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邯郸

永久的怀念一一记周总理视察大名前桑圈

时间:2021-06-23 16:54:50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李学杰 王占一  浏览: 分享:

 永久的怀念

一一记周总理视察大名前桑圈

 李学杰   王占一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总理离开了我们。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纷纷发表文章来纪念这位历史伟人。尤其是聆听总理教诲、亲感总理温暖的人们,那怕是短暂的一瞥,人们无不蘸泪成书或直抒胸臆,或曲诉衷肠以寄托他们的哀思。然而,周总理深入我县视察前桑圈的史实,当时竟没有一篇纪念文章得以在电台、报刊播发,大名县人民深以为憾。为此,作者走访了罗纪安、张文广、钱锡凤等数十位曾亲厉其事的老同志,辑成此文,意在播诸今世,留及后人,以作永久的怀念。

-—题记           

   一九六六年春天,正当河北省遭受严重干旱的关键时刻,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方八省、市、区的抗旱会议上,提出要直接抓我省的抗旱打井工作。为了正确指导抗旱工作,周总理于四月上旬亲自来到久旱不雨的邯郸搞调查,在视察有关地方后、周总理来到了大名。

   这是大名县人民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一天。

   一九六六年四月三日下午三时许,有若干辆“北京”牌吉普车缓缓驶进县委大院后,停在了县委会议室前,敬爱的周总理从一辆车上走下来。他身着深蓝色上衣和灰色的裤子,脚穿一双徽微发白的半旧皮鞋;那胖瘦适中的颀长身影,慈祥和蔼的面容;那睿智机敏的眼睛以及那超凡的气质和潇酒的风度,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周总理微笑着,亲切地同近前的人们一一握手问好。

   在人们的簇拥下,总理走进了县委会议室,当人们要总理坐沙发休息的时候,总理谢绝了,他顾不得稍息片刻,就要去杨桥公社前桑圈村(即后来有名的“三可冷”村),说是“要先看一看”。

吉普车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行驶着。也许,总理太劳累了吧,竟在颠跛的汽车里静静地睡着了。

   当周总理来到前桑圈大队的办公处时,已是下午四点钟了。前桑圈人民为了更好的招待总理,他们找来了最好的小凳子和一个罗圈椅子。当人们清总理坐椅子时,总理却对陪同前来的邯郸行署专员周吉福说:“当家子、你坐嘛”说着就首先坐在了小板凳上。然后兴致勃勃地问: “这个村叫什么名字?”县委领导回答:“前桑圈。”又问:“为什么叫桑圈?”这时,前桑圈贫农代表靖洪绪接过来答道:“据老辈人说,这个村过去种桑树多,因此得名”总理听后高兴地说:“对呀,这话很有道理嘛。”又握着靖的手问:“今年多大岁数?”靖洪绪说“六十八岁”。总理亲切地说:“我俩同庚啊。”总理又问:“谁是鑑锡凤?”前桑圈女支书鑑锡凤回答:“我是”。总理详细询问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又问:“上过几年学?”鑑锡凤说没上过学,总理说:“要好好学习文化,要下决心学,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就学三百六十五个,你在家虽说是家长,孩子也可以当你的老师嘛。”鑑锡凤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述,她表示一定不辜负总理的期望。接着,她向总理汇报了前桑圈大队的基本情况。

   当总理听到前桑圈大队年产量不超过一百五十斤时,总理说:‘“少得可怜啊。”当总理了解到社员日工值只有五分钱时,总理心情沉重地说:“低得可怜啊。”他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要把他们的话牢牢记住。”

   总理沉默了好一会儿,问:“桑圈为什么这样苦?”这时,国务院驻桑圈工作组组长王德正说:“主要是井少,只有一眼深水井,也没配套。”总理说:“前桑圈的群众生活很苦,如果这井配不上套,困难会更大。”他对在场的县委领导说: “你们要想办法帮他们一下,尽快给他们配上套。”接着,总理又指示国务院驻村工作组说:“你们要搞三年,搞不好不要回去。”

   周总理详细询问了地、县的打井情况后,又问:“谁是杨桥公社书记?”杨桥公社书记张文广回答:“我是。”总理询问了杨桥公社的水利情况后又问:“前桑圈共有多少井?”张回答说:“一眼。”这时,国务院工作组的同志插话:“还有井、可惜废置不能用了。”总理听后严萧地对张说:“我在北京不了解桑圈的情况,犯了官僚主义错误情有可原,你在杨桥公社怎么不了解桑圈的情况?”

   也许,是张第二次见到总理的缘故吧,总理这次批评了他。这位校级军官转业的干部,在疆场上从没有因为怕而出汗,这次,他不禁汗颜了。其实,他才到这个公社不到一个月时间。然而他并没有觉得委屈,当他看到总理那认真负责的态度,那求实的精神,以及总理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那么多情况时,他也就引咎自责了。

   在听取汇报过程中,由于总理的不断插话,以至水凉了都没顾得喝,当有人要泼掉换热水时,总理连忙说 :“不要泼掉嘛,现在的旱情这么严重,省一滴水可多增一颗粮。”当第二次给总理换水时,总理连说:“不凉。”竟端起来喝了。

室内的光线渐渐暗下来,有人点着了一盏马灯,灯头大了些,总理说:“群众生活这样困难,灯头大了浪费油嘛。”并亲自捻小了灯头。

   快六点了,总理还在关切地询问着前桑圈的一些情况,尤其是群众生活,总理更是关怀备至,迟迟不肯离去。这时,有保卫人员示意总理,总理说:“怎么,现在就走?我来这里不容易啊,我还要看看那眼深井嘛。”

