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峰峰上官庄为什么三移村址三改村名?

时间:2020-08-24 14:54:43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张惠震  浏览: 分享:


作者近照。

 

      上官庄村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峰峰镇东北部,是上官庄一村、上官庄二村的前身。1982年因煤矿占地,该村进行整体搬迁,分为上官庄一村、上官庄二村。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村情,上官庄村曾三移村址,三改村名。 

一、村名来历及传说

       关于上官庄村村名来历,过去常认为是上官庄建村时,有复姓“上官氏”在此定居,故取名上官庄。笔者通过多次走访村里老人和查找相关史料、资料,村名来历与通常认为的说法有所不同。


1、上官庄村前身——许有村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其中有王姓父子一家人,一批移民被指定迁往直隶广平府磁州境内。他们一路向东翻山越岭,来到涉县、磁县交界的贾壁一带,在一个现在叫王庄的村子落脚,并在此生活了十几年。由于此地山多地少,生活相对艰难。为了改变现状,有一天,老二突然向父亲和其他弟兄告别,说想到别处谋生、闯荡,父兄等虽不舍,终还是含泪惜别,老二携妻小翻越鼓山,来到今天袁洼村西牤牛河南岸一个叫南岗子的地方。南岗子中高周低,环视四周,原野开阔,虽杂草灌木丛生,但地势较平坦,土层较厚,又兼有丰富的砂质岩层裸露,可就近取材建房。两侧又临近自然大沟,无水淹之虞,便在此定居。

      王姓先民在此定居之后,又有鹿姓、贾姓、董姓、韩姓陆续迁入,取村名叫许有村。据相关文献、遗迹考证,经数代开垦,至明中期已有民户四、五十家,开垦良田12顷,较初定居时人口增加数十倍。人丁兴旺,生活殷实安逸。

 

2、许有村改名上官庄村

      清顺治年间,漂泊流离的徐由村村民,饱尝颠沛之苦,思乡之情日盛一日,愈发强烈,随陆续回到故土。此时许有村已是房倒屋塌,到处残垣断壁,满目凄凉,田地早己荒芜。触景生情,不堪往事又涌上心头。但为了不再离开自己开垦的土地,就又在许有村北牤牛河北岸的青龙寺左右重建了家园。以青龙寺为界,左侧姓王的较多,就叫王家街;右侧姓鹿的较多,便叫鹿家街;紧挨寺庙有几户姓韩的,叫韩家街。

 

       时至明未,朝政腐败,又连年大旱,官府仍横征暴敛,各地农民揭竿而起。此时的许有村,被官府的苛捐杂税盘剥得民不聊生。为铲除贪官污吏,该村年轻后生“飞毛腿”和义军密议,里应外合举事。但事情泄密,“飞毛腿”星夜逃回许有村。朝廷闻奏,急遣一姓上官的将军前来捉拿“飞毛腿”,并降旨屠灭全村老少,填埋水井以绝后患。

 

许有村残留的根基。

       官军将许有村团团围住,飞毛腿早己无踪无影,官军将村中百姓赶到打谷场听侯发落,此时百姓哀嚎一片,直呼冤枉。上官将军见到衣衫褴褛、面露饥色的村民,内心充满矛盾,一时难以决断,踌躇良久,决定放生村民外逃。将军回军行至半途,自知违旨难逃一死,遂自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姓上官的将军,新村庄便取名叫“上官庄”。自此这个村名就流传下来。据说,青龙寺的后院曾经立着一块大石碑,碑上还记载着这件事。人们为了纪念那位姓上官的将军,新村庄便取名叫“上官庄”。自此这个村名就流传下来。据说,青龙寺的后院曾经立着一块大石碑,碑上还记载着这件事。

       许有村遗迹尚在,虽然上述传说有夸张的成分,但遗迹上还有大量的砖石瓦片,灶台柴灰、条石、庙宇立柱基座,捣米春臼,可以佐证。

许有村残留的石臼。


       自清初上官庄村形成至1982年约350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东西1公里的狭长街道。有顺口溜言道:“矿区上官庄,东西二里长,王、贾、董、张、韩,姓鹿最西边。”自东至西形成了三个村段姓氏聚居点,习惯上称王家街、韩家街、鹿家街。其他姓氏散居其中,统称为上官庄。反映了各姓氏世代对上官将军永远感恩和怀念之情。

       1982年,上官庄村为支援国家煤炭开采,实施整体搬迁。因迁入地面积不足,不得不将全村分为两部分,分别迁往2处。迁往村东北1公里处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主要为王姓、贾姓、董姓、韩姓、张姓等,新村名全称为上官庄一村(简称上一村)。迁往村西北约两公里处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主要是鹿姓,新村名全称叫上官庄二村(简称上二村)。从此,上官庄分为两个独立的行政村。


