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时,看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京剧现代戏电影《海港》时,看见演员表上写着,剧中男主角高志扬,表演者是赵文魁,演唱者是李长春。这是我首次知道,戏曲中还有这种伴唱的表演形式。
我在这里,是把配唱和伴唱都视为一体,在文中,就都写为伴唱。至于戏曲电影中的幕后集体伴唱,在过去的一些戏剧电影里面,就曾经有过表现。
《海港》电影里,男主角高志扬唱做俱佳。一点也看不出来,是演员赵文魁在舞台上表演,而是由另一位演员李长春在幕后演唱。后来我看戏曲节目多了,才知道李长春原来是裘派名净,早就已经是大名鼎鼎。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的重阳节戏剧晚会上,李长春就坐在很显眼的主桌。他长相魁梧,嗓音洪亮,我看过李长春的表演后,不知道当时《海港》电影,为何不直接用李长春在前台表演,而是让他伴唱。因为在别的京剧现代戏电影里,都还没有这样的情况。
后来,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戏曲伴唱的视频,是山东吕剧女演员孙学风老师在为《苦菜花》伴唱。看样子,孙学风老师三十来岁,身材苗条,相貌端正秀丽,穿着短袖体恤衫和牛仔裤,显得很是干练利索。从视频上看,她和伴奏的乐队,应该是在舞台后面幕边一侧。因为伴唱时,她的眼光,在一直看向舞台那边。伴唱只有四句唱词:“女儿一枝花,长在穷人家。把她拉扯大,心里想着妈”。戏词写的倒也平常,不算多麽惊艳。
虽然并不是在舞台上演出,但是孙学风老师伴唱的却是撕心裂肺,充满感情,催人泪下,那个场面极为动人。叫人看了,很是感到吃惊。由于她伴唱时已经是倾尽全力,她的身体,不由自主的向前轻微晃动。满脸也是涨的通红,两眼含着泪光,唱的真是声情并茂。
尽管观众实际上都看不见她的表现,但是,她此刻的神态和感情,已经完全和剧情汇为一体。叫人看的是凄楚动人,令人产生同情和怜惜。那伴唱的音域曲调,可谓是满腹柔肠,百转千回。虽然听起来凄凉悲伤,但又声调高亢,余音绕梁,叫人很是感动。流动字幕上,观众都纷纷留言,说她唱的是“感天动地”,说她是“用生命和痴情在伴唱”。
我看了她伴唱的感觉,是极为震撼。我第一次看见,一个伴唱的演员,竟然这样的认真,竟然这样的敬业,竟然这样的动情,竟然能够如此竭尽全力地对待自己的伴唱工作。孙学风老师也在前台主演,并不是总在幕边伴唱。从她伴唱的认真态度上,可以肯定,她应该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好演员。
由于为孙学风老师的伴唱所吸引,我在网络上就有意观看了一些伴唱的视频,不想惊喜连连,大有收获。
有一段昆曲《桃花扇》的伴唱,我看流动的弹幕上显示,伴唱的昆曲女演员,应该是年轻的徐思佳老师。她长的本来就端庄秀丽。加上穿一身的昆曲戏装,那真是美轮美奂,显得极为漂亮。她神情庄重严肃,看样子是在前台完成了自己的表演以后,已经下场,又来为剧中伴唱。
因为我看过清朝孔尚任写的《桃花扇》剧本,知道她正在伴唱的,是结尾的戏词:“云锁栖霞三两峰,江风渺渺送残钟。秦淮烟月前尘事,归去桃源事梵宫。”待停顿片刻以后,她又接着唱道:“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销”?伴唱时,她面色凝重,表情沉痛,唱的哀婉凄楚。此时此刻,戏词,曲调,情感,场景,氛围,全部已经结为一体,融化交汇,天衣无缝,叫人看了听了,不由自主地就进入戏中的境界。
