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馆陶县置县时间应是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赵国定名为“馆陶”!

时间:2020-08-18 14:14:58  来源:大运河时空  作者:文剑  浏览: 分享:

       对于熟悉馆陶县历史的人来说,馆陶县何时置县、县城北迁时间无疑两个最想弄清楚的问题了。“大运河时空”已经分析并且推断过了馆陶县城从东古城迁到北馆陶的准确时间是宋、金时期的1130年,但是尚未对馆陶的置县时间进行考证,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为何馆陶置县时间还不能确定

       其实在1999年的《馆陶县志》中已经对置县时间有明确的记载,为“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虽然不知道这个说法的依据是来自于哪里,但是这个记载却是错误的。因为汉文帝之女刘嫖因为获得了馆陶为封邑,才被称为“馆陶公主”的,她的出生时间以及获得封邑时间都有确切记载,分别为公元前189年和公元前180年。置县时间晚于“馆陶公主”获得封邑时间?显然这个记载是错误的。

        除此之外,民国版的《馆陶县志》里记载为“汉置馆陶县”,其他版本的《馆陶县志》里连“汉置馆陶县”的记载也没有。

       不同版本的《馆陶县志》记载

       另外,在全国性的地理志书里,仅可得知馆陶是汉代置县,但也无具体时间。

《汉书·地理志》:魏郡,高帝(刘邦)置,县十八:邺、馆陶、斥丘……

《旧唐书》:馆陶,汉县,隋因之……

《读史方舆纪要》:春秋时晋冠氏邑地,汉置馆陶县,属魏郡……

      而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里则没有馆陶为汉县的记载,仅有“……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

二、汉初置馆陶县的证据

        从以上情况看,汉代置馆陶县是没错了,那么究竟在汉代的哪一时期呢?

        在上述《汉书·地理志》的记载“魏郡,高帝置,县十八:邺、馆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来,早在汉高祖刘邦置魏郡时就有馆陶县了,《水经注·浊漳水》记载置魏郡时间为“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也就说明馆陶县置县的时间在公元前195年之前。

前。

《汉书·地理志》的记载

        此外,在1982年开始发掘的、位于湖北省江陵(今荆州市荆州区)城外西南约3华里处的江陵砖瓦厂内的张家山247号汉墓中,出土了竹简1236枚,内容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識书》、《脉书》、《算术书》、《蓋庐》、《引书》、《遣策》等。其中《二年律令》中的《秩律》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汉初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县、道直至乡部、田部等基层行政组织,对深入研究秦汉时期的职官、秩禄和政区疆域等政治制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张家山汉简

       其中的第四五九简里就有“馆阴”的记载,按照西汉刘歆所著《七略》所说:“古文或误以‘典’为‘与’,以‘陶’为‘阴’,如此类多”,因此“馆阴”也即是“馆陶”,因为《二年律令》得名于刘邦死后的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也说明在公元前186年之前就已经存在馆陶县了。

《二年律令》第四五九简

       难道西汉初置馆陶县就是最终答案了吗?

三、秦代置馆陶县的证据

       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周振鹤先生为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里,以张家山汉墓的《二年律令》为依据,断定秦代就已经置馆陶县,是这么说的:

       20世纪后半叶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反映的乃是吕后二年(前186)的县级政区,汉初距离秦朝相去不远,故其中所见之汉县当大多数为之于秦。

并且在后面所附后秦县表格里,馆陶县被标记为确定的符号。

        黑方框为确定是秦县的标志

        那么馆陶县还有没有可能在秦之前就置县了呢?

四、馆陶县极有可能为春秋时置县,赵国时定名为馆陶县!

        对于“馆陶”之名的由来,无论是当地地方志书和全国性的地理总志里的记载则是比较明确和统一的:

        馆陶古冀州地,春秋晋冠氏邑,后属赵,西北七里有陶丘,赵时置馆于其侧,因名馆陶。

        其实在这个记述里,也给出了馆陶置县的时间:“春秋时”。但当时还不叫馆陶县,而是“冠氏邑”,到了赵国则因为在陶丘旁置“馆”,县名就成为了“馆陶”。因此“馆陶”县的诞生经历了两个阶段:

1、春秋时已经建县,即“冠氏邑”;

2、赵国时定名为“馆陶”。

        为何说“冠氏邑”就是一个县,还得从“县”这种制度的来源和发展来看。

        由于自秦朝开始从实行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县”是从秦朝才有的。其实在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多地方已经具有了郡县制雏形,经过战国时期的逐渐发展,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全面推行开。以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的阐述,县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即县鄙之县、县邑之县、郡县之县。

1、县鄙之县,是相对于国来说的,国之外的地域就是鄙,就是县。

2、县邑之县,作为县鄙的县通常是不可数的,是一片地域的意思,而不是一个个的聚落。邑则是聚落,而且可数。并且春秋时有给立下大功的大臣、将领赏赐采邑的制度,采邑即供给被赏赐人税赋,而且可以世袭,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师破白狄,胥臣所推荐的大将卻缺捉获了白狄子,襄公因此“命先茅之县赏胥臣”。这是晋国明确出现的“县”的记载。这个县是以采邑的形式存在,因此在晋国的邑均可以称县,同理邑也即是县。另外,晋国的县或者邑一般都设在远离国都的边境地带,既能安置功臣的采邑,又能使其能够巩固边防。

3、郡县之县,则是从县邑之县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变成官员食俸而不享受采邑所产,也不能世袭,从而被秦朝所继承并推广。

       具体到馆陶来说,那个时候则是“冠氏邑”,大概是“冠氏”因功而得到赏赐的采邑,其位置位于晋、齐、卫之间,是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在《左传·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中有这样的记载:“……昔晋人伐卫,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大概意思是,以前晋国伐卫国,齐国为帮助卫国,便出兵攻打晋国的冠氏邑,结果丧战车五百。三国时吴国以注解晋律而著名的杜预曾经在某本书里注道“冠氏即馆陶也”,再结合“本春秋冠氏邑”的说法,也就意味着馆陶这一带设为 “冠氏邑”至迟在公元前480年之前就出现了。

冠氏邑与晋、齐、卫三国形势图

民国《今县释名》上冠县和馆陶两县的来历

       当然那时的冠氏邑还只是以“冠”氏为名的采邑性质的县邑之县,只有到了战国时期的赵国,才实现了向真正意义上的“郡县之县”的转变,并且因为在陶山之侧建设了馆驿,而得到了名字——馆陶,这个时间点则还需要具体的资料支持才可以确定。

       因此,“馆陶古冀州地,春秋时晋冠氏邑,后属赵,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馆于其侧,因名馆陶。”这句话里即有馆陶之名的来历,更有馆陶置县的时间为春秋时置冠氏邑,到战国时赵国定名为“馆陶”。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