3、上官庄村名来历的另一种传说

      上官姓出自芈姓。春秋时,楚怀王有个小儿子叫子兰,其被封为上官邑大夫,封邑在白马(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南一带,滑县距赵国邯郸143公里处),后世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上官氏。此后,上官家族日益壮大,也有迁到别处为村居。

       随着武则天权势的不断壮大,唐高宗和她的争斗也愈发剧烈,作为忠实的保皇派,上官仪也遭了秧。唐麟德元年(664),武则天暗中指使亲信许敬宗,诬告上官仪和废太子李忠一起密谋造反。高宗为了继续赢得武后的辅政和支持,下诏逮捕上官仪,很快上官仪就被害死狱中。其子上官庭芝、宦官王伏胜皆被杀,株连九族,满门抄斩,家产被全部抄没,他的孙女上官婉儿时在襁褓,被没入宫中。当时的上官庄因上官仪一案受到了牵连,无一例外也遭到了“血洗”,侥幸存活下来的上官族人只好背井离乡、隐姓埋名地到其它地方隐居。时隔多年后,上官的后人又回到原址隐居,因避讳“上官庄”村名,遂改为许由村。约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为了纪念上官仪,许由村重新选址,由原村向北平行迁徙2公里处新建村庄,重又恢复村名上官庄,这是民间传说中关于上官庄村名由来的一个版本。但由于许由村之前史料缺乏,可信度有待史料印证。


二、上官庄村隶属沿革

       明初属直隶广平府磁州西北乡管辖,次年改为河南彰德府磁州管辖,清朝雍正四年又将磁州划归广平府,归直隶统辖至清末。民国改磁州为磁县,属直隶冀南道,民国17年废道,磁县属河北省管辖。1950年,磁县、武安各划一部分地方,成立峰峰矿区归矿区管辖。1954年5月由磁县划入峰峰矿区,归峰峰区管辖。1955年峰峰市成立后先后归峰峰彭城区、牛儿庄乡管辖。1958年乡改为人民公社,隶属临水人民公社,1961年属峰峰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建镇后属峰峰镇管辖。

三、姓氏沿革

自最初的王姓乃至之后的鹿、贾、董、韩、张姓,除董姓在历史上曾为第二大姓外,因瘟疫因素,董姓在清光绪年间人口锐减,其他姓氏态势基本未变。民族成分单一,均为汉族。

       截止1982年迁村时,全村总人口约2OO0人,户数约450户。其中王姓占总人口50%,鹿姓占总人口25%,贾姓占总人口8%,董姓占总人口7%,韩姓占总人口5%,张姓占总人2%,其他各姓氏占总人口约3%。


四、历史遗迹

        1、青龙寺遗址。建于明永乐年间,座落于许有村北牤牛河(沟)岸上、上官庄村中(韩家街东),寺院面积5亩,寺属土地25亩,院内柏树、槐树成荫。寺院有前后两座大殿,供奉佛像若干。寺院内东侧又有一小院,北有平房4间,东有平房3间,西南有厨房1间,院内有椿树1棵,东南有厕所1间,为僧人起居之所。寺院大门在正南,门外东南有钟楼一座,内挂大铁钟一口,高约两米,钟口径1.5米。钟楼北边立有石碑一方,正面镌刻“直隶广平府磁县西北乡许有村青龙寺”字样。背面碑文因字迹模糊不详。据村内老人口述,寺院在文革前和文革期间完全拆毁。

        2、许有村遗址。位于上官庄老村址南、南岗子北,遗迹占地50余亩,人民公社时期平整土地,绝大部分废墟填埋和推入沟中。今尚有庙宇立柱底座、条石、瓦砾、灶台柴灰、捣米舂臼等,还有青龙寺残碑,记述许有村字样,此碑已于1983年做井桩被人沉入井底,尚未打捞。

 

       作者原系峰峰矿区峰峰镇文化站站长、宣传办主任,邯郸市文化示范户、峰峰矿区乡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任峰峰矿区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此文荣获峰峰民协首届学术研讨会二等奖。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圆满落幕!石窟考古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
圆满落幕!石窟考古与艺
李陵投降匈奴后,被迫迎娶匈奴公主,繁衍出强大部族,如今已成中国邻国
李陵投降匈奴后,被迫迎
重塑古都:历史、考古、文学交叉视域下的都城文化、空间与形象
重塑古都:历史、考古、
著名画家郑今东先生逝世
著名画家郑今东先生逝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