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杨庆华:浅析馆陶历史发展与卫运河变迁的 紧密联系

时间:2019-05-30 10:10:04  来源: 运河网  作者:  浏览: 分享:

  

卫运河是馆陶人的母亲河,从先秦清河时期到民国卫运河时期,千百年来滋养着馆陶人民,馆陶的荣辱沧桑和这条河息息相关。

原稿由作者提供

编辑:黄佳 

卫运河变迁

 

卫运河在战国时称为清河或清水。《水经注》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今河南省辉县白鹿山东)”,“东过内黄县南,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即临清,古城在河北馆陶县清阳城)”。汉代称屯氏河,曾是黄河故道。《辞海》(1999年版)载:“屯氏河,黄河下游故道之一。西汉元封后,黄河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汉末年称白沟。《辞海》(1999年版)载: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将进攻袁尚,在淇水入黄河处下大枋木为堰,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此后上起枋堰,下至今河北威县以南的清河,皆被称为白沟,成为河北地区的水运干道,至隋炀帝后才为永济渠所代替。”隋唐时期为永济渠的一段,在宋元时期称御河。《辞海》(1999年版)载:“宋元时代所谓‘御河’专指今河南境内的卫河,即隋所开永济渠一部分。”元代曲直大运河,其中会通河在临清入卫河,当时将会通河称漕河,将御河称卫河。明代仍沿用这一称谓。清代将临清至天津一段称南运河,临清以上称卫河。1942年,漳河在魏县上漳村改道流至馆陶县徐万仓与卫河交汇后称为卫运河,也称漳卫运河。建国后,于1958年修建四女寺枢纽,将徐万仓至四女寺一段,称卫运河。1942年,漳河在魏县上漳村改道流至馆陶县徐万仓与卫河交汇后这条河被称为卫运河,也称漳卫运河。

卫运河在馆陶的影响

 

从古至今,运河始终经过馆陶境内,馆陶历史的发展与这条河密切相关,可见运河对馆陶的影响。

 

1

因为这条河,馆陶受到历代统治者青睐

 

汉唐时期先后有六位帝王将自己的子女封邑设在馆陶,馆陶公主与馆陶王佐证了馆陶在汉唐时期的重要地位。馆陶社里堡村的“黄花台遗址”就是公主刘红福来到封邑馆陶所建的一座豪华望河楼的历史遗存。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曾四过馆陶桥,后来他迁都北京,全国各地通过运河往北京运送物资,在卫河边上设置了很多粮仓,作为储存粮食运往北京的中转站,河南等地的粮食连夜运到这里,再由这里运往北京。明成祖视察运河时经过这里说“真万仓也”并派徐皇后族人徐大文镇守粮仓,这就是馆陶县徐万仓村村名的由来,徐万仓也是漳河和卫河交汇处即卫运河的起点。

康熙下江南和馆陶要庄村的由来。馆陶县的要庄村有一座叮当庙,这座庙在清代时“事儿”很大,据十五代看庙人杨兰书及要庄村人说,这座庙修建于隋代,清朝康熙帝下江南时曾住在此处,当时他儿子患病,在此庙祈福后病愈,因此村名更为要儿庄,后来演变为要庄。康熙从江南回返时命人从江南运回八根滚龙珠,修缮了这座庙,当时庙的规模特别大,占地有80亩,因庙的四周挂满了铃铛,有风吹过叮当作响,所以被称为叮当庙,当时馆陶属山东东昌府,杨兰书祖上就是这个时候被任命为“修识郎”搬迁到要儿庄,至此已有三百多年。

 

“七十二皇窑”的前尘往事。在馆陶流传一句话叫“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馆陶的东厂和毛圈一带,有很多座旧砖窑遗址,被称为“七十二皇窑”。七十二是一个成数,比喻数目繁多。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需要大量原材料,当时的馆陶地处卫河两岸,漕运便利,县内有粘性非常大的红色胶土,适合烧砖。在馆陶生产的贡砖通过卫河源源不断运到北京城,成为建设故宫和长城的原材料。当时有个规定,凡是在卫河经过的船只,官船要捎带50块砖,民船要带走20块砖,每一百块砖里有一块是带款的,标明出处,落实责任,非常严格。如今七十二皇窑已不复昔日的辉煌,只留下残砖断壁凭后人想象。

