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邯商 第三章 源远流长的贸易金融业----商贸业(三)

时间:2019-08-06 15:54:31  来源:新邯郸  作者:  浏览: 分享:

 

 

六朝古都邺都的商业繁盛

 

东汉代末,华北多湖沼洼地。黄河又常徙常决,陆路交通十分困难。当时陆路没有先进的 交通工具,靠牛拉车运。太行山前的冲积平原,东西宽十五公里。地势高亢、平坦。人们南北 往来皆取道于此。它南下郑、卫、北达燕、赵。古代素称“天下之腰脊”,“河北之襟喉”,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正如《魏都赋》所写:“旁及齐秦,结凑冀道,开胸殷卫,跨蹑燕赵。”邺城有方便的水路交通。从古到今,城市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方便的交通条件。汉代既然陆 路交通困难,就必然依靠水路交通,邺城北有滏水、漳水,南有洹水、淇水和黄河。当时河水 的流量都比较充裕。建安九年(204 年)正月,曹操为攻打邺城运输粮秣所需,“遏淇水入白沟, 以通粮运”。虽然那时邺城尚未攻下(同年八月攻克),但此举对以后邺都水运交通的发展有 着决定性作用。建安十一年(206 年),曹操又开平渠、泉州渠、新河,都是白沟水运航路的延伸。 建安十八年(213 年),又开利漕渠,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引漳处斥章县(今邯郸市曲 周东南),注白沟处在馆陶(今邯郸市馆陶县)西南。此后邺都水运可由漳水经利漕渠进入白 沟,向北可达河北平原北端,向南可抵达江淮。邺都成为黄河下游平原上水运交通的枢纽,沟 通了洹水、淇水和黄河。形成了水路交通网络,使邺城成为南北、东西交通枢纽,物产的集散 地,便利了贸易的往来,为邺城的经济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邺城三侧平原千里,土地肥沃,河渠 成网,灌溉方便,农业发达。战国时西门 豹为邺令,投巫破除“河伯娶妇”后,又 在漳水南岸凿十二条大渠,灌溉农田。为 邺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曹操定 邺后,推行屯田制度,兴修水利。为此修 复和改建了西门豹、史起的引漳灌溉工程, “漳水回流东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水经注》)。磴是梯级,指横 拉漳河的低落溢流堰,20 里(一说疑为 12 里之误)作了 12 个堰,各相去 300 步(一 5 尺或 6 尺),各渠引水口“皆悬水门” 即进水闸口,以调节水量。由是邺都一带 农田得到了很好的灌溉,农业生态处于良 境。 思《 赋》 云:“ 十二,同湖异口。畜为屯云,泄为行雨。 水澍粳稌,陆莳稷黍。黝黝桑柘,油油麻纻。

 

均田画畴,蕃庐错列。畺芋充茂,桃李荫翳。”邺城的农业生产呈现了一片富庶景象。无怪乎 后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途经邺城,崔光曾建议定都于此,理由是“邺城平原千里,漕运 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富饶。”这是与曹操时代的经营分不开的。同时,邺城西部的 太行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盛产煤、铁。这不仅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也 是制造兵器的主要原料。早在战国时期,邯郸就成为这一带发达的冶炼中心。两汉时,武安、 林虑(今林县)也是铁的重要产地。邺城正处在产铁区的边缘。除铁之外,这一带也是重要的 产煤区。曹操在冰井台储藏了十万斤煤炭,就是来自这一带煤区。煤的开采、利用与储藏,曹 操在邺下是较早的,西晋的大文学家陆云写信告诉他哥哥陆机说:“一日游三台,曹公藏石墨 (即煤炭)数十万斤,消复可用,然(燃)烟中人不知,兄颇见之不?”(《陆士龙文集》卷 八)陆氏作为西晋的上层人物,见到煤深感惊奇。说明煤的开采、利用并不广泛。而曹操在邺 下遥遥领先。文物工作者在曹操邺北城武库附近,经过考古调查发现冶炼遗址。出土的煤铁混 合炼碴,火候是很高的。煤的开采与使用,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为制造生产生活工具与兵 器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是工商业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

 

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曹操晚年发的二道“求贤令”。“敕有司取上毋废偏短令” 和“举贤勿拘品行令”。所以在他周围聚集了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出谋划策的谋士,以及出 类拔萃的文士。从文化角度看,真可谓“文 人荟萃”。曹操及其子丕、植,都是诗文 的大手笔。在政治上居领袖地位,在文坛 上也居领先地位。以曹氏为中心,形成了 一个较大的、有声望的“邺下文人集团”。 其代表如曹丕在“文坛”中所提到的“建 安七子”,杰出的女诗人蔡琰,著名的书 法家锺繇、梁鹄,以及杨修、邯郸淳等不下百人。他们在继承秦汉乐府诗赋的基础上,拓宽新 路,有自己的创举,形成了“建安风骨”。把文学的自为发展为自觉时代。在邺城出现了文学 创作突起的局面。与之抗衡的吴、蜀两大军事集团,远远比不上曹魏邺都的文学创作成就,他 们把五言诗推到了顶峰,并孕育了七言诗。开创了文学批评和互相切磋作品的良好风尚。扭转 了文章是“雕虫小技”的偏见,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汉献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傀儡。而真正的军政实权都掌握在曹操手中。一切政令都出自邺城,汉献帝虽居许昌, 而邺城却是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真正是曹魏势力的大本营,发祥地。曹 操选邺为据点,定王都不无依据。所以曹丕代汉后定邺为五都之一。 

 

曹魏以后,十六国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晚期的东魏、北齐,这些割据政权均相继以 邺为都,繁荣了一个多世纪。在当时形势下,邺城确实具备了定都的诸多条件,也是历史的必 然选择。

 

  《邺中记》,晋·陆翙撰。该书是记载割据王朝 的国都邺城的专门史籍。原书已佚,仅存辑本,如,四 库全书本、清内府聚珍本。一直以来,其佚文散见于各 书,其中,较早见于北魏《水经注》;后见于隋唐人所 撰类书,如,虞世南辑录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编《艺 文类聚》、徐坚编《初学记》都曾征引。到了宋时,李 昉等人编辑《太平御览》、乐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记》 等书,尚征引之。

 

清李光廷在《榕园丛书〈邺中记〉跋》中评价陆翙《邺 中记》一卷时,谈到其“铺陈华侈,恐非实录,然《晋 书·载记》于诸国之事既属寥寥,今所存崔鸿《十六国 春秋》亦为残帙,考当日霸朝事业,不能不取于稗官”、 “书已近古,残膏賸馥,足资寒俭”。

 

清梅雨田在《清芬堂丛书〈邺中记〉跋》以为“夫古襄国邺间一大都会也。霸伪诸君每窃 据之”、“载笔者为存其实信,足为多闻识助也”。

 

周一良在《读〈邺中记〉》中认为,十六国中五胡或六夷等少数民族所建的政权的首都, 有专书记载的,只有邺都一处。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史料保存下来的很少,《邺中记》确是值得 重视的。

 

冯君实在《〈邺中记〉辑补》指出,今存《邺中记》辑本有数种,繁简非一,少者仅录数条, 这中间,尤其以清初辑散见于《永乐大典》中者为最详,共录七十四条。

 

2008 年,在黄山书社出版的《五胡十六国论著索引》“附录”中,刘建中于永乐大典本《邺中记》七十四条外,又辑添了二十余条。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