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大商风华》连载43 扶贫济困行善事

时间:2022-11-27 09:43:05  来源: 神钲书院 (公众号)  作者:安秋生 图片:江芳延  浏览: 分享:

 

《大商风华》连载43  扶贫济困行善事

房锦云“惠民碑”

 

扶贫济困行善事·安秋生         

 

富人,要有富人的社会担当,“为富不仁”自古受人唾骂。房家人“富而思仁”,其社会担当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表现出来。

 

 

武安地处山区,古来荒旱频仍,是一个多灾的县份。翻阅《武安县志》的“大事记”,诸如“春夏亢旱,赤地千里”,“岁大饥,人相食”之类的记载比比皆是,读来触目惊心。

 

 

面对灾荒,面对饥民,作为一个尚有余钱剩米的富人,是只顾保全自己的家族,还是慷慨出手相救?自古及今,这都是拷问良心道德的机会。

 

 

光绪二十六年是庚子年,即公元1900年,又一次天灾降临武安:二十六年,春无麦,秋无禾,年大饥。(1940版《武安县志》)

 

 

而《武安房君墓志》的记载是:光绪庚子,武安祖饥,流庸遍野……

 

夏无收,秋无收,老百姓只靠家中存粮能维持多久?那个时代的粮食生产水平,几家能有余粮经得起一年颗粒无收呢?

 

 

这一次,因为有了房锦云,武安许多人幸免而不死。

 

 

房锦云果断打开自家的粮仓,在伯延一带设立粥厂,向饥民供应救命的食物。为了保证舍粥的质量,房锦云及其家人亲自动手,站在街头舍粥放饭。一勺勺,一碗碗,饥民和着泪水吞下肚子,如同久旱甘霖,使一个个可怜的生命得以存活。

 

 

四方灾民闻讯,潮水般向伯延涌来。房锦云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只是杯水车薪,他约请其他乡绅,一起赴县衙向县令请命,吁请尽快打开官仓,向灾民放粮。县令为房锦云的一腔仁义情怀而感动,接受了房锦云的建议,一斗斗粮食迅速发放到灾民手中,雪中送炭,活人甚众。此时,房锦云俨然已经不是一个牟利的商人,而是一个慈善家了。

 

 

一个严酷的灾年熬过去,下一年会不会又遭灾呢?再遭灾又该如何办呢?房锦云以平民之身,却在思考防灾减灾的长久之计,他认为,“御灾之法,莫善于义仓”。经过深思熟虑,他发起了一个兴建义仓的“运动”,首先自己掏钱在伯延镇建起了义仓,并带头向义仓捐献谷物。伯延的义仓成为全县建得最好储粮最多的义仓。果然20年后,到民国九年(1920),这个义仓派上了大用场。这一年,整个黄河以北遭受大灾,“旱魃为虐,赤地千里,武安全境概无收成,兼以连年荒歉,灾情尤重,草根木叶,亦至尽绝,哀鸿遍野,嗷嗷待哺”(1940年版《武安县志》)。前清举人出身的县长戴廷谔目睹此情心急如焚,敦请全县绅董共商救济办法,呈请将县常平仓以及各村镇义仓原存的仓谷悉数发散。包括房锦云倡议设立的义仓在内,各个义仓一律开仓向饥民发放食物,救下了不少嗷嗷待哺的生命。义仓的粮食有限,房锦云又紧急变卖家财筹款予以资助。

 

 

同时,武安县署在城内王家池设立粥厂,向一般贫民放饭。此粥厂的开支,除县署拨来罚款小米50石外,全赖各善局、善堂、善会、善士捐助,北京、上海等外地赈灾及慈善组织也行动起来急赈武安。房锦云再次慷慨解囊。

 

1940版《武安县志·民政志》“救恤”篇专门有一篇《民九救灾记》,开列了为王家池粥厂捐献、补助的单子:

华洋义赈会捐洋2500元;

上海广仁堂捐洋121674分又钱200串;

耶稣堂捐洋100元;

乐善局捐钱30串;

房锦云捐小米6000斤;

石玺元捐洋200元;

旅津武商共捐洋852元;

无名氏捐洋289元;

平粜局补助小米371斤,又补助洋441864厘。

 

 

从这份详尽的记录可以看出,以个人名义捐献的为数寥寥,只有3人,其中一名为“无名氏”。在这3人中,房锦云捐献的数量最大!我想到,当时武安的富户肯定不止这3人,甚至家财也不见得数房锦云最多,当灾害汹汹而来时,又是房锦云挺身而出,站在了救灾的最前列。

 

 

