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古代黄河影响最大的六次改道,其中有4 次经过馆陶

时间:2019-05-13 10:45:13  来源:大运河时空  作者:  浏览: 分享: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而故事中所指的“水”实际上就是古黄河。历史上的黄河长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黄河下游(包括中游孟津以下河段)频繁的决口泛滥成灾,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从有史册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约有1593次,较大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6-7次,1938年的黄河夺淮,更是造成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被淹没,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黄河决口泛滥成灾,深受灾害的仍是百姓,因此,古代王朝对于治理黄河可谓高度重视,甚至专门设置有河道总督的高官治理水患灾害。那么,你知道这条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有什么故事吗?历史上她有几次河道变迁?今天,纵横国史粗略梳理一番,带你走进黄河。

 

历史上,黄河有6次影响较大的改道,清初学者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提出黄河有“五大徙”,算上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共“六大徙”。按改道后河流走向可以归结为四个时期:先秦至西汉北流时期、东汉唐北宋东流时期、南宋南流时期和近代东流时期。

历史上,黄河有6次影响较大的改道,清初学者胡渭在《禹贡锥指》中提出黄河有“五大徙”,算上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共“六大徙”。按改道后河流走向可以归结为四个时期:先秦至西汉北流时期、东汉唐北宋东流时期、南宋南流时期和近代东流时期。

第一次大徙: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该时期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大河故渎”。该时期有一特点,即黄河经历了从无堤到有堤,从地下河到地上河,从无堤可决到频繁决溢,并出现第一次重大改道,河道开始从方位最北到河道开始南移这样的一个过程。据研究称,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的宿胥口决口是黄河第一次文字记载的决口改道。此时期主要是滱水、漳水等水东汇成河,并从今天津及以南入渤海,而《汉书·地理志》记载河道走向为:古宿胥扣—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第一次大徙: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该时期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大河故渎”。该时期有一特点,即黄河经历了从无堤到有堤,从地下河到地上河,从无堤可决到频繁决溢,并出现第一次重大改道,河道开始从方位最北到河道开始南移这样的一个过程。据研究称,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的宿胥口决口是黄河第一次文字记载的决口改道。此时期主要是滱水、漳水等水东汇成河,并从今天津及以南入渤海,而《汉书·地理志》记载河道走向为:古宿胥扣—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第二次大徙:东汉至唐末。东汉王莽改制建立新朝,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喝水泛滥至河清郡以东数郡,据说王莽因为河决东流使其祖坟不受威胁而主张不堵口,致水灾延续近60年,至公元69年王景领导治河,固定了一条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古道别出,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入海,从而形成黄河第二次大改道。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稳定了600多年。

第二次大徙:东汉至唐末。东汉王莽改制建立新朝,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喝水泛滥至河清郡以东数郡,据说王莽因为河决东流使其祖坟不受威胁而主张不堵口,致水灾延续近60年,至公元69年王景领导治河,固定了一条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古道别出,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入海,从而形成黄河第二次大改道。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稳定了600多年。

 

第三次大徙:唐末至北宋末。唐末开始,黄河下游逐渐淤高,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黄河又“高民屋殆逾丈”。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堤改道,成为第三次大徙改道,形成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1060年,又分出一流经西汉大河古道、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称二股河。

 

第四次大徙:南宋时期。南宋建炎二年,宋王朝为组织金兵南下,人为决河,导致黄河“由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传统的北流和东流,进入南流时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黄河以东南流入淮为常。但此时仍有数支分流。1194年,黄河在武阳决口,河入山东巨野、郓城分两支:北由北清河入利津入海,南由泗水入淮入海。

第四次大徙:南宋时期。南宋建炎二年,宋王朝为组织金兵南下,人为决河,导致黄河“由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传统的北流和东流,进入南流时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黄河以东南流入淮为常。但此时仍有数支分流。1194年,黄河在武阳决口,河入山东巨野、郓城分两支:北由北清河入利津入海,南由泗水入淮入海。

第五大徙:金元至明嘉靖时期。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陈留、通许、太康、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主要形成3股,其中一股由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鄢陵、扶沟等第,由颖水入淮;一股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第,由涡入淮。此次黄河决堤改道称之为第五次大徙。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以后,黄河“南流故道始尽塞”,经潘季驯治理,河道基本固定下来,即今天地图上的废黄河。

第五大徙:金元至明嘉靖时期。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陈留、通许、太康、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主要形成3股,其中一股由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鄢陵、扶沟等第,由颖水入淮;一股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第,由涡入淮。此次黄河决堤改道称之为第五次大徙。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以后,黄河“南流故道始尽塞”,经潘季驯治理,河道基本固定下来,即今天地图上的废黄河。

 

第六大徙:清咸丰时期,或者说近代东流时期。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铜瓦厢,分三支穿张秋运河,经小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黄河由此结束了700多年的由淮入海历史,开始东流由渤海湾入海,也便是今天的黄河了。

第六大徙:清咸丰时期,或者说近代东流时期。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铜瓦厢,分三支穿张秋运河,经小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黄河由此结束了700多年的由淮入海历史,开始东流由渤海湾入海,也便是今天的黄河了。

需要指出的是,从1948年以前的3000多年里,黄河各个时期在东流、北流、南流上往往有反复的。至于黄河改道及其变迁,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完,我们大致可认为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因素如水土流失、降水等环境气候等,人为因素如刀耕火种、森林砍伐、战争决堤、人为筑坝堵截等,具体就不作分析,但需要说的是,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祖国的母亲河,需要大家保护。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