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成语典故

邯郸成语的历久传世魅力

时间:2023-06-24 15:45:47  来源: 赵都文化  作者:郑延芳  浏览: 分享:

 

邯郸成语的历久传世魅力

 

 

作者:郑延芳

 

 

古赵邯郸,以成语之都而闻名于世,是由于她自中华文明萌生以来,尤其春秋战国时期,在漫长岁月中几经浮沉,一路坎坷,一身沧桑,积攒下了逾千条与之有关的成语。这一词一典中,有神话,有历史,有传奇,有故事,有她引以为傲的才情与风骨,有她意气风发的功业与梦想,也有不堪回首的失意、纠结乃至苦痛。

 

 

若想了解邯郸的历史,或者说想从一个独特而鲜活的角度去打量、探寻古老的邯郸文化,那就来读一读那些源自邯郸的成语吧,感受一下那种穿越时空、历久弥香的文化魅力。

 

成语中有

文明的远古记忆

 

 

邯郸,是一座有渊源的城;邯郸成语中,储存着先民们对华夏文明的早期印象。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考古实践与研究表明,位于古黄河中下游的冀南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见证过我泱泱华夏最稚嫩的模样。而在那更为久远的混沌初开的神秘岁月里又曾经发生过什么?恐怕已难以考证。先民们对于远古时代的记忆或者说是想象,被保存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胆而热烈的神话里辗转流传,其中一些浓缩为成语,融进文化血脉,代代相承,口口念及。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里的创世女神,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她不但是抟土造人、化生万物的大地之母,还是补天救世的一位伟大英雄。在华夏大地上,女娲补天的故事流传已久。当天塌地陷,洪水猛兽肆虐,人类遇到灾难时,是女娲挺身而出,熔炼五彩石修补苍天,重建四极,平息水患,杀死野兽猛禽,整顿天地,恢复世间安宁。清漳左岸,巍峨太行山脉的中皇山上,有一组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的供奉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建筑群,背靠悬崖绝壁,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自北齐至今虽屡遭焚毁而又得历代修葺续建,香火有中断而终未绝祀。与此同时,有关女娲补天的古老神话演变为一条精炼的成语,记录了上古先民在物质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谋求生存、发展的艰难历程,携带着那刻进民族基因里的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果敢勇毅和积极探索精神,到了今天,依然在被炎黄的子孙们继承、使用、传播。

 

 

 

涉县娲皇宫,“女娲补天”的故事源自这里。

 

 

类似的还有补天浴日,这条成语将女娲补天救世和太阳神羲和浴日结合在一起,用来形容那些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所建立起的无可比拟的丰功伟业。如《宋史·赵鼎传》中曾用到:“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古人真的好会说话,夸人夸得气吞山河,四个字便将一个人的功业之大形容得无以复加,这也是成语用对了的奇妙功效。

 

 

就这样,在人类懵懂的时期、华夏文明的源头处可能发生过的影响历史走向的某些大事件,承载着逐渐发展形成的民族意志,以神话的模样、成语的形式,出现在千万年之后我们的生活中,依然鲜活,依然实用,依然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是多么神奇而美妙的传承。在一千多条邯郸成语中,这样的传承比比皆是,不仅仅是远古的记忆,简短的字词蕴涵、递送着从古至今华夏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文明能够数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因素之一吗?

 

 

成语中有

历史的风云际会

 

 

邯郸,是一座有历史的城;邯郸成语中,记录着曾经风起云涌的过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太史公为赵惠文王时期良将贤臣廉颇和蔺相如所作的传,文字生动,重点突出,主要讲了三件大事,把廉蔺二位的主要功绩和性情、品质描写得极为传神,人物形象刻画得饱满而鲜明,同时也将这一时期秦赵之间的历史纠葛交待得一清二楚。

 

 

围绕着楚人那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强秦大做文章,于是赵王勉强接招,派蔺相如出使秦国。相如孤胆与秦王君臣斗智斗勇,最终完璧归赵。然而两国相争,并未止息。秦王又约赵王渑池相会,想借机施压,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再加上赵军陈兵边境蓄势待发,秦王这次依然没占到什么便宜。蔺相如为赵国办成了这两件大事,赢得了声誉和信任,被奉为上卿,官位在征战多年军功累累的廉颇之上。廉颇不服,频频寻机羞辱相如,却最终为相如的宽怀大度高风亮节所折服,甘愿负荆请罪,遂二人和好,成刎颈之交。

