礼仪上的特殊意义。“天子九鼎,王食七鼎,诸侯食五鼎,大夫食三鼎。击钟列鼎而食者必属贵族。”

这就是东西周之际广泛使用的“列鼎制”,很明显的,这依旧是一种分餐的食制。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宴请门客,都无论贵贱一视同仁的食用同样的食物,在一次宴会上,一位侠客认为孟尝君的食物和他不同,于是孟尝君亲自起身展示,这位侠客随后羞愧难当,遂拔剑自刎。很明显,战国时期,老古人们依旧采用分餐制,假如孟尝君所使用的是聚餐制,那很显然,这位侠客根本不会怀疑孟尝君所食与他有所不同。

时间继续推移,来到秦汉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宴会,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还在使用分餐制,譬如说大名鼎鼎的鸿门宴,或者群雄讨董时的诸侯宴。在形式上都是大家各有一案,分席而食。

上图_ 古代的汉灶 (红色箭头为自己筷子)

上图_ 古代的汉灶 (红色箭头为自己筷子)

三、 分餐的原因

为什么老古人如此的中意分餐制呢?这之中的原因有三。

其一,平均分配食物的需求。

这是由于在远古时代食物不足,各个部落面对生存困境,必须遵守食物共有,平均分配的原则。而想要平均分配食物,分餐是最好的选择。

其二,坐姿与器皿。

在进入的封建社会,生产力进步,有了富余的食物之后,为什么还是选择了分餐制?这可以从当时的坐姿和饮食器皿考虑。《鸿门宴》有句话,樊哙入内之后“项王按剑而跽”。这个跽,正是当时所使用的坐姿,这种坐姿要求人们90度直跪于自己的膝盖之上。这样规规整整的跪在席上,一方面能够活动的空间理所当然的受到限制,一方面在大桌子上这种坐姿在夹菜时也容易重心不稳,从而栽倒。

况且,当时的饮食器皿,并没有我们现在的高腿椅子和大桌子,而是矮席。因此自然就选择了分餐制。

其三,则是文化礼仪。

聚餐制虽然也有主位等讲究,但总的来说,更显得亲近平等。而在强调封建礼制的当时,为了凸显天子和贵族的威仪,自然会选择更能体现身份地位差距的分餐制。

上图_ 东汉宴饮画像砖,案上置杯、碗、双箸,左边的人在饮食,右边的人拂扇子

上图_ 东汉宴饮画像砖,案上置杯、碗、双箸,左边的人在饮食,右边的人拂扇子

四、 聚餐制的兴起

那么,既然分餐在中国曾被如此广泛的使用过,那为什么今天我们反而更青睐聚餐制呢?

或者说,聚餐制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并且逐步取代了分餐制呢?

答案是唐宋时期,南唐画家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可见,五代的达官贵人们虽然依旧使用分餐制,但其姿势却与以往出现了较大变化,由跪坐改为了垂脚而坐,这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了椅子和配套使用的高脚桌子。

上图_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

椅子和高脚桌子是怎么来的呢?答案是五胡内迁,胡人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北方,客观上就不允许他们采用跪坐的姿势进食,因此,他们的家具多是高脚家具。随着胡人的内迁,这种家具也传入了中原,并且受到一批人的喜爱。比如说《后汉书》就有记载“灵帝好胡床胡椅。”

隋唐之后,更是如此,采用高大的桌椅吃饭,成了这一时期的常态,也为聚餐制的出现,提供了先决的条件。餐饮家具的变革,是聚餐制出现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上图_ 宴饮图,中唐前期,可以清楚看到摆放整齐的筷子,以及置于盆中的曲柄勺

聚餐制的最终形成,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食物多样化。

西餐的上菜方式是一道接着一道,而我们上菜的方式则是一口气全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餐具的问题。假如有八人分餐,上四道菜,那么就需要准备32个餐具。既浪费又挤占空间。而我们中国人又尤其热衷于美食“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宴会中前前后后要上的菜岂止十数道?

其二,分配方式的发展。

远古时期要求平均分配,是为了生存而不得已的选择。但当食物出现富余,就出现了众口难调的局面。聚餐制让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喜欢的食物,而分餐制则不能满足这一点。

上图_ 1898年,五位清朝男子在餐桌上用餐

上图_ 1898年,五位清朝男子在餐桌上用餐

其三,市井文化的兴起带来的交际需求。

在两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以往贵族文化截然不同的市井文化开始渐渐成为主流。有什么是能比同桌吃饭更促进感情的交际方式呢?

在这种情况下,聚餐制就渐渐取代了分餐制,并且在明清之后,完全的取代了分餐制。这种同桌共食,同盘吃饭,讲究座位排次、碗筷的摆访、上菜的次序、夹菜敬酒的礼仪的新的饮食制度,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最为中意的饮食方式。

当然,在现在的特殊时期,这种饮食文化开始受到健康理念的冲击,每当流行病横行,呼吁“公筷”的呼声就会热烈。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这种以聚餐为主,以分餐为辅的独有特色的饮食制度。这就是中国饮食制度的发展历史。

文:未定君

参考资料:

【1】《中国餐制的演变》 高科佳

【2】《中国用餐方式与桌案类家具的关系研究》 刘雨露

【3】《分餐与合食:中餐食制社会心理流变下的两张面孔》 李永康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