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书画家张海江作品欣赏
【艺术简历】
张海江 ,男,1977年3月出生,武安市磁山镇西万年村人,大专文化,自幼痴迷书画,文学艺术、潜心对其研习,其书画事作品在国内、国际书画展赛中入选,获奖80余次,入编百余部书画典集。2004年在磁山文化博物馆参加工作,201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磁山文化研究上大有造诣。现系磁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国学院大学专家委员会特邀研究员,河北省影视家协会会员,邯郸市影视编导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武安市作家协会理事、武安文化学会理事,武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武安市诗词协会理事、中国冀南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大陆台港澳书画家联谊会名誉副会长等职。
博物馆的收藏与研究
张海江
博物馆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传承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形式。博物馆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近代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认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确认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明确博物馆的历史任务和社会责任是十分必要的。
人类在长时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发现继承和传承前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发展进入现代,博物馆传承历史文化的社会功能为继承前人文明成果提供了新的方式。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博物馆职能的完善,人们对博物馆社会功能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博物馆的藏品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文物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物化载体,藏品中的真品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文物标本的不可再生性决定其不仅珍稀,而且需珍藏。现代博物馆恒温、恒湿等技术条件和安全保护等管理条件,都是个人收藏和非专业机构收藏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博物馆对文物标本的收藏功能是其以物为载体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基础。
研究是剖析事物内在联系、揭露事物本质特征的最有效的方法。博物馆的文物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和科学内涵,加强对博物馆文物文化内涵的研究、揭示人类文明成果产生的历史规律,是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创造社会文化资源的重要手段。博物馆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展品的研究、陈列的更新研究上,更重要的是文物的内涵研究。博物馆的研究应当加强社会联系,积极为社会科研提供有效的资料和素材,为社会科研提供客观的历史见证物。
这里想谈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就是加强对博物馆文化的研究。博物馆是一种文化形式,它是一种保护文化、研究文化、传播文化的社会形式,是文化中的文化。前面说过,博物馆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需要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不断调整和完善,才能深化和发展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这是博物馆同仁们的历史责任。
“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藏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现宝,使之代代相传、荫泽后人。”“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博物馆的收藏与研究不是最终目的,传承人类优秀历史文化才是博物馆真正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以博物馆的形式,以展示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成果,这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服务。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博物馆的教育形式,服务的方式,愈来愈为社会公众所喜闻乐见。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三项基本职能的中心环节。博物馆的各业务部门工作,包括征集考古收藏保管、陈列展览以及宣传教育等,都必须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贯穿于这些具体的业务工作之中。体现一个博物馆工作质量和科学水平的高低,学术研究开展得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灵魂,不去研究博物馆的藏品,发掘它的内在价值,发挥它的社会效用,也就失去了收藏的真正意义。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还不仅限于为馆内收藏、陈列和宣传服务,它还必须而且最终是为普及科学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对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出版馆刊和学术专著,推动了博物馆事业乃至整个国家学术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向社会宣传、普及文物鉴赏、考古等相关知识,以此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和国民的文化素养。
作者:张海江
关于创新博物馆讲解工作的几点思考
讲解是讲解员和观众之间,通过语言交流实现对展品内涵的揭示与欣赏影响讲解效果的因素很多。首先,讲解员要认真研究文物、图片等展览内容,没有对展览的仔细研究就不可能讲得好;其次,讲解时讲解员与观众近在咫尺,讲解员始终处于观众的视觉内,其姿态、着装外在形象都会直接影响讲解效果,讲解员应该对自身造型做精心设计;再次,讲解需要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体现,讲解员要正确掌握和运用语调、节奏、吐字等语言表达技巧,并结合手势和眼神等肢体语言,使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后还要通过最具情感的讲解取得最佳效果。而在整个讲解过程中,讲解理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讲解理念是指指导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根本原则,根本观念,即讲解要向观众传递什么样的知识。只有以顺应时代需要的讲解理念来指导博物馆讲解工作,博物馆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在我国的博物馆中,有着一支讲解员的专门队伍,他们成长为支撑博物馆的重要力量,从事着讲解和其他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新的博物馆教育理念认为,一名优秀的博物馆讲解员应该具备一系列理想的标准,择其要者,其条件和标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小学、中学和社区教育具有丰富的经验;
二、对讲解所涉及内容的专业学科有相当的水平;
三、对博物馆学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和一定的博物馆工作经验;