 

2

卫运河在留下的成语和传说

 

1、王延世筑堤:汉成帝时期,黄河水泛滥,当时处于黄河下游的馆陶深受其害。当时的馆陶公主刘施施汉成帝的姑母,不忍其封地百姓受苦,便命人去四川资阳请来“河堤使者”王延世,王延世在馆陶筑堤成功,免去馆陶百姓水患之苦。

 

2、屯毛不分:在馆陶县,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旧河道,系汉武帝时黄河在馆陶北决的屯氏河。《水经》载:“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经馆陶县东,东北出》。”隋朝建立后,重新制定行政区划,分析州县,欲在馆陶置州,负责此事的官员查遍古书和地图,见到屯氏河这一名称,却误把“屯”字认成了“毛”字,竟然就以“毛州”作了州名。“屯毛不分”亦作“屯毛不辨”,比喻不辨相似事物。

 

3、国而忘家:抗金名将宗泽任馆陶县尉时,收到上级令其视察黄河堤防设施的檄文,当时他的大儿子刚去世,但宗泽接到檄文后强忍心中悲痛,毅然接受命令,视察堤防。他的上级吕惠卿得知后说:“可称得上是为国而忘家”。

 

4、大力士李珍: 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月,康熙帝第三次南巡,进入山东(馆陶当时属山东)地界,他带着两名随从,乘一叶小舟,昼夜前进。这一日,来到馆陶,在一个拐弯处,康熙乘坐的小船突然搁浅,不能前行,两名随从绞尽脑汁也不能将船顺直。丁圈村附近有一个村子叫水次厂(今东厂),村里有一位大力士叫李珍正好在河边劳作,看到这个场景,就来到船边,自告奋勇,一只手就把御船拉到深水处。康熙一时高兴,下了龙舟,来到村旁卫运河西岸的清凉寺,召见李珍,大加奖赏,御封李珍河南开封府原武县主薄,后来调任浙江嘉兴县海盐关,内用充詹事府录事。

 

3

“十八秋鲁西作战”计划对馆陶的影响

 

1943年,日军利用卫运河等河流水势上涨的机会,实施了代号为“十八秋鲁西作战”的细菌战计划。19438月下旬,日军航空兵、步骑兵沿卫运河向河中及沿周边地区水井、坑塘中撒放大量霍乱菌,之后他们将卫运河西堤决开,馆陶县社里堡村就是当时一个决堤处,据村民回忆,那一年村里死伤无数。中国对日索赔民间斗士王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次来到社里堡,村民井富贵说当时自己只有十一岁,一夜之间,父母爷爷奶奶全都不在了,他和小姑姑、弟弟成了孤儿,一家八口人只剩他们三个小孩。据日军战犯供词,日军将卫运河决堤后,冀南有清河、威县、武城、故城、德县、景县、馆陶、临清等8个县受灾,受灾面积达875平方公里,有22.75万平民在细菌战中死亡。此次细菌战是侵华日军在中国实施的5次细菌战中规模最大、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细菌战。

 

4

馆陶古八景与卫运河

 

据光绪年间《馆陶县志》记载,馆陶古八景为:陶山夕照、东岳晴云、驸马古渡、黄花故台、卫河秋涨、萧城晓烟、长堤春色、古井甘泉,很明显驸马古渡、黄花故台、卫河秋涨、萧城晓烟、长堤春色都是和这条河有关的,可见这条河在馆陶历史人文发展的重要地位。

5

馆陶的归属因河而定

 

一九六四年底,以河为界划分了馆陶、临清、冠县等地区域范围,馆陶县由山东省东昌府区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原属于馆陶县的河东部分划归山东省冠县。馆陶的县域面积缩小很大一部分。

 

从先秦到两汉再到隋唐直至现代,卫运河对馆陶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可以说馆陶历史就是卫运河发展史。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