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大商风华》连载23 热察绥帮①

时间:2022-10-30 10:08:17  来源:神钲书院 (公众号)  作者:安秋生 图片:江芳延  浏览: 分享:

 

 

《大商风华》连载23 热察绥帮①

房家后人在呼和浩特德泰玉药店前留影

 

 

热察绥帮·安秋生          

 

      

热察绥帮 热察绥三省,共有武安药商六十余家,绸布商数家,约六百余人。

 

——1940年版《武安县志·实业志·县外商业》

 

“热”即热河,原为关外东四省之一,1914年设热河特别区,1928年改置为省,1955年撤销,辖区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察”即察哈尔,1912年设察哈尔行政区,1928年改置为省,1952年撤销,辖区分布在今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绥”即绥远,1914 年设绥远特别区,1928年改置为省,1954年撤销,辖区为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热察绥地区位于我国北部,接壤俄罗斯、蒙古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肥沃的农田、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物和无穷的地下宝藏。在武安人嘴里,这片地方常被叫做“口外”(长城以北地区,“口”指长城垛口)。从清朝到民国,武安人外出经商做买卖的主要方向,其一是口外,其一是关外。

 

 

“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请你吃个够。”蒙古族的这首祝酒歌,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豪放,也概括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在武安商人眼里,生活在草原上的农牧民也需要药品、绸缎等商品,所以很早就瞩目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带去各族人民需要的货物,也带去他们的淘金之梦。

 

 

“药城”里的武安帮

 

 

呼和浩特始称归化城,建成距今已有400余年。清康熙到乾隆初年,归化城已成为东西交通的要驿,皮毛贸易为主,药业也随之兴盛,成为中原沟通西北边疆的药材集散地。呼和浩特兼有水旱码头,旱路通过数千里的戈壁沙漠,直达甘、宁、青、新各省、区和蒙古的乌兰巴托,“沙漠之舟”——驼运队,常年穿梭于茫茫沙海之中,鹿茸、羚羊角、麝香、贝母、大黄、当归等药材得以运抵城中,形成了药材贸易的繁荣景象;水路,原归绥到辖托县河口镇,地处黄河上、中游分界线,是黄河土默特川段的中心码头,品质优良的甘草从此进入国际市场,是全国主要货源基地之一。

 

 

武安商人也是这条商路上风尘仆仆的跋涉者。他们来到呼和浩特的时间,要上溯到17世纪,——这有《内蒙古卫生志》确凿的记载为证:顺治到康熙初年(1644-1692),河北武安人郭维诚来绥远行医兼卖药。作为记录地方大事的志书,能把“武安人郭维诚”这样一个普通的卖药人的名字,作为自治区医药史上的首要一笔,堂而皇之地留给后辈,足见他的到来对于蒙古草原的意义。

 

 

这个“武安人郭维诚”千里迢迢来到归化旧城,在大召前街玉泉井旁建起了一家名为“同泰永”的药铺,据载这是大召前街第一个悬壶行医的药铺,也是归化城最早的药铺。

 

 

康熙后期和雍正年间(1702-1735),归化城药行兴旺起来,武安伯延房家的德泰玉药庄也在玉泉井东边开业。同治四年,又有一家武安人的药店在归化城挂起膏药幌子,它的名字叫元泰和药店,财东为伯延徐氏,也就是当年远赴东北开设徐和发的徐氏家族。光绪年间,武安人又在“北头起”开设了广兴泰药房,广兴泰隔壁还有一个叫德义和的小药铺也属武安人。后又有其他一些药铺开业,当时归化城的人口也就是四、五万人,可考的药行大概有 70多家,可谓兴盛,武安商人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他们的开山之功不可忘记。

 

 

德泰玉是武安伯延房家“德”字号药庄设在西口的分店。民国年间,此店(至今仍存)是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楼上是库房,楼下是五间门脸儿。这座建筑是20世纪20年代末建起来的,原来的店铺在一场大火中毁坏。当时任掌柜的李油然请求总号投入大部分资金。他在当地自筹少量资金,才又盖起这个店铺。德泰玉一方面在当地零售草药、中成药和向附近小药店、周围县城批发药材,一方面又是总号在西北收购药材的集中地,祁州药市大会时发往祁州。因其货真价实,店规森严,实力雄厚,成为当地一个响当当的字号。

 

 

