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先后出版过三份以“人民”两字为刊名的画报。这些画报或者是以照片、美术作品(木刻、单幅画、连环画、漫画)为主,或全部是美术作品,辅以少量文字,以形象生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面貌出现,深受解放区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些画报作为绽放于解放战争时期的艺术之花,是勾勒中国革命一个时期的历史画卷,与中国人民的命运密切相连、中国革命的成败息息相关。
抗战胜利以后众多解放区的建立,成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解放区创办的报纸,发挥了宣传教育群众的巨大作用。但是,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中,解放区以农村为主,广大农民群众文盲和半文盲居多,少用文字、多用图画的通俗易懂的画报,就成为解放区向老百姓进行组织动员、讲解形势政策、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
解放区的新闻宣传、美术摄影工作者,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理念,深入部队,深入农村,深入农民,贴近战斗一线,贴近生产生活,创作出用很少文字表述,老百姓一眼就能看明白的美术、摄影作品。这是画报受到群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解放区的出版环境有所改善,技术装备得到加强,使得画报的出版有了一定的硬件条件。这是画报得以出版的物质基础。
图1.晋绥《人民画报》第1期1946.1.5
一、《晋绥日报》创办的《人民画报》
创办最早的是晋绥解放区《人民画报》。
1946年1月,晋绥《人民画报》正式创刊。最初由《抗战日报》(1946年7月1日改为《晋绥日报》)李少言为组长的美术组兼办。画报为石印,单张单色或套色,半月刊,每月5日、20日出版。美术作品的种类有时事漫画、连环画、单幅画,配以简短文字。创办之初,每期印3000份,从16期起增印为4000份。
晋绥《人民画报》创刊后,紧紧围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配合中共晋绥分局党报《晋绥日报》的内容,以连环画、漫画、木刻、剪纸等形式,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产生活场景中,宣传党的土地改革、生产建设等方针政策,并向群众公布政局形势的发展,启发并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晋绥《人民画报》第1期于1946年1月5日创刊,这期画报中间刊登的是“中国人民的救星毛主席”画像,画像右面是连环画“高树勋将军反内战起义经过”,用7幅相连的画面介绍邯郸起义;左面是“反内战呼声”3幅一组的连环画,以及“两个年头”等4组共计15幅画,用红蓝黑三色石印。画面清新、色彩鲜艳的创刊号一面世,在晋绥解放区引起轰动,人们竞相传看。
1946年1月1日,晋绥边区发布了《一九四六年与我们的任务》,确定了边区年度的工作方针。晋绥《人民画报》及时配合,在1月20日发行的第2期,以“今年边区的四大任务”的标题下,将“发动群众,巩固和平”、“扩大生产,节约备荒”、“加强教育,提高思想”、“民主团结,防奸自卫”的4项任务配以图画,将大量文字的文件进行概括性图解,使广大农民群众一目了然。
晋绥《人民画报》把土地改革与农业生产作为宣传重点之一,围绕着“诉苦”“翻身”等土改内容,以及“农耕”“农业基础设施”“变工互助”等鼓励生产的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刻画和报道。画报把深奥的革命道理浅显易懂地传播开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保证了在土地改革中农村经济的平稳过渡。在土改中得到实惠的群众广泛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到解放战争中来。
从第4期起,苏光担任画报主编。为把减租减息工作透彻明白地讲给农民群众,苏光创作了《穷人翻身》连环画,音乐家张鲁也为连环画配写了洪洞道情曲牌的联唱歌谱,在画报上发表,很好地配合了减租减息运动。
1947年夏,报社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力群任主编,苏光任副主编。
力群,原名郝力群,山西省灵石县人,1931年进入国立杭州艺专学习,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担任晋绥文联美术部长。受过正规美术教育,又长期在农村打拼的解放区新闻和美术工作者,深知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宣传方式方法。
