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太极圣地

我的七剑——青锋剑

时间:2021-03-31 10:34:28  来源: 周亮的江湖(公众号)  作者:周 亮  浏览: 分享:

 

我的七剑

   

三、青锋剑 

我收藏的第三把剑,命名:青锋剑。

武林规矩,“青”指的是轻捷疾快的意思。武谚说:刀走黑,剑走青。刀的黑,不是黑暗,是言雄健刚猛。这是由刀、剑的各自形制,造成的不同风格。

前面两把剑,没有开刃,此剑是开过刃的。青锋是指实用而言。众所周知,我国对武器管制严格,此处省略一百字。

这把剑是2017年,姜海伟送的。他要拜师,跟我说:习武之人,我觉着还是送您宝剑合适。

我告诉他:按规矩,是我赠弟子宝剑。古代视驯化良才,如锻制宝剑。火中烧,水里蘸,历经千锤百炼。赠剑有其象征意义。其时,我的剑尚在酝酿中,海伟的剑,于是笑纳了。

这把剑的来历,是姜海伟的朋友,一位龙泉铸剑师赠给他的。到我手,没多久。铸剑师来信说,这支剑有特点,想拿回工坊,做参照一用。

海伟驱车跑来跟我商量,我让他转告:剑已转手,爱莫能助。

后来,我去龙泉,跟铸剑师约见,他讲了些“如何”好的话,最后——“请周老师好好收藏吧”。

 

 

国人交往重礼仪,赠品是一项表达的形式。所谓“宝剑赠烈士(壮士,英雄,等等词汇),红粉送佳人”。这句话是俗语,并无具体出处。所言物归其所,物尽其用。

逢年过节,最常见大家互赠各类食品礼盒。

赠的比较狠的,如前面说燕太子丹,宴席之间,请舞姬助兴。荆轲夸了一句:她手真白。于是,燕丹命舞姬下去。一会儿,一双玉手放在托盘呈上来。

赠的比较好豪迈的,是唐朝杜光庭所撰《虬髯客》:隋末,司空杨素的歌姬红拂女,与李靖私奔,路遇虬髯客,三人结义。言天下逐鹿之雄,李靖推太原李世民。

虬髯客面见李世民后,知不能匹敌,遂把几十年心血经营,所有为夺天下而备用的钱粮、衣锦和武器,尽数赠予李靖,自己飘然而去。而李靖与红拂女竟不知道其人真实姓名。

我国一些历史剧作中,常提及“尚方宝剑”,作为皇帝恩赐,同时授以超限极权。历史上实有其事,持“尚方宝剑”的人,就是皇亲国戚犯法,亦有先斩后奏之特权。

春秋时代,剑是作为国礼赠送的。就是当代,各国之间,领导人进行访问,通常会有礼物互赠。龙泉剑被我方作为国礼赠出,讲究外在华美精致,彰显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龙泉剑源自浙江龙泉市,是宝剑制作的祖庭,而其他地方生产的,则相形见绌。

 

 

龙泉市因为铸剑大师欧冶子而盛名——又是一个无名无姓之辈。冶是冶炼的意思,子类似现在的尊称先生。欧,我猜测是他的出身地——一个跟“欧”地相关的冶剑师。

欧冶子为越王允常铸五剑,名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后因风胡子之邀,与干将夫妇为楚昭王铸剑。

欧冶子发现秦溪山下一抹清泉,其泉眼布局,如天上北斗七星的位置。于是他凿山泄溪取铁英,在此制作了三把宝剑,一把名叫龙渊剑,一把为泰阿剑,另一把则为工布剑。

据说三把宝剑炼成之时,天地异象,龙吟虎啸,云海翻滚。

风胡子奏之楚王,楚王大悦。问:何为龙渊、泰阿、工布?

风胡子对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如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

话说工布剑——吴王阖闾破楚,占领楚国郢城,工布剑落入吴国。吴越争霸,吴王夫差赐伍子胥自杀,扔给他的,就是这把工布剑。而后吴国被灭,工布剑又被越王勾践赐予文种自杀。

一把名剑,分别自裁了两名敌对国的名臣。是剑的不幸?是人的不幸?

泰阿剑又名太阿剑,相传,锻造完成之时,剑身花纹,竟然构成了篆体的“泰阿”两字,浑然天成。

当时列国诸侯中,晋王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得到这把宝剑。于是他要求楚王交出宝剑,否则就灭了楚国。

楚王愤怒不已,拒绝交出宝剑,晋王则出兵伐楚,围困楚国国都长达三年之久,致使城内粮草短缺,民众饿死,危在旦夕。

晋国再次派人向楚王索剑,楚王亲自上城墙督战,如果战败,就用这把剑自刎!并且交代手下,将此剑沉入太湖,以求宝剑永远留在楚国。

当他拔剑那一刻,楚军抱着必死的决心,出城发起反攻。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本来晴朗的天空下,城外晋军营中突然飞沙走石,霎时暗无天日,兵马大乱,由是溃不成兵。

这是楚王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情,他找到相剑师风胡子,询问缘由。风胡子告诉他,此因大王不屈不挠的信念,乃剑气磅礴导致。从此泰阿剑成为楚王的至宝,楚国的镇国之剑。