《桃花扇》本来写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国破家亡之痛,内容就十分悲凉,伴唱的又是这样极为动情。在这时候,真是谁也不忍心再来说笑嘻闹,谁也不愿意亵渎这时候的艺术氛围。一时间,都随着这段伴唱,进入了艺术的殿堂。这场景,真是叫人领略了演员的美,昆曲的美,悲剧的美。当然,也是艺术的美,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美。还有一段豫剧《三更生死缘》的伴唱,几个二十来岁的女演员,个个明眸皓齿,青春靓丽。她们穿着宋朝士兵的戏装,围成了一个半圆型,一起站在幕边伴唱:“离别情,情无限。军令如山奈何天。昨聚又分,数月征战,半夜夫妻生死缘,半夜夫妻生死缘”。这几位伴唱的女演员,明显是刚刚下场,或者是还未到上场时间,正好在这个时间段里来伴唱。她们把夫妻分离唱的是缠绵悱恻,依依不舍,很是动人。感情曲调,又和戏词丝丝相扣。并且在伴唱中,她们还互相用眼神的对视和身姿的轻微摆动,来进行互动交流,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可惜,观众们都看不见伴唱的这般情景。我觉得,这样的伴唱,也是戏曲的一种另类表现形式,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也很是具有单独的欣赏价值。
豫剧《三娘教子》的伴唱视频里,唱词是“天冷,地冷,身不暖,亲人绝情,心更寒。薛依哥为母求医感天地,一股温情陌路间”。伴唱的是一位长相英俊的小伙子,他脸扮戏妆,剑眉朗目,一脸正气。身穿白色的戏剧衬服,但是没有穿外面的戏装。他站在幕边,目不斜视,旁若无人,两手握着话筒,显得身姿挺拔,恰似玉树临风。他唱的极有韵味,又极有感情,还极为认真,叫人听了看了,真是实在难忘。
和上面不同的是,给豫剧《清风亭》伴唱的,是一位老演员。因为清风亭的主角是老生,伴唱自然也应该是老生演员。我看他已经是四五十岁的样子,但是却昂首挺胸,神态不卑不亢,器宇轩昂,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他站在那里,身板挺直。唱词却只有短短两句:“见证了多少善与恶,善有因,恶有果。清风亭上,一曲悲歌”。然后,乐曲一路升高,他唱的声腔,也就随着升的更高,“清风亭上,一曲悲歌,一曲悲歌,一曲悲歌”。尽管是在后台幕边伴唱,他还是随着唱腔的升高,抬手就做出了相应的戏中动作,很自然地把手臂扬了上去。
由此可见,他也是经常在前台演出的演员。 这说明,他此时已经完全进入了戏中,思想感情,和伴唱的内容已经融会贯通。我想,也只有敬业的演员,才会下意识的这样做。可惜,不知道这两段伴唱视频的演唱者,因为字幕上没有表明剧团和演员的名字。
还有一段视频,我听出来是豫剧伴唱。一个宋朝士兵打扮的小伙子,人长的极为帅气,挺胸抬头,神态庄重。他穿的虽然不是戏中的将帅戏装,但是却显得极为潇洒,极为威武,站在那里,真是站有站相,简直就像一尊古代武士雕像。他手拿话筒,旁边还有几位伴唱的女演员,有的还披着棉衣,看来是冬季在乡下演出,条件很是简陋。但他们专心致志,如入无人之境,目不旁视,一律看向舞台,都在一心一意地伴唱。
由于视频没有字幕,现场又有一些杂音掺混,我不知道唱的是哪一出戏。伴唱的戏词里面,好像有一句是“有件事,你慢慢的,你慢慢的说出来”?到底是不是这个词,我也不确定,因为听不真切。然后就是很长一段的豫剧拖腔,虽然调子有些悲伤,但是悠扬婉转,却很是好听。至于这是甚麽戏名,伴唱的演员又是谁,视频上都不显示,真是叫人感到有些惋惜。
但是我却知道,这些伴唱的演员,都是认真唱戏的人,都是认真干事儿的人,他们给人的都是正能量。我想,他们的名气,也许大,也许并不大。他们的待遇,也许好,也许并不好。他们的收入,也许高,也许并不高。但是他们此时此刻,却神态极为认真。都是觉得戏比天大,他们把唱戏就要唱好,干事儿就要干好,践行的如此认真仔细。我想,要是各行各业的人,都能这样来干工作,干事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肯定比现在还要好上很多倍。
我感悟到,伴唱,也是戏曲的一种表现形式。我想,伴唱,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伴唱对剧情起转折和引领的作用。
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贾母在大家簇拥下,在大观园里游春赏花。幕后齐声伴唱:“观不尽满眼春色富贵花,说不完满嘴献媚奉承话。谁知园中另有人,偷撒珠泪葬落花”。镜头画面,随即就从热闹烘烘的场景,转向了林黛玉葬花的孤寂凄凉之中。这个转折,完全就是由这四句伴唱来完成的,并且水到渠成,极为自然。可见,伴唱的作用之大,真是功不可没。