为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逢年过节,画报社印制表现解放区新气象、新面貌的新年画,到集市上出售。1947年到1948年,画报社出版了6种新年画,发行量较大的年画有力群的《做军鞋》、牛文的《攻城战》、苏光的《农家历》、刘正挺的《学文化》等。还印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朱德领导人画像,以及生产挂图、卫生挂图等,很受欢迎。
晋绥《人民画报》还是促进晋绥解放区木刻作品创作的重要阵地。一些有影响力的木刻作品,如力群的《送马》、《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李少言的《攻城》,牛文的《丈地》、《领回土地证来》,苏光的《摘棉花》,都在画报上发表过。
晋绥《人民画报》用通俗易懂的图画艺术方式,诠释了党的方针政策,鼓舞了群众的斗争热情,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领导地位。
因调动更多人员参加晋绥区的土改工作,在出版了32期后(另有特刊1期),晋绥《人民画报》于1947年5月停刊。
对于晋绥《人民画报》的办刊效果,《晋绥日报》指出:“该刊内容适合群众需要……群众很感兴趣……减租减息、冬学、春耕、种棉、纺织、锄奸、儿童、妇女、反迷信、讲卫生等每期占据相当大的篇幅,群众不仅感到红火热闹,且有指导意义。”通过晋绥《人民画报》的宣传,边区民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不断提高,
由于晋绥《人民画报》发行量较少,又张贴于村镇人群聚集之地,保存条件极为有限,流传至今的极少。好在力群先生珍藏完整一套,捐赠给山西博物院。
图2.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人民》画报第1期(贡延红藏)
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创办的《人民》画报
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创办的是刊名为《人民》的画报,创刊时间是1946年8月1日,有8开的画册,也有单页。《人民》画报与129师《战场报》有着渊源关系。
1943年1月,驻扎在涉县的129师政治部创办了《战场》画报。由于缺少照相制版器材,只能刊登木刻和线条简单的美术作品。1944年,师领导决定出版摄影画报。这年6月,师政治部副主任黄镇指派宣传干事高帆携带照片到晋察冀画报社求援。高帆换上便衣怀揣手榴弹,在武工队的护送下来到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县,将照片制作成铜版,回来后于8月份印制了刊登照片的第12期《战场》画报。但每出版一期,就得往返晋察冀军区一趟,非常不便。
1946年初,为创办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人民》画报,高帆携带刘邓首长的信件再次赴晋察冀求援。聂荣臻司令员指示晋察冀军区派技术人员赶赴晋冀鲁豫军区,支援的人员当中有裴植(摄影科长)、袁克忠(摄影记者)、曲治全(制版技师)、孔宪芳(暗室技工)和两名印刷工人,并带去一批照相制版设备和摄影器材,使制版在邯郸当地就能完成。由于路况不好,一路颠簸,制版机从张家口来邯的长途运输中受震损坏,《人民》画报创刊被推迟。
历经波折,《人民》画报于1946年8月1日创刊了。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人民》画报为8开本,封面以军民集会的黑白照片为背景图,上方是粗壮的红色大字“人民”。扉页是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演讲的照片,照片背后第2页是毛主席的题词:“为人民服务”,第3页是朱德总司令的照片。 画报刊有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杨秀峰等党政军首长的题词。
《人民》画报创刊号连封面封底共24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晋冀鲁豫边区的新气象。画报刊登照片40幅,占13页;木刻、漫画等7页。在“彻底贯彻实行三大决议”的标题下,是高帆摄影“停战命令迅速向部队传达”、袁克忠摄影“执行小组到我们这来商讨各项问题”等3幅照片;画报还有照片“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大会”、“平汉铁路峰马支线一月份竣工通车”等;木刻作品有范云的“妇女们殷勤照护八路军的伤兵”、“延安总部盛赞收复阳邑战斗”,邹雅的“民兵放哨”、“平毁碉堡”,艾炎的“宁健年真是爱民好榜样,两万元关金退还给老乡”,高诗林的“老百姓加紧修筑公路”等;绘画有计桂森的“诉苦”等。这些作者,都是解放区响当当的艺术大家。