多年后楚国被秦所灭,泰阿剑流入秦国,成为秦始皇的佩剑。《史记 李斯列传》记载: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至宝,垂明月之珠,服泰阿之剑。秦始皇死后,泰阿剑下落不明。

 

 

龙渊剑,又名“七星龙渊”。

楚国名将伍子胥受奸臣所害,逃亡至长江之滨,浩荡江水阻路,后有兵马追捕,正在焦急之时,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隐入芦花荡中。

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对岸,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

 

 

 

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随身携带的七星龙渊,愿以价值千金的宝剑相赠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

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言毕,横剑自刎。

后,此剑辗转千年,落到唐朝李渊手里,成为佩剑。传说李渊死后,随李渊葬於献陵;又说李渊曾将此剑传於李世民,后陪太宗葬於昭陵。

唐代为纪念龙渊剑,欲将龙渊剑出产之县命名“龙渊县”,为避讳高祖李渊之名的“渊”字,改名“龙泉”,龙泉县由此得名,龙渊剑亦从此改名为“龙泉剑”,扬名天下。

龙泉,已经由剑的形制,成了剑的代称。唐代诗人李白《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有”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留别广陵诸公》诗亦有“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

此外尚有“万里横歌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之咏。辛亥志士、喜欢舞剑的秋谨,亦有“夜夜龙泉壁上鸣”之诗。古典小说中亦常以“龙泉”二字取代宝剑。

清代,龙泉一批铸剑师携弟子锻造经营,形成“千字号龙泉”、“万字号龙泉”和“壬字号龙泉”三家品牌店。

新中国成立后,1972年尼克松访华,国务院指定龙泉剑厂(当时是公私兼营),为这位美国总统铸造四把龙泉剑,作为礼物。

龙泉宝剑的纹饰装潢颇具特色。剑身上刻有龙凤七星图案,是龙泉宝剑的特别商标,系手工刻凿后鎏铜而成。

相传欧冶子当年在秦溪山旁铸剑的地方(离城二里处)有七口井,其排列状如北斗星座。井中寒泉清冽见底,汲水淬剑能增强刚度,不易生锈。

后人为追忆欧公铸剑功绩,在生产的宝剑上均刻上七星龙凤,故龙泉宝剑又名“龙泉七星剑”。如今七井尚存一口,井旁古松苍劲,与欧冶子庙相对。

龙泉宝剑的剑鞘和剑柄,用特产花梨木(学名为鄂西红豆)制成。花梨木是世界稀有名贵木材,质地刚韧,纹理秀美,本色褐黄,古色古香,不必油漆,越用越亮,永不弯翘,再饰以黄铜装潢,更使龙泉宝剑锦上添花。

 

 

本文第一篇:龙舌剑,照片剑身有七星标识。

挑选一把好的龙泉剑,从式样,要注意几点:

1、剑身平直没有铁锤痕迹;2、剑刃均匀,剑根厚、剑尖薄,十分匀称;3.剑尖触地面(稍用力)变度不得超过20厘米、不得少于10厘米;4,重心靠剑护手处10厘米摆平,前轻后重;5.剑鞘花梨木,花纹秀丽,黄铜装潢包得吻合。剑鞘口焊锡封牢固、光滑不毛口;6.剑护手铜皮不开裂。

宝剑保养方法——

擦剑:以纯棉毛巾布、绒布或鹿皮,先轻轻擦去剑身上之残油、灰尘,再以棉纱沾少许拭剑油均云涂抹剑身。三分钟后以原棉布来回用力擦拭,持续约2-3刻钟,务使剑身产生温热,其目的乃为去除刃面杂质及促使鏻钙起化学变化,亦即自然加磁后填满剑身上之毛细孔。此时务必专心一致,以避免被割伤或戳伤。

盘剑:于桌上垫长条毛巾,大浴巾亦可,将剑身平放其上,以布或皮包裹一小木块(约1×3×12CM左右),用平整的一面在刃面上用力来回盘擦使其微微发热。等擦至看似有油却又没油时,在剑身上敷以少许拭剑(面)粉,后再继续盘擦持续约一刻钟,其作用乃为去除刮痕及增加剑身毛细孔之收缩速度;而以上动作均须平心静气,因此实可视为修身养性之绝好方式。

上油:若不是每天养剑或居住处所较潮湿,则剑归鞘前必需涂上一层薄防锈油,以避免与空气接触。但若每日皆能定时保养,则保持剑身光洁亮丽,反有利于剑之养成,不需上油。

保养配件:以原保养用布或皮来擦拭配件即可,(若要使铜饰光亮,则可以布圈握之,再用力左右旋转)因布上已有馀油自可产生保护作用,以避免氧化产生铜氯。

保养剑鞘:为养剑最后一道手续;再以原保养用布或皮圈握剑鞘,上下左右用力擦拭,务使木质生热,如此木料内之油质,即会慢慢地浮现于表面。长久以后,整把剑鞘表面覆盖一层木材油,有如一层亮光蜡,不只质感奇佳,而且往后只需稍加擦拭,即可永保光润。

我写七剑,是散谈。文章讲结构,单论剑的历史、形制、锻造、演练,那是专业论文,专业的人都懂,不看;普通人味同嚼蜡,没有兴趣。故采用灵活的散锋落笔,像通俗小说般东拉西扯,每篇倒也有重点,尤其是情怀。

(待续)

点击免费看热门小说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