王家池粥厂自1021日开厂,直至次年麦熟。在社会各方的援手下,武安没有出现饿殍遍地的悲惨景象,其中房锦云的义仓功莫大焉。

 

 

房氏家族和他们的庄园,其实就是当时武安一个超大的义仓呀!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庚子和庚申武安两次特大旱灾,房锦云像一棵参天大树,用自己的仁心义胆,荫庇亲友邻里,造福桑梓百姓。灾情过后,武安知县戴廷谔以自己和“受惠居民五百二十七人’的名义,为房锦云立了一块“惠民碑”。这块碑现在还在伯延街头存放,虽然有些文字漫漶不清,不过其中“设贫民救济所族人活甚众”,“冬月备寒衣,……人之苦复沾再造恩”,“我辈得不死于口者,实房君之赐也,为之勒石以志不忘”等语还是清晰可辨。

 

 

谈到商家灾年为流民舍粥放饭,还有房家育德堂(房锦云为常怀堂)的一位女人不得不提,这就是“房方子家的”,即房张氏,后世也称“房方子老婆”。房方子28岁去世,只留下一个女儿房效兰。房张氏不接受族人为她过继男孩继承其遗产的要求,为女儿的继承权打起官司,从县一级打起,打一回败一回,一直打到直隶省高院,以胜诉结局,从而闻名乡里。房张氏见识不凡,能力不让须眉,她家在郑州、苏州、亳州、上海、西安等地的绸缎生意,一直是她在亲自打理,做得井井有条。房张氏这一“女强人”,平日在家中仍然亲自动手纺花织布,为的不是自家穿用,而是做成衣服施舍给穷人,乐此不疲。灾年放饭她也不肯落后,并以女人特有的细心操办此事。她家的粥棚设在元宝坑一侧,房家宗祠门口。她看到以前供给灾民的的粥太稀,清汤寡水,俗称“照脸汤”,便要求管家,粥的稠度必须做到“筷子插进去不倒”。为灾民熬粥舀粥的是长工,长工也算是穷人,但穷人有时候并不同情穷人,反而糊弄甚至捉弄灾民,不仅使用霉变的粮食,偶尔还制造恶作剧,故意往粥里弄些谷糠和沙子,让人不好下咽,他们反而偷着乐。叮咛嘱咐之余,为防患于未然,做到自己放心,房张氏便在每次放饭前,自己到场亲口尝过,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方才舀给灾民吃。

 

 

高村侯氏弟兄侯佐庭、侯安邦20世纪30年代带着父亲给的10块银元到东北,在四平办起一家小药店名为“育发和”,研制治疗疟疾的药品取得成功,后转移到天津开办惠福药厂,生产凡士林等药品,赚到一些钱。1943年家乡武安特大灾荒,侯氏兄弟捐献巨款在高村放赈,侯氏本家每人发5块大洋,外姓每人3块大洋。

 

 

除了在灾年放赈,在日常生活中,房家从来不因财大气粗而仗“财”欺人,而是尽力施惠于人。伯延坊间至今流传一条谚语:房家的碾磨——随便使。说的是当年房家庄园有专门的碾棚磨坊,穷家小户都是去房家碾米磨面,又没有牲口,还得借使房家的牛马驴骡,使完后千恩万谢。为了方便这些穷邻居,房家做出安排,每天把牲口拴在碾棚磨坊门口,谁要用套上就用,用完卸套把牲口拴在原地,你只管走人。房锦云之孙房希辰说,房家的家风是:宁叫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房家家道殷实时常常做舍衣放饭、修桥补路诸善事。贫苦人家死了人,买不起棺材,只要到房家给房锦云磕个头,告声帮就可以得到一口薄棺葬人,这是非常普通的事。这样的家族说是“敦睦乡邻”“急公好义”,真是当之无愧。乐善好施的商人还有很多,例如徐春光:

 

 

徐春光,字彩云,伯延镇人,怜贫恤困,乐善好施。精外科,自制丹砂疗疮痍,岁施药值数百金,每日求诊求药者踵相接。行数十年弗厌弗倦,活人甚众,遐迩乐道之,卒年七十有二。

——《武安县志·人物传》

 

 

单是看这段话,以为徐春光仅仅是一位医生,其实他同时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徐家的生意在他手里扩展了数十家。经商逐利与积德行善,就是这样集于一身并行不悖。

(未完待续)

《大商风华》连载43  扶贫济困行善事

作者简介 

安秋生,又名安隆,字季三,号神钲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神钲书院院长。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传记等著作多种。研究武安商帮20年,著有《药鬼子记事》《武安商帮史话》《大商风华》等,曾受邀赴日本明治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和国内多地演讲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