《人民》画报第二期,改为单张两面印刷。这种样式篇幅虽少,但便于张贴,能够广泛宣传。
1946年,我军自卫反击国民党进攻,周恩来提出:要把国民党进攻和我军取得的胜利拍摄成照片广泛宣传。裴植、高帆、袁克忠、熊雪夫等走上前线,拍摄战地照片。高帆等同志把拍摄的战场照片编印成《人民》画报,并及时送到上海。周恩来看到后指示上海《群众》周刊转载。1947年1月20日出版的《群众》14卷第3期,以《人民解放的胜利——晋冀鲁豫解放区之辉煌战果》为题,转载了被俘的蒋军军官赵锡田、刘广信等人的照片,在蒋管区散发,有力地戳穿了国民党军“胜利”的谎言。由于这期画报编印及时,高帆受到表扬,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颁发给他一枚“人民功臣”特级奖章。
《人民》画报曾经打算从1947年2月15日第3期开始,改为逢双月15日出版。由于画报主要采用来自前线的战斗照片,稿件的征集带来了不确定性,使得逢双月15日出版的计划难以实现。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晋冀鲁豫军区的摄影工作者裴植、袁克忠、王中元、郭良等随军南下,高帆留下来编辑出版画报。1948年1月25日,出版的第7期《人民》画报又是单页形式,报道收复山西运城、解放河北永年和元氏等战绩,在城乡广为张贴。
1948年2月25日,《人民》画报出版了第8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标注为“特大号”(相当于八开),连封面封底共26页。封面是照片《向大别山进军》,画报刊登了14组、72幅新闻照片。有《夜渡黄河天险》、《羊山集之战》、《歼灭陈诚亲信第66师》。这1期,全部是来自战斗一线的照片,画报在照片选择、标题拟定、文字说明和版面安排、美术设计等方面,大有改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这一期画报也是“战斗进行曲”、“胜利进行曲”。编辑完第8期画报后,编辑部人员随军南下,第8期成为终刊号。
从1946年8月1日到1948年2月25日的近19个月中,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人民》画报社出版成册和单页画报8期,增刊1期,共发行13000份,存世量极少。资料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军事革命博物馆、郑州市图书馆各存有第1期;解放军画报社资料室存有第8期;民间散存若干,无详细统计。
图3.苏中《人民画报》第1期
三、苏中二分区《人民报》创办的《人民画报》
苏中《人民画报》创办于1947年3月。
1946年秋天,蒋介石撕毁了国共双方签订的停战协定,发动了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我军执行了毛主席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及地方为主要目标的作战方针。避开优势敌人的锋芒,主动地放弃一些城镇和地方,选择敌人薄弱部分,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苏中地区新四军主力部队北撤山东,地方武装和机关就地坚持之时,蒋军疯狂地向苏中地区进攻,反动地主武装、还乡团对解放区群众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到1947年春天,苏中二分区(注:相当于现泰州、扬州两市范围的大部分地区)各交通要道、大的村镇都为敌人所占领,地委机关驻在宝应县射阳镇。这时,反动军队经常对我扫荡,到处建立伪政权,残杀地方干部民兵和家属,进行反动宣传,推行顽化政治,反动气焰不可一世。
正当天空乌云翻滚的时候,在由射阳镇通往各地的要道口、墙壁上,突然贴出了引人注目苏中《人民画报》第1期。在4开的版面上,第1版画的是人民铁拳狠狠地把蒋介石握打倒在地上,大字标题印着“鲁中大捷的辉煌战果”,旁边画了胜利果实的统计图表。这张画报用红黄赭黑石印四套色,生动有力,非常鲜明,彻底粉碎了敌人大肆宣传“新四军已经撤光了,这里只剩下少数零星的土干部和民兵”的谎言。画报的出现说明了新四军没有走远,而且还有条件优良的印刷厂,宣传了新四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极大地鼓舞人民,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从此,苏中《人民画报》一期接着一期出版、张贴,就像射向敌人的子弹,群众称之为“纸弹”。为单页,采用的是手摇石印机印刷,套印2色、3色不等,最多套4色。画报最初由地委宣传部科长陈广生兼任主编,出版第6期后李亚如调入,不久担任主编。一开始为半月刊,后又改为10日刊、5日刊、3日刊,加大了发行密度。
