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邯郸史话》(连载29)明清邯郸的复苏——清代邯郸(下)

时间:2019-07-17 15:54:58  来源:新邯郸  作者:  浏览: 分享:

3.城池的修缮

清代的邯郸城,其规制较明代没有太大的变化。由于邯郸城墙自明隆庆六年(1572)以后近百年未有大的维修,故城垛大坏。在康熙七年(1668)秋天,淫雨淋漓,连月不断。当时,新任县令张慎发捐银约五百七十九两,组织了修复。[ 康熙本《邯郸县志》卷2《建置志》城池条。]修复后的邯郸城墙,无论其高度和厚度,皆不如前。此后至雍正初期(1723-1728),知县郑方坤始加修葺。乾隆十五年(1750),因皇帝南巡途经邯郸,知县怀荫布对城墙又大加修整。[ 1750年9月,乾隆皇帝南巡过邯郸,登丛台写下一首律诗:“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并写下了《邯郸行》一首:“初过邯郸城,因作邯郸行。邯郸古来佳丽地,征歌选舞搊银筝。邯郸城中富蚤作,蚕月条桑绿阴弱。罗敷不顾五马回,倭堕畏风春帔薄。邯郸复多游侠子,鸣镝离弓双兔死。归来意气犹未已,击鞠呼卢侍罗绮。美酒十千醉不辞,炮鳖臇虾脍鲜鲤。于今城市尚依然,村民但知勤种田。丛台下,渭桥边,豪华瞥眼二千年,返朴还湻此或贤。”1961年9月19日,郭沫若先生视察邯郸时登丛台揽胜,步乾隆诗韵写下七律一首:“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道光十年(1830),磁县、邯郸一带发生大地震,城墙的堞垣被震坏,为此进行了一次修缮;同治二年(1863),因县治遭兵乱受损,城墙毁坏严重,知县英棨、侯国钧按明朝董威旧制,又重建了邯郸城墙,筑炮台三十、垛口二千一百有奇;光绪十四年(1888),知县阚絅又修补邯郸城北门,并改其东向为西北向,名曰迎祥门。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帝结束西狩,由陕返京,道经邯郸,知县龚彦师在县署修建行宫。

清光邯郸城内的建筑,依旧有黉宫、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敬一亭等建筑设施,在城东北有大察院(明代,今废),在西南建有府馆(后废),在城西北隅有递运所,在城西南有丛台驿、马军营,而僧会司和道会司这样的宗教管理机构,则分设于城东爆台寺和城西东明观。城东还建有养济院,城东北有一座演武场(后废),另有一座演武场在城南;马厂在城东,义仓在城隍庙西(一说在河沙镇)。此外,城内还立有节爱坊(在县治前)、承流坊(在县治左)、宣化坊(在县治右)、千山耸翠坊(在连城街)、四水含灵坊(在连城街,后废)若干牌坊,还建有十四座科第褒封坊。

4.滏阳河的水运

滏阳河是邯郸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而且作为一条重要的黄金水道不仅对古代邯郸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明清邯郸的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成化年间,经过张梦辅疏浚河道而航运畅通,滏阳河成为邯郸境内唯一的也是重要的水路航线。此后直到清末,这条航线就成为邯郸境内的煤炭、陶瓷及各种土货下运东北沿河各县至天津达渤海的重要通道,而且航运的通畅其收益更为明显。由此可见,古代的滏阳河是沟通邯郸与南北物资交流的一条重要水道,特别是在煤炭、瓷器的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滏阳河水运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市镇的兴起和繁荣,位于县境滏河沿岸的张庄桥、柳林桥、苏曹等自明代以来就已经发展成为繁忙的水运码头,同时也带动了沿岸商品经济的发展。

自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起,沿滏阳河就开始建闸拦水,灌溉农田。邯郸境内“旧设罗城头、柳林、苏里三闸,约可灌田七百余顷。”[ 光绪本《邯郸县志·地理志》。]成为邯郸境内规模最大、受益时间最长的水利工程。它的灌溉面积接近全县耕地的11%,受益村庄达55个,构成了滏阳河沿岸完整的灌溉体系。

5.清代的教育

明清两代的邯郸教育,主要由县学、书院、义学等组成,直到清末“新政”的实施,邯郸才结束了数百年来的传统教育方式,由此创办了新式教育。

县学,也称儒学,是传统的官办教育。明代以前的县学在城东南隅,因地势低洼潮湿,县丞王成于洪武十年(1368)迁至城内县衙西侧,一直沿用至清末。县学设立教谕、训导学官,还有教师若干。清代康雍乾三代也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办学规模,以后历代也仍然建有黉宫(学宫)、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敬一亭、祭器库等建筑,并历经清代几朝的维修与重建,一直保持了这样的传统教育方式。

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倡导新式教育,除了设立普通学堂(蒙学、初级、中级、高级)外,还设有专业教育(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学堂,这样在学制上就自成系统。至此,使延续了1300多年“以读《经》为要”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邯郸新式教育最早开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邯山书院旧址创办了邯郸第一完全小学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了邯郸初级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文庙(原县学)改建为邯郸乡村师范学校,清宣统元年(1909)又在城内文庙街原旧教谕署创办邯郸女子完全小学。清末时全县城乡范围内已经建立起初级小学75所。[ 民国二十二年本《邯郸县志•教育志》。]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新式教育,到民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

邯郸的书院教育,是由举人张成教于明嘉靖年间在紫山脚下龙兴寺创办的。嘉靖三十六年(1557)应知县向淇的邀请,张成教又在城内的丛台西侧建起丛台书院,开创了邯郸县书院教育的风气。明万历时期为遏制异端思想曾“毁书院,禁讲学”,邯郸书院教育也随之废除。到清雍正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朝廷令各处创建书院。乾隆十年(1745),知县魏湳通过捐资创建了邯山书院,聘请学识渊博的地方名绅担任主讲。清代邯郸先后共设书院三所,即位于城内的邯山书院、城西龟台寺的五星书院(建置时间不祥,廉堂、索景清等人所建)[ 民国本《邯郸县志·艺文志》载有《五星书院碑记》,书院应是清末同治或光绪年间所建。]以及河沙堡王必恭捐资兴建的继志书院。在这三所书院中,以邯山书院最为有名,在冀南地区颇有影响。为了使贫寒子弟能够接受教育,康熙五十四年(1715),在邯郸全县先后还兴建了8所义学,到乾隆十年(1745)时义学总数达到了10所。现丛台公园碑林保留有几通清代石碑,记载了当时官商捐资助教的情况。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