在越剧电影《柳毅传书》中,柳毅来到洞庭湖边,随巡潮将军进入湖中。这时候,伴唱是“侧耳但闻浪汹汹,入湖如行云雾中。是真是梦难分辨,霎时来在水晶宫”。镜头随即一变,就转换为柳毅进入水晶宫里。四句伴唱,为剧情转入下个阶段,铺垫的真是严丝合缝,又合情合理。
戏的后半部分,龙女公主为了接近柳毅,和父亲洞庭龙王,两人化身渔民父女,在柳毅还没有回到家之前,就提前搬来做了柳毅的邻居。这时候的伴唱是:“沧桑易改情难变,画作渔姑到人间”。接着就是龙女变成的三姑,正在帮助柳毅的母亲舂米的场景。两句伴唱,就把情况交代的清清楚楚,使观众看的明明白白,也使剧情衔接的天衣无缝。
二是伴唱起交代和说明剧情的作用。
还是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开戏就是林黛玉投奔贾府,刚刚下轿。幕后的四句伴唱是:“乳燕离却旧时巢,孤女投奔外祖母。记住了,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这就准确揭示了林黛玉此刻寄人篱下的心境,说明了剧中人物特殊的身份和环境,也由此拉开了整部《红楼梦》大戏的序幕。
而在戏的结尾,黛玉已经病故,宝玉哭灵以后,愤然离家出走。此刻幕后伴唱响起来:“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了,不离不弃黄金锁。离开了,苍蝇竞血肮脏地。撇开了,黑蚁争穴富贵窠”。贾宝玉从此以后,悬崖撒手,和过去一刀两断,就永远离开了贾府。精彩的伴唱戏词戏腔,使人听后,感到回味无穷,赞叹不已。
在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也是,开戏就是幕后的伴唱:“上虞县,祝家村,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她只见读书人南来北往,女孩儿要出门难如登天”。整个剧情的进展和高潮,也就由此展开,一一演示。
到戏的结尾,梁祝二人,生前不能婚配,死后已经双双化为蝴蝶。此刻又是伴唱:“彩虹万里鲜花开,花间蝴蝶成双对。千年万代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有些凄凉,也叫人有所欣慰。两部经典的越剧电影,就都是由伴唱开始,又都在伴唱中结束。我想,要是里面没有这些精彩的伴唱,这两部经典的越剧,恐怕真还是达不到现在这样极好的艺术效果。
在越剧电影《柳毅传书》里,结尾同样也是用的伴唱:“秀才仗义解倒悬,龙女化身成美眷。多情多义传佳话,世间争唱柳毅传”。四句伴唱,十分贴切,言简意赅,简直就是给极为出色的《柳毅传书》整部大戏,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
三是伴唱起到刻画人物,烘托渲染剧情的作用。
在越剧电影《柳毅传书》的“龙宫相会”一场戏里,柳毅和公主相互施礼,含情对视。此刻的伴唱是:“灵波仙子情无限,欲语还羞步姗姗。她那里裣衽盈盈拜,柳毅忙把礼来还”。配上画面里两人彬彬有礼,脉脉含情的场景,不但使在场饮宴的龙王夫妻,看了大为欣喜。就连观众看到这里,也是连声称道。这段伴唱,功不可没,真是神来之笔,使这部好戏又锦上添花。
在柳毅就要离开龙宫,返回故里时,公主的父王洞庭龙君唱道“小女是蒙君相救脱祸灾,再生之德难忘怀。待寡人,命她奉敬酒一杯”。这时候,幕后伴唱响起:“情浓于酒君莫归”。这一句伴唱,虽然句子十分简短,只有区区七个字,却暗藏千言万语,真是画龙点睛,极有水平。它唱出了龙女公主此刻对柳毅难分难舍,但又难说难言的心声,它唱出了龙女公主心里对柳毅的无限情意。她明明恋恋不舍,但碍于身份,又不能明确表白。一句伴唱,就化解了这个僵局,堪称是生花妙笔。
在豫剧《朝阳沟》里,银环下山,拴保相送到烈士墓前。拴保唱道:“刚下乡,在这里,咱祭奠先烈。你代表同学们,发出誓言。你说道,革命先烈为人民,把青春贡献。新一代要继壮志,汗撒高山”。这时幕后响起来男女声高亢嘹亮的集体伴唱:“银环同志,你抬起头,再往山上看,再往山上看。甚麽人,坚守阵地,望着你银环?”这两句伴唱,不但令银环此刻感到震撼,也令观众此刻感到震撼。它对银环的思想转变,坚定信念,所起到的作用,实在是不可小看。