周总理从前桑圈办公处走出来,发现有一处防震棚,于是就 问:“那是谁搭的?”国务院工作组老王同志答:“是我们的。”(当时闹地震)问:“是谁让搞的?”总理身边的鑑锡凤忙说:“是县里通知的。”总理严厉地对王说: “一定要拆下来,等群众都住上了你们再住,你们是国务院的工作组,一定要给群众带个好头。”

   受到总理的批评,这位行之矻矻、言之默默的老王,感到十份渐愧不安,以至从帐蓬里出来时忘了穿外罩。总理见状,连忙拿起王的衣服说:“老王啊,穿上穿上,不然要感冒的。”说着亲自披在他的身上。

   总理迎着料峭的春寒,踏着高低不平的土地,健步如常,陪同人员竟难以跟上,人们暗暗称奇赞叹!总理一口气行走了三里多地,从村南到村北,看了小麦又看机井。在回来的路上,总理还再三叮嘱鑑锡凤学文化,鑑默默忍着饱含的泪水……

   突然,一阵叫号子声响起,前方不远的地方,一总理见一群人在抬什么,于是就问:“那是干什么?”鑑锡凤说是抬牛,总理好奇地问,“抬牛做什么?” 鑑说“牛饿得爬不起来。”总理微微叹了口气说:牛瘦得可怜啊。”‘“三可怜村自此得名。

总理视察完毕,就要走了。这时,前桑圈的群众纷纷围过来,他们多么想见一见敬爱的总理呀!总理知道他们的心情,薇笑着同他们握手。当总理简饲养员鑑锡之握手时,总理说:“你辛苦了,你要想办法喂好牲口,它是农民的宝啊。”鑑锡之的手被总理紧紧握着,他刚刚抬牛回来,手上还沾着牛粪,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中一个劲的流泪,只是心里千万遍的感慨:这就是周总理么?想我鑑锡之年过七十,因长年害眼病人都喊我“二烂眼”全村人哪一个不嫌我脏,有谁愿挨我的边呢?可总理您……他不由得唏嘘起来。

当总理走到一个名叫张女的面前同她握手时,这位当时只有十七岁的青年却惶惑了,她把伸出去的手又缩回来,总理笑了,说:“怕什么嘛,说不定我们以后没机会了。”张女后悔极了,她整整哭了一夜,把眼睛都哭肿了。总理说对了,因为那次的惶惑使她遗憾终生。

   人们恋恋不舍地望着总理。总理说:“我有机会再来看你们。“直到上了车,还频频向人们招手致意,人们依依惜别的脸上挂满了泪花。

车子徐徐开动了,土路上扬起微微黄尘。

   再见吧——总理!人们心中默默。他们在祈祷,保佑总理一路平安!

   这时,跑过两个人,他们气喘叮吁,满头大汗。这是两位国务院工作组的“小子辈”因公一时外出,当得知总理来看她们的消息后,就急忙赶回来。她俩听说总理刚走,一种怅然和失落感油然而生,她们日日夜夜都在等着这一天啊,何以如此福薄!她俩遥望着远方荡起的尘土,懊悔得放声大哭……

   周总理当天住在大名县委,连夜听取了县委领导同志关于打井抗旱工作的情况汇报,很晚才散会,可是,当有人起大早的时,候,总理屋里的灯还在亮着,总理于四月四日上午八时许离开了大名。

   总理这次来桑圈视察工作,在桑圈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惊异,又深感奇妙和幸福。家家户户传颂着关于总理的美谈,人们在细细品味着、谈论着。“你见到总理了?”“见到了。”“瞎吹!我怎么没看见你”“我还没看见你呢。”“你同总理握手了吗”“那还用说,”“不对吧,那时你在家里。”“你才在家里呢!”就这样,人们常常以见总理而引以为豪,而那些没见到总理的,觉得受了莫大委屈。

   “文化革命”很快在全国蔓延开来,国务院工作组随之撤走。周恩来,这个国家的擎天柱,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他勉力支撑,再也无暇抽身了。

   前桑圈人民,只有在银幕上看到总理时,他们才感到一丝安慰。他们理解总理,总理太忙了,你看,电影上的总理不是瘦了吗?有人肯定而沉重地说:“总理瘦多了。”

   然而,总理一刻也没忘记桑圈人民。一九七三年,总理在百忙当中,委托国务院事务组组长王观澜同志到大名看望桑圈人民。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周总理不幸逝世的恶噩传来,桑圈人民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

   后来,人们说,就在总理逝世的当天晚上,有一颗巨大的明星殒落了。它在桑圈的上空划了个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甚至在它殒落许久许久,其余辉还不肯逝去……     

尾记

   这不是“天人感应。”笔者很久以前也曾见到过类似人们描述过的流星景象。说到底,那不过是桑圈人民对总理崇敬、怀念的一种精神奇托而已。姑且做这样的比喻:在历史的长河中,倘若一个流星的殒落象征一个历史伟人消失,那么,又有哪一个伟人的星象能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星象比美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偿不是空中的“星”!如果你为人民办了好事(比如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这总不算勉为其难吧),虽不及总理的那颗“星”亮,但也会在人们的心目中闪光的。

   愿总理英灵,与世长存,与日月同辉!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