 

 

 

画中的“将相和”故事

 

 

就是这样短短一段历史,两三个风云人物,演绎出了一组今人依然耳熟能详的成语: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将相和,刎颈之交。这些成语放在一起,也如同太史公的文字一般,可以栩栩如生地记录下历史长河里的精彩瞬间、历史人物的高光时刻,串联起秦赵争雄、战国纷扰的历史背景。若分开来看,每一个成语在本身原义的基础上发散出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在古今生活中的许多语境下使用,代表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指向现实。

 

 

同样的,又如胡服骑射、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三个成语,三个人物,三段历史,展现了当年赵国革新自强,荟萃人才,搅动战国风云,然盛极而衰,又不能知人善用,逐渐走向败亡的历程。历史的细节与弘大,凝聚在简洁的四个字之中。看到这些成语,想起曾经的过往,用起这些成语,又能够以古喻今,把我们对于现实的思考和认识更加透彻地进行表达。

 

 

每一个成语都是在历史中形成,在历史中打磨,又在历史中进化到今天的模样。历史是成语的根,是它最基础的内涵。唯有了解了一个成语的历史背景,才能真正去理解它的意义。这些成语来源于历史,却不是只活在历史中,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积累、更新,活跃在不同时期的语言文字里,充满了生命力。

 

成语中有

哲学的思维碰撞

 

 

邯郸,是一座有思想的城;邯郸成语中,激荡着百家争鸣的时代回响。

 

 

春秋战国,那是一个征战不休的时代,也是一个群星璀璨,诸子百家各放异彩的时代。生于邯郸的慎到,早年曾习黄老之术,后来成为法家创始人物。荀子从邯郸城走出,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著书立说,收徒授业,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之集大成者。刑名学派代表人物、邯郸人公孙龙和儒家学者孔穿、阴阳学学者邹衍都在赵地发生过学术问题上的交流探讨,四战之地的赵国都城邯郸曾经一度出现了“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的繁盛局面。学术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留下了千古佳话记录于成语典故之中,供后人继续思索探寻。

 

 

庄子在《秋水》一篇中写到:“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这则寓言故事是成语“邯郸学步”最早的出处。千百年来,邯郸学步被用来比喻模仿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特色的行为,如今也被另类解读为寿陵少年虽然在学习方法上不太对头,但他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虚心好学,且千里迢迢不畏艰险,可谓刻苦又勤奋,这样的人一旦改进了学习方法,假以时日,终成大器。对于同样一件事情,古人今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迥异的解读,思想认识在不同时代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在短短四个字的成语之中可以清晰地得以展现。

 

 

 

学步桥头的雕塑,此桥因“邯郸学步”而命名。

 

 

西汉刘向所撰《战国策》中也记载了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赵国有一次想要攻打燕国,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受燕王之托,去游说赵王不要出兵。他给赵惠文王讲了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以说明两国相争、强秦坐收渔利的道理。

 

 

同样是在《战国策》中,一个赵国人也讲过一则寓言,那是赵国使者魏加和楚国春申君商谈抗秦主将人选时讲的惊弓之鸟的故事。魏加以此提醒春申君,不要再任用刚刚被秦国打败过的临武君去当主将。

 

 

邯郸学步,鹬蚌相争,惊弓之鸟……这些脱胎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和现象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由此而形成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实践,下至个人行动,上到军国大事,尤其是国家层面的杀伐决断、天下大势的纵横捭阖。思维决定行动,决定了国家的存亡、族群的延续、历史的走向。那些至今依然闪耀着思辨光芒的成语表明,强大的思考能力使我们曾经屹立于人类文明的巅峰,中华民族是积极、敏锐、包容、有思想的伟大民族。

 

成语中有

人生的智慧提炼

 

  

邯郸,是一座有智慧的城;邯郸成语中,凝聚着一代代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为人处世之道。

 

 

那年那日,邯郸古道上的小小旅店里,落魄的卢生遇到了道士吕翁,一枕清梦中加官晋爵、封妻荫子,大富大贵、几度浮沉,漫长的一生转瞬即逝,醒来黄粱未熟,所有繁华不过是一场云烟。这便是成语“黄粱一梦”所概括的故事,出自唐代文学家沈既济《枕中记》,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临川四梦”里的《邯郸记》讲的也是这个故事。黄粱一梦成为历代文人习用的典故,慨叹人生此世不得志的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思想上的超脱、境界上的升华,人生可以是不断的追求和尝试,但不必执着于必须功成名就,与花开易落的结果相比,体验和探索的过程更重要。作为现代人,想通了这些道理,才是看懂了那千年一梦,带入现实,便如同习武之人打通了任督二脉,原本一地鸡毛的生活变得似乎也没有那么艰难了。