1956年,德泰玉最后一任掌柜张结带领20名员工走上了公私合营道路。德泰玉在呼市公私合营中,是私营企业最大的入股者。据《呼和浩特医药志》(1992年版)的“公私合营定股资金明细表”记载,德泰玉入股者有18 人,其中房姓占 10人。因其股金较多,对推动呼和浩特国药总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包括同泰永、德泰玉、元泰和在内,呼和浩特市27家老药铺公私合营,呼和浩特中药加工厂由此诞生,厂址在圪料街(现兴盛街),那是元泰和药店的旧址。这个中药加工厂主要生产中成药,并加工饮片,所经营的中药材、中成药都是自切自制;各种丸、散、膏、丹生产依据的配方,也是集历代医家名方,记载下来定为配本,作为生产依据,如“海马种玉丸”等。1958年,该厂中成药“海马种玉丸”首次打入国际市场。这里,说有着武安商人的贡献该不为过。呼和浩特中药加工厂后变身为内蒙古大唐制药。

 

《大商风华》连载23 热察绥帮①

春和玉茶叶盒

 

 

雄踞口外春和玉

 

 

民国初年,武安西张璨杨家人把生意从冀中南做到了口外,在素有“京师门户、塞上名城”之称的张家口竖起了“春和玉”的招牌,继而跃居张家口四大药店之首。杨守志和杨守能是其创始人,杨守志股份最大,因他在北京开设了一个元仁制药社,所以常驻北京,杨守能常住张家口。杨守志精明干练,能说会道,每年都在北京召集春和玉各分店掌柜开会,生意上的事都由他统筹安排。

 

 

张家口是张库大道的起点,杨家人在张家口扎下根后,出大境门,沿张库大道向蒙古大草原进发。以张家口为总号,在张北、大同、集宁、化德、商都、兴和、丰镇、土牧尔台、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开设分号。

 

 

大同乃雁北重镇,北方著名的商贸城市,是西路张库大道的重要一环。1937年,大同约有商号850余家,其中大北街的春和玉药店和大南街的广和兴药店均为武安人开设。大同春和玉原本是集宁春和玉的分号,最初由集宁进货,以后随着大同春和玉经营范围逐渐扩大,便直接由京津进货,而集宁的药店反而由大同春和玉进货。

 

 

化德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东北部。1934年,张家口春和玉药店掌柜杨守能与同乡贺本良、石砚章合股创办化德历史上第一家药店——春和永药店。

 

 

集宁春和玉是股份制企业,除了杨家人,南白石村申姓、武姓也有股份,几家财东之间都有亲戚关系,所以对外总称股东叫“杨申武”。春和玉在桥西开有分店,还开有道仁药房,每个店各有门面房5间,聘请当地数位名医坐堂。开业初期经营颇好,每天收入蒙疆票子数百元。药店的余款汇入京津买药。去信药就寄来,所欠货款,年终结算。每年两次下祁州,购买大批中药,由火车运来。

 

 

后来因为各地“春和玉”入股人员变动,股份重心转移,在春和玉这个总字号下,产生了各自的“记”字。张家口春和玉叫“钰记”,只有杨家、申家两大股。集宁春和玉在天津、大同开设了“公记”货栈,都是集宁春和玉的股份。丰镇和商都的春和玉是南白石村申广钰开的,绥远是“杨记”,包头是“宏记”。如今在丰镇、商都、张北、张家口等地,依然有以“春和玉”命名的大药房,可见其影响十分深远。

 

 

20 世纪 40年代战乱频仍,各地生意举步维艰。后来杨家将资金、人才以及权力重心逐渐向京、津转移。杨守志住在北京,在北京置下很多房产。他一面指挥杨家诸多生意,一面经营自己的制药厂。集宁春和玉到天津成立了公记货栈,张家口春和玉的东家杨守能和元氏县的东家杨守先后也到了天津,杨守能在塘沽开设春和玉药栈。

(未完待续)

 

 

《大商风华》连载23 热察绥帮①

 

作者简介 

安秋生,又名安隆,字季三,号神钲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神钲书院院长。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传记等著作多种。研究武安商帮20年,著有《药鬼子记事》《武安商帮史话》《大商风华》等,曾受邀赴日本明治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和国内多地演讲。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新晴雨:肥乡地名故事之二十八:  元固崇喜寺的传说
新晴雨:肥乡地名故事之
让数智化为文旅产业插翅赋能!武安周末大讲堂第八期开讲
让数智化为文旅产业插
家政女工梦雨的梦
家政女工梦雨的梦
王晓玲:曹仲达与“于阗画派”风格渊源探析
王晓玲:曹仲达与“于阗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