苏中《人民画报》的定位,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解放区的新气象,宣传人民解放战争的战果。整个画报的图片主题明确,内容生动有趣。主要设有图画、歌曲、诗词、快板等栏目。画报几乎每期都有连环画,生动形象地展现解放区人民的生活情景,也有歌颂共产党及新四军的诗歌、小品文、歌曲。
苏中《人民画报》1至3版以绘画作品为主,辅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有独幅画、连环画。第1版和第2版主要反映全国形势和本地的一些大事,而第3版和第4版的内容则更加接地气。当时,土地改革遇到了一些问题,不光有来自地主阶级的阻力,不少佃农和雇农也心存疑虑 。画报利用图像说话,向大家解释为什么要进行土改,土改之后会得到什么,深入浅出地对土改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第4版大部分是文艺作品,除了画报社根据宣传的需要编写一些外,大部分是文艺积极分子的来稿。有运用快板的结构形式,比如“四处八方消息好,山东捷报又来到;胶济路上开大炮,机枪对准敌人扫。”等等。还刊登一些养殖、生产方面的小知识,并接受读者投稿。画报上的“大家画”“大家唱”栏目联系了很多群众,每日都有一叠来稿,反映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生产和生活的情况,生活气息很是浓厚。
农村解放区的不少群众文化程度较低,识字的人不多。而画报突破了这样的限制,它传达的信息,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够看懂。因为内容接地气、表达方式浅显易懂,画报在苏中苏北地区非常受欢迎,老百姓争相传阅,发行数量从最初的一千份逐步增加到一万多份。
苏中《人民画报》是战斗的武器,是广大工农兵爱好的读物。有的基层干部和民兵得到画报,就珍藏在自己背包里,既可以欣赏上面的画,也可以唱上面登载的民歌小调,还可以用作识字的课本,用作对群众宣传的材料,用作警告敌人的斗争武器。因此,一位基层干部在来稿中写道:“《人民画报》是个宝,斗争学习离不了!”
1947年下半年到1948年上半年由于环境紧张,报社和印刷厂经常迁移。为了不影响画报按时出版,船上、田头、破草棚里都是画报编绘人员的工作场所,往往晚上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工作到半夜,甚至通宵。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苏中《人民画报》进行了报道。其中有一张图画上的标题是“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杜聿明是国民党军的总司令,战败后他被活捉,画报便用类似卡通画的形象,来表现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上的彻底失败,而群众的表情也非常生动形象,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苏中《人民画报》的编辑、绘制、印刷、发行等过程,都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的。彩色印刷采用的是传统的石印方法,机器十分笨重,完全靠体力操作。1色1块石版,靠用人工摇动石印机来回压印。3套色印两万份,就要摇动机子6万次。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绘制是在游击环境中进行的,茅屋里、猪圈旁留下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身影。
1949年,苏中《人民画报》和人民印刷厂迁址泰州出版、发行,1950年停刊。4年间,画报共出196期。
1978年,主编李亚如将所藏《人民画报》的全套合订本无偿捐赠给南京博物院。
三份人民画报,分别诞生于晋西北、冀南和苏北解放区,尽管所处的地域不同,创办的条件环境不同,但相同的是彰显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为创建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为团结动员人民大众奉献才智的责任担当。画报以“人民”为刊名,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把人民视为江山,全心全意为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夺取全国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