在“人也留来地也留”的著名唱段中,银环唱道:“我往那里去?我往那里走?好难舍好难离的朝阳沟,我口问心,心问口。”这时,幕后又响起男女和声伴唱:“朝阳沟,朝阳沟,朝阳沟今年又是大丰收,大丰收”。这两句伴唱,实际上,就已经起到了“人也留来地也留”的作用。所以,银环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唱出了那句有名的“人也留来地也留”。
四是伴唱起到过渡和浓缩剧情的作用。
在越剧电影《柳毅传书》里,柳毅道别龙女,要去为她到洞庭湖传书送信。幕后伴唱的是:“秀才甘愿做青鸟,跋山涉水忘辛劳。过秦岭,危崖险道。渡长江。骇浪惊涛”。电影里,还配有相应的巍巍高山和过江船帆的画面,使观众一看就明白,这是柳毅正在为传书而辛苦奔走。然后,镜头就转到柳毅已经站在洞庭湖边。这样用四句伴唱,就浓缩了柳毅送信路上的风餐露宿,简述了传书的千里之行,叫观众感到过渡的十分合理自然。要是没有这段伴唱,就需要费不少笔墨,来说明和表现这个传书过程。
在《湖滨送别》一场戏中,柳毅和龙女公主已经互明心迹,伴唱响起“夕阳西下晚霞红,骊歌声声催归鸿”,很自然地就带出来公主的“劝君子,临行再进酒一盅。愿与你,再向人间陌路逢,重叙离衷,重叙离衷”。这两句伴唱,就是承上启下,不可或缺。
五是伴唱可以弥补前台演员唱工的不足。
在京剧《红灯记》中,“雄心壮志冲云天”一句,在《智取威虎山》中,“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一句,剧本中写的都是高八度。有些演员唱不上去,就需要后台演员配音伴唱。
有一年,我在工人剧院看京剧样板戏,就见过这样的情况。在前台表演的演员,到高音这里他唱不上去。于是,他就高举手臂,昂首挺胸,只做动作,不发声音,由幕边的演员来伴唱配音。但是两人配合的时间没有衔接好,不太协调,声音和动作脱节,没有做到同时一致,结果露出来破绽,引来观众一片善意的笑声。
这些情况就说明,伴唱也很重要,伴唱也很必要。伴唱不是可有可无,伴唱不是可好可差。伴唱水平的高低,伴唱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剧的的艺术质量高低好坏。在戏曲中,决不能轻视伴唱。
六是伴唱视剧情需要,有独唱,有合唱,有男声,有女声,也有男女和声。安排伴唱的时机,根据剧情的需要,有的是在戏前,有的在戏中间,也有的在戏尾。
我虽然不懂戏剧艺术,但是,我就想当然地认为,很多剧团,恐怕不会设置专门的伴唱演员。伴唱的也都是前台的演员,有的还是主要演员。他们在前台演出的空隙时间段来进行伴唱。他们的素质,他们的功力,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水平,能够胜任这样的任务。虽然此刻他们在幕边伴唱,但一样是千斤重担,一样是兢兢业业,一样是精益求精,不敢有一丝马虎。他们竭尽全力,倾情而为。没有他们的伴唱,整部戏的艺术水平就会降低,甚至演出都难于流畅进行。他们和龙套演员,都是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中央电视台的京剧音配像栏目。严格来说,京剧音配像不应该属于伴唱。京剧音配像,是为了抢救老艺术家的演唱录音资料,用该流派的后来传人进行舞台表演,再配上前辈艺术家的演唱声音,精心合成的一种戏剧形式。它是以前辈艺术家为主,后辈表演的演员为辅。
而戏曲伴唱,则正好相反。它是以前台演员表演为主,幕边演员伴唱为辅。京剧音配像,和戏曲里的伴唱,两者显然是不一样的。
我想,戏曲有彩唱,清唱,伴唱。伴唱时的演员,虽然不上前台,也不为观众所知道。但他们唱的,也是有声有色,叫观众听的,也是如醉如痴。就是单独来看伴唱,也叫人感到很有兴趣,也能看的津津有味。因为,他们有这个能力,他们是戏曲中的无名英雄,他们也是戏曲艺术家。
尽管,也许会有一点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但我觉得,在戏曲里,伴唱演员也风流。
2024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