 

 

再回首一下当年,财大气粗的阳翟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认识了给赵国做人质的秦王庶孙子楚,“见而怜之”,便觉得“奇货可居”,于是发挥“钞”能力,千方百计带子楚一路开挂成为大秦之主,走上人生巅峰,接着更是一手捧红了邯郸小外甥——千古一帝始皇嬴政。吕不韦善于发现“商机”的战略眼光和谋篇布局的运作能力,是他在多年经商过程中摔打锤炼出来的生存智慧,似乎给无数后人提供了一个看上去有点不大光彩、用起来颇为行之有效的实现梦想的新思路。

 

 

建都邺城的北齐文宣帝高洋,也是一个思路清奇开阔、想法与众不同的人。一方面,他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荒淫暴虐、喜怒无常的疯子皇帝,而另一方面,他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威振四方,被尊称为“英雄天子”,年少时就聪敏机智、特立独行。据《北齐书》记载: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高欢任东魏丞相之时,让儿子们清理一堆乱麻,想看看哪个更优秀,其他人皆不得法,唯见高洋果断抽刀,一刀下去斩断乱麻,然后再清理就简单多了。高欢问他为什么这么做,高洋说:“乱者须斩。”豪横霸气又不失为一种面对复杂局面、处理乱事的便捷方法。由此便留下了“快刀斩乱麻”这个五字成语,比喻善于抓住关键,办事果断,能够迅速地解决复杂问题。这也是极高的人生智慧,放在今天依然可以有效使用,帮助许多人厘清思路、度过难关。

 

成语中有

情感的爱恨纠葛

 

 

邯郸,是一座有故事的城;邯郸成语中,纠缠着爱恨情仇、世间种种。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是汉乐府中的名篇《陌上桑》,描写了一位妙龄少女在城南采桑,她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见到的人都惊叹于她的美丽。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崔豹《古今注》说:“《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由这首诗引出的成语“罗敷采桑”,展现的不仅仅是罗敷的美丽勤劳,也不仅仅是她巧妙反抗权贵的机智勇敢,更代表了华夏民族之中开朗活泼、大方自信、坚贞聪慧的“好女”形象,历来为世人所称颂,秦罗敷、采桑女成为汉家美好女子的代称频频出现于文人墨客笔下,比如,大诗人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四首》中的《春歌》即写道:“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罗敷采桑是明丽热情,甚至有点风趣戏谑的,而感情的世界恩怨纠结,更多的是缠绵悱恻荡气回肠。“梅开二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接连两次喜事,也可以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源出自与邯郸丛台有关的一段古典爱情故事。清代惜阴堂主人编写的长篇小说《忠孝节义二度梅全传》描写了唐代肃宗年间,遭奸臣陷害的忠良之后梅良玉与家住邯郸城的世家女陈杏元相知相爱,在丛台下被迫分离,于梅花二次开放时又重逢,最终喜结良缘。武灵丛台上至今镌刻着“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一行大字,邯郸城里也一直流传着这段才子佳人凄美浪漫的佳话,“二度梅”的故事还被加工改编成为京剧、越剧、评剧等剧种的传统剧目,影响更加广泛。

 

 

如今,在现代语境中“梅开二度”已经有了新的用法,比如介绍一位球员再次射门成功就可以说是梅开二度。在互联网上,这个成语甚至成为了用于调侃的网络语言、大家喜闻乐见的一个梗,比如一个视频中同一个场面或者人物出现两次,网友们就会在弹幕中纷纷打出“梅开二度”的字样用以调侃。

 

 

源远流长的出身,意味隽永的内涵,经过悠悠时光的反复打磨,更有不断适应新时代的百变韧性加持,邯郸成语既有地域特点,又具有应用广泛的普遍性,以文化传世,魅力不竭,历久弥香。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低调的千年古都,网友0差评,到了最佳旅游季节
500块钱玩3天,山西这座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市,历史悠久风水极佳,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
江苏与安徽交界有座城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石窟,奢华无比造像达51000多尊,游客却不多
中国第一个皇家打造的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解密一二九师《战场报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