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2日),早饭后,刚打开电脑,收到赵金海老师的电话,他要路过我们村一个路口,若我有空,约我上午十点钟,到路口,给我带了一本他的新作散文随笔集《红窝头,黄窝头》。
我当然欣喜若狂了,赵老师@邯郸赵金海写家乡过去的一些人和事的文章,多发布在他的头条号上了,大多数文章都从网上读过。因为赵老师写的人和事就是我们邻村的,我生活的村庄的周围农村里的名人轶事,因为喜欢搜集,我多有耳闻,但不知其详。读了赵老师的网上文章,总有一种新的认知:原来这样呀!我并且把我知道的乡间名人稗史留言在赵老师文章后面。
比如店上乡东柳村的传奇人物解放军王司令从鸡泽走出的将军王德龙 ,赵老师写的是王司令的史实,我只是听说的王司令稗史。我就把我耳闻王司令少时的调皮捣蛋故事留言,例如王司令幼年时在村里吃了卖烧饼的烧饼,记账总记上别人的名字;幼年时王司令赶会骗馒头;以至于,解放多少年后,王司令回村探亲,带着警卫员,村里人看见他不吭声。王司令就趁人不备,忽然拧幼年时的伙伴屁股一下,这些发小开口就骂:当司令了,还是这德行呀!村民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就活跃了。
作为一个农民网友,几乎每天就这样以文会师。
我和赵老师八年前有过一面之缘,当时我发过一篇图文网帖“峰峰有个武老大”,赵老师从网上看到,通过邯郸知名媒体人董大哥找到我电话,要帮助峰峰的武老大。当时我心想,一个记者不光是写新闻鼓与呼,还有这样的爱心?就从内心产生了敬仰。
2012年6月,因为我骑行邯郸农村一个月时间,要亲自看看邯郸农村是个啥样子。走完,当时我打工的公司安排了一个记者见面会。我见到了赵老师,身材魁梧,国字脸,开口面上挂笑,慈眉善目,真像弥勒佛……
八年前匆匆一面,然后就是自媒体平台上拜读赵老师的文章留言互动。赵老师文章里毫不避讳过去艰苦岁月里的那些“窝窝头,老咸菜”,就像他这本随笔《红窝头,黄窝头》,集子里收录了他几年来200多篇随笔散文,不乏写名人政要的,一些高大上的。可赵老师偏偏为随笔集起名:红窝头,黄窝头,常忆苦难时代,才知节约重要,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就是赵老师的天性。
上午十点刚过几分钟,在路口等到了赵老师,他下车就就捧出来新书。赵老师还是一如初次面见一样祥和,他还诙谐地指着夫人说:这是俺“小三”。哈哈!和赵老师没有丝毫陌生感,这缘于网上经常交流的缘故吧!和赵老师就在路边阴凉处站着,聊了自媒体,聊了周边村的一些人和事。赵老师是个“鸡泽通”,他又说了一些周边村的人和事,让俺又有了新的认知。
从赵老师每天分享的文章中,从赵老师开口就能说出的人和事,可见他的记者生涯是多么用功,多么深入实地,赵老师真正践行了新闻是腿跑出来的脚写出来的。不像现在好多记者,从网上扒材料,最多网上联系一下采访对象,就把新闻发了……
好!该掀开“蒙娜丽莎”的面纱了:
赵金海,男,曾任鸡泽县宣传部报道组干事、组长,河北电台邯郸记者站记者、站长,高级记者职称,河北省第一届“五优”记者。获河北省和全国好新闻奖50多件,出版新闻集《燕赵跫音》5万字,撰写散文、随笔500多篇篇,30万字。虽已退休,仍然笔耕不缀。
赵老师他还有个最大的特长:发现新人,提携新人,邯郸当地不少媒体人是他发现提携的。
最后,设置一个提问:请你来说说“红窝头,黄窝头”都是啥面粉做成的?你吃过么?请您来留言聊聊。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