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台文化地望,不仅仅邢台
贺 疆
《从“古经”开始——且谈邢台的文化地望》,这个讲座标题其实是我一篇文章的题目,收录在即将出版的一本书中。
文化地望这个词,很多人比较陌生。地望,是一个历史地理学层面的学术专业词汇,在历史研究和历史考证领域比较常见。在常规的文章中,这个词是比较少见也甚少使用的。文化地望这个词更是少见,文化地望是文化历史地理学意义上的词汇,指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贤达、流派、风俗等在文化、历史、地理空间上的沉淀、分布、外延和影响,从而形成的具有全国性或区域性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文化标识与文化声望。它反映了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以及对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和影响。
这个副标题,明确告知讲座内容是说的邢台,但又不仅仅局限于邢台,而是更多涉及到围绕邢台所涉及到人物、事件、现象以及影响等等,更多的是探讨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和积淀,以及这个区域的地域气质和精神面貌。所以,如果您仅仅把这个讲座理解成大家常见的介绍邢台的内容,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章的主标题:从“古经”开始,古经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也会疑惑,是古代经典吗?是,也不是。古经,在邢台东部平原的平乡,民间方言的“讲古经”,就是“讲故事”。那么,故事怎么就是“古经”了呢?这就值得深思了。一方面说明平乡这个地方,历史久远且曾经历史文化地位很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后面会回答这个疑问。
我们先说“经”,经这个词义项很多,常见的基本义是经纬、经络、经济,延伸义是经典、经验等。就文化而言,大家潜意识会直接联系到经史子集等著作上去,比如《金刚经》《道德经》《易经》《论语》《礼记》等。
再说华夏文化,简言之,就是“三根柱子、两层楼”。“三根柱子”指的是儒释道,三大支柱支撑起华夏文化。“两层楼”则指的是上层建筑和民间活态文化。在古代,文字在掌握在上层建筑手里的。纵使《诗经》也是官方在民间采风而集成的民间诗歌总集。古代的寒门出一个秀才是非常不容易的,不止是寒窗苦读数十载,不止是经济条件允许与否,更多关乎文字难学(这就涉及后面要讲的《五方元音》的价值),书卷难求、名师难得、释读理解等重重障碍。
但文化,在民间从来没有断脉,它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在民间活泼泼地生根、发芽、生长、繁衍,一代代的流传,以方言、民谣、戏曲、故事、传说、纸马、年画等方式,生生不息......这就有了“讲故事”成了“讲古经”或“拉古经”(拉是拉话,闲说),开端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
《诗经》里有两首诗涉及到邢台,一首是《泉水》,里面的“出宿于干,饮践于言”指的是干山与言山,就是今天邢台隆尧的干言岗,尧舜禅让就发生在此地的尧山。另一首是《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很生动的生活画面。“昧旦”这个词,意思就是将明未明时分。至今这个词在隆尧、内丘一带的民间方言里依旧鲜活着。假设你问当地人明天什么时间出发去邢台,他会回答:“昧旦”。看, 这就是“古经”的生命力。
讲座分了五部分,从方言到诗经、从邢侯簋到宋璟碑、从纸马到五方元音、从《梅花赋》到《藏春集》、从悲歌慷慨到燕赵风骨,看似没有关系却一脉相承互相关联,从铸鼎到碑刻到印刷再到著录,从诗经到文学高峰,从方言到纸马再戏曲,这里面牵涉到太多太多的历史名人与邢台发生关联,这些互动说明了一个问题——是邢台人的魅力,是邢台精神的外延与影响。如果宋璟不具有魅力,不会有颜真卿书丹的《宋璟碑》;如果王氏家族家风不正,苏轼不会与之联姻成儿女亲家。如果贾庭瑞官声不好,邢台不会有三通赵孟頫书丹的碑刻。如果没有樊腾凤的《五方元音》,不会有后来的《康熙字典》。所以,发生在邢台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文化遗存,几乎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休戚与共呼吸相闻,都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
一场讲座,收获感动。今年的秋,没有往年的秋高气爽,而是数日阴雨连绵,气温持续走低。尤其10月19日,尤其冷。冷雨、寒气逼人。但不妨碍枫叶如火,不妨碍银杏金黄,不妨碍枯荷禅意,不妨碍禅院雨境,别有一番况味。最让我感动的是,讲座结束了,主持人说可以离开了,但所有听众齐刷刷坐着一动不动,停了一会儿,我说,那大家有什么问题咱们可以交流一下。这一交流就又过一个小时。期间一个听众姐姐说她是内丘县的,早五点就起来做饭,然后等车,也是第一个到讲座现场的人。她说她很有收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邢台。后来这位“村中小芳”的姐姐说:“秋风萧瑟,全身微冷,但心情是明亮而温暖的。”这句话很感人,或许能很好地表达现场听众的心声,因为讲座现场,明显感受到讲座引起的共鸣、唤起的热爱和激发的热情。这也是为何我本不打算写的讲座随笔,最终还是提笔写出来。这就是一场讲座的价值和意义。
讲座次日,这位“村中小芳”写了一篇随笔,分享听讲座的心得。文末有人留言:“多一些这样的活动,一座城市便多了可贵的气质。”这说明文化的输出和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对一地气质的提升和文化氛围的形成很重要。
我一直很感叹邢台是个烟火气很浓的小城,宜居,但文化氛围并不浓厚,文化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大多数人对此并不热衷,讲座远没有吃饭、逛商场或旅游有吸引力。本土肯坐冷板凳钻研的只是少数人。近年来,随着少数讲堂的开办,不断推出的讲座,学习氛围明显得到改善,有的成了讲座的铁粉。可见,文化传播和学习气氛也需要引领和带动,这对讲座的举办者和讲座者都提出了要求。希望邢台越来越有文化味儿,在烟火气之中也融入更多的文艺气质。
讲座结尾,以一曲戏曲作曲家王如峰老师演奏的京胡《贵妃醉酒》和一段平乡丝弦《樊梨花》收尾。一场讲座以平乡丝弦开篇,以平乡丝弦收尾,让听众意识到本土戏曲的魅力和张力。也是对邢台文化地望的致敬。
为何选择平乡丝弦作为开篇和收尾呢?为何平乡丝弦能这样大气磅礴呢?这不仅仅呼应了标题“从古经开始”,也呼应了本文的开篇提到的平乡方言讲“古经”。但丝弦为何是平乡独有的剧种,这就跟平乡这块土地有关,也跟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个历史大事件有关。这个我曾经写的一篇文章《坐令景风与庆云 为福为祥遍方国——兼论南路丝弦家国天下的情怀》,其中对此有过详细的介绍。回头有时间了,我会再写一篇随笔发出来。
讲座结束,我以写平乡丝弦的那篇文章标题做了结束语,在此也用这句话作为本文的收尾。祝福邢台:
坐令景风与庆云,
为福为祥遍方国!
2025年10月21日 于上林别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