四、拥有熟练掌握当代传播技术(如视听媒介、展览技术等)的技能;
五、具有相当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至少对观众如此);
六、能够与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一起工作;
七、出色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等等。
首先,博物馆讲解员应该具备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条件。一名成功的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这对博物馆的讲解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讲解员不仅需要与中小学生、老师交流,还需要与成人或家庭观众交流。在一次讲解活动中,讲解技能通常要针对某一种观众来加以开发,离开交流和经验是不可想象的。虽然一名教师的要求并不能达到博物馆讲解员的全部要求,但是可以成为进一步调整和发展的基础,以便最终向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化要求靠近。
其次,博物馆的讲解员应当具备相关的基础性专业知识,因为这是讲解员主要的工作对象之一。文物展品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但其本身是不可能靠表象特征来传达给观众,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就是把观众与这些文化信息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把文物本身看不到的知识信息挖掘出来再传递给观众。因此,博物馆要给讲解员以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博物馆的收藏,而讲解员自身,则必须确定给这些藏品与观众的潜在需要和兴趣之间的关系,并将之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为依据,开发、定制出针对不同观众的各种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博物馆讲解作为一门专业,有着自己的专业特征、研究对象、学术语言和教育模式,其概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以馆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为依托对象,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针对多样化的观众群体进行智力开发,并为之提供具有愉悦体验的博物馆业务活动。
磁山——农历最早发源地
磁山,属太行山脉,海拔427米,是我国著名铁矿之一。由于铁矿床裸露地表氧化成深红色,又名红山。矿石多为磁性,引针不坠。
武安市磁山文化发现于上世幻70年代,1972年开渠修坝挖堀出椭圆形石磨盘、石棒、陶器、石器、鸡骨、鱼骨、猪骨、核桃、榛子和已炭化的粟类等遗迹。磁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引起了考古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考古泰斗夏鼐先生不顾年老体弱,风尘仆仆亲赴磁山考察。出土文物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测定,确定距今8000多年年,亦即伏羲神农时代,是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的空白。
磁山文化遗址,在国家、省、地、市联合调查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具有考古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物。有陶器、骨器、蚌器等数万件。另外,遗址中还发现了贮存粮食的窖穴及腐烂的粟谷。用于农业生产的石斧、石铲、石镰,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渔猎工具网梭、鱼鳔、骨镞、箭头等。人们居住的半地穴式的残迹和猪、狗、鸡等家畜、家禽遗骸。粟的出土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种植粟作物已成为当时先民最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粟遗物的发现修正了专家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的论点,把我国植粟年代上溯了2000年。磁山文化向世人宣告,中国磁山才是粟的发源地,在出土文物中,家鸡的饲养,核桃的栽培堪称世界之最。早在8000多年前的磁山先民已经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开始了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家禽,过着定居的生活,这对研究中华民族起源与发展都是有力的依据。
1986年12月全国磁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确定为“磁山文化”。
1、988年国务院公布,磁山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但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粟、黍、核桃证明它决不是由于外来的影响。至少粟、黍一类的耐旱作物,距今七、八千年前已栽培于华北黄土地带,成为新石器时代到有史记载以来的传统作物。磁山先民在长期采集活动中,将野生植物狗尾草驯化成栽培作物粟,他们将山林砍倒烧光,“焚而不耕”的“火耕农业”阶段,而进入“翻土耕种”的锄耕农业阶段。
从1976年~1986年三次正式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圆角长方形粮食窖穴。1976~1986年是在遗址南部开的方,1985年是在北部,1986年开的大部分在遗址的西北部,无论在哪里开方发掘,都能碰到粮食窖穴,说明粮食窖分布是很普遍的。磁山文化遗址具有鲜明的农业经济色彩,已发掘出的88个储粮窖穴。库存粟谷14万斤,可见当时农业相当发达,已达到连年有余的地步。说明当时农业有了相当大的生产能力,说明磁山文化时期有一套完善的历法,指导粟的播种,种植和收获,这与磁山文化出土的陶蓍草器和圭盘有着直接联系。
圭盘,圭卜日影之数,是对一年四季阴阳变化的“制器”。《易经》中记有:“在天成象(指日),在地成形(指影)”,“成象之之谓乾(日光),效法之谓坤(日影),极数知来之谓占(指测)定节,见乃谓之象(指日),形乃谓之器(指测日圭盘),制而用之谓之法(历法、圭卜卦历)。”这些指述与卦日影极为贴切。圭,用土或石制成一个中心可插术杆的圆盘,一年四季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尽在其中。以上皆指女娲时代圭卜日影,制历、划节、定十二时辰,把农业必须解决的时节、历法、天象、物候等科学推向一个应用如神的高峰。磁山文化同伏羲、女娲正好处于同一时期。
陶蓍草器:它是“立竿见影”以测“日”的插竿基座,也就是说明用来测日影长度以便掌握时辰、节气,以便祭祀、占卜指导农作。圭盘和占蓍草器同时在磁山文化遗址出土,说明伏羲时代“作甲历、定四时”在磁山文化时期已初步形成,农历二十四节气由此而来,磁山农历最早发源地。
二十四节气,它告诉人员太阳移到黄道上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几千年来,对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二十四节气最重八极(即八节),所谓八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更为重要的八个节气,它们是二分、二至、四立,这是周天阴阳之气循环运行的八等份,这是天运自然、鬼斧神功,而非人为所能。《太平御览》引王子年《拾遗记》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这就明,伏羲画八卦的目的是为了制定历法。《尸子》:“伏羲始画八卦一列八节而化天下。”计数占卜用的陶丸在磁山文化出土,《汉书历律志》:“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遗迹与伏羲文化完全一致。磁山,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当时磁山文化时期,已形最原始的数(陶丸、石球),二十四节气雏形八节已初步形成,具体的事实说明磁山伏羲始画八卦发源地。
磁山文化,伏羲文化的源,伏羲文化的根。磁山二十四节气雏形,农历最早发源地。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