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人名胜

清代大学问家王可大

时间:2022-12-28 16:33:35  来源: 神钲书院  作者:王世忠  浏览: 分享:

   

 

清代大学问家王可大

 

 

清代大学问家王可大

 

  王可大(1637-1695),字易从,号洺川,清代武安夏庄村人,在武安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他年幼时家庭贫穷,但他聪明好学,刻苦努力,当时上学要到离家十几里之远的河底村。他每天早早就起床,晚上很晚才回来,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老师认为他是个奇才,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因此非常喜爱他。每天老师站在学堂前,等他来后再上课,放学后一直目送他远去,直到看不见了才回房休息。他的文章老师常拿来做其他学生的范本,因此,王可大非常感念自己的老师,多年后他做了高官,专门回来为老师修建了一座建筑,取名叫“南皋”。对于儒家各种学说,各种经义,他了如指掌,是远近闻名的青年俊才。

 

 

  康熙二年(1663年),王可大初试中举,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初授中翰,不久又转任内阁中书,后转任司经局正字,后来,又升任本部仪制司员外郎,最后,任户部江西司郎中。由于他儒学功底深厚,为人敦厚忠实,皇上命他做主考官,主管江南地区的科举考试。在这个位置上,王可大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典试江西乡试,出任主考。所选人才品学兼优,如大学士朱轼等,就出自他的门下,后来成社稷名臣,国家栋梁之材。朱轼曾深切的回忆王可大对他的教诲,“谆谆以存诚主敬为勖”,教之以“忠恕”二字,终生用之不尽。(朱轼《诰授奉政大夫户部江南清吏司郎中易从王公墓志铭》)王可大因此而赢得“制科得人之盛,当首推焉”的称誉。王可大作主考官时,常常遭到江南才子的刁难,有一次在考前,有一人上前问王可大:洞庭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宗师从何而来?王可大一听,知道这是在试探自己的才学,便随口答道:巫山三千仞,云漫漫,雾蒙蒙,本院由天而降。另一人接着又说:我南方真山真水真才子。王可大对曰:我北方一天一地一圣人。眼看难不倒王可大,有一个秀才便提议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前朝的古碑,没有人认得,大人学问深,去观赏一下,叫小人们也开开眼界。王可大便骑马来到碑前,上下一瞅,心里有了底。原来这块石碑的上面是篆刻的《千字文》,不过这《千字文》是倒着刻的,不熟悉的人,根本认不清写的是什么。王可大知道这些人是在有意刁难他,便打马走到众人面前,故意卖关子说:我要是把碑文念下来就没意思了,我给你们倒着背下来你看如何?早在河底村读私塾时,王可大就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得滚瓜烂熟,这一次更是背得一字不差。江南的才子们听了,无不拍手叫好。这就是后人常说的“走马观碑,倒背如流”的故事。王可大做主考官时,注重选拔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对那些读死书、死读书的酸秀才根本看不上。一次,临到考试时,他命人拿了一根竹竿,竿头拴上麻雀,插到课堂上。那些秀才们眼睁睁地等着出题,都在那儿干坐着,临收卷时,秀才们纷纷追问为什么没出试题,王可大说:试题早出了。你们看,堂上竹竿上有一只鸟,岂不是“鸣凤在竹”?你们整天死念那些八股文,连《千字文》上的成句都记不起来,还说什么饱学经书?说罢,拂袖而去。这事引起一些秀才的不满,到王可大走的时候,他们一同送给王可大一块匾,上写:虎去山还在。王可大看后哈哈大笑,叫人拿来纸笔,挥毫写道:山在虎还来。果然,以后王可大又连续两次到那里当主考。

 

 

  王可大学问精深,对于儒学、诗学、文章、典章制度、书法等各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对孔孟之学有深入的研究,对于周敦颐的学说,对于程朱理学,对于关中张载的学理等也非常有研究。他的文章都是发端于各种经学,宏博广大,明达通畅,他的文章风流儒雅,与前贤的文章往往交映生辉,成为国朝中的最好的文章。他反对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文风,往往直中时弊,切中肯綮,朝廷上下无不对他钦敬有加,朝中的典章制度往往经他的手而总成。王可大对诗学理论也非常有研究,他的诗学理论探源于汉魏,延及到唐宋各位大家,穷尽了前辈的诗意旨趣,提出诗要言之有物,有情有旨,韵味深厚。他也写作了大量的诗作,秉承了前辈的风雅,也不失温柔敦厚的意旨。如他的《游清泉寺》:“清泉形胜地,暇日一登游。涧水连云折,山僧依树幽。纳凉一片石,避暑五株楸。倾酒消长夏,间间数白鸥”。这首诗平易亲切,温柔含蓄,读罢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王可大的书法在当时也是一时之选,他宗法二王,依循米芾,秀丽精奇,飘洒自如,人们为能得到他的尺寸墨宝而自豪,一时间人们争相珍藏,洛阳纸贵。王可大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四书解》《燕台诗艺》《南游诗集》等传世。可惜,现在已无处可寻了,只在《武安县志》中存有少量诗篇。王可大为人非常谦逊,待人和气,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与人相交恒久不变,有着谦谦君子的美誉。

 

 

  王可大59岁时(1695年)病故,葬于夏庄村天青山麓,他的学生大学士朱轼为其撰有墓志铭。文革前王可大的墓还保存完好,坟前有甬道,石人石马分立两旁,其墓恢宏阔大。惜在文革中惨遭破坏,一切夷为平地。

 

 

  王可大在家乡享有盛誉,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例如“神灯伴学”、“小神托梦”、“驱赶鬼市”、“飞虎接送”等等。这些故事看来有些荒诞,但表现了百姓对这位贤士的热爱和敬仰,寄托了人民对他的思念和崇敬。一个人在去世几百年后,还能引起人们对他的浓厚兴趣,还能把种种美好的传说附在他的身上,足以说明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让人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武安人民为有这样一位大学问家而骄傲。王可大是一位大儒,其儒学成就已汇入烟海,他的著述诗文书法作品等大多也无处可寻,但其名声却久远传播,这也是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儒学作为几千年中国的主要学说,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不朽的生命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仍然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其仁政爱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为今天的社会治理所借鉴,其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等人生信条仍然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们所遵崇。王可大为人,谦逊礼让,文质彬彬,诚心待人,相交恒久等处世准则,也可做为我们今天为人处世的一个榜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摒弃那种剑拔弩张,互相争斗,你死我活的利己主义斗争方式,把全体人民团结在一处,才能做出一个世纪大国的宏伟大业,才能实现我国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正是:

  少年风发贯乡中,礼义经诗邃密穷。

  掖俊荐才堪数最,阐微明理一时隆。

  彬彬谦敬似孺子,赫赫书词赛杜工。

  日骤夜驰三百载,纷纷里肆忆王公。

  

 

作者:  王世忠

 

 

  作者简介

  王世忠,神钲书院副院长。河北师大本科毕业。原邯郸学院武安分院副院长,现东方诗风网站站长,《东方诗风》杂志社社长。爱好诗歌创作,先后在《中华诗词》《重庆诗词》等各级报刊上发表了数百首诗作。出版有《秋水潋滟》《雪落声声》《林下听雨》三部格律体新诗集,《秋水诗存》一部古体诗集。参与了神钲书院的各项活动。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