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世家
——记大名县西马陵村蒋华一家
白梅俊 陈建中 于合朝
大名县埝头乡西马陵村农民蒋华,从几岁起就跟随以吹唢呐为业的祖父和父亲流浪四乡,学会了吹奏唢呐的本领。蒋华于一1989年2月病故,终年84岁。他吹了一辈子唢呐,并把吹奏艺术传给了子孙。他5个儿子都是吹奏唢呐的好手,18个孙子孙女也都人人会吹奏。现在他家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五代唢呐世家。
解放前,吹奏唢呐属于“下九流”,被人看不起,加上他出身贫寒,靠吹奏维持生计,更是受尽了折磨。特别是遇着灾荒年,无人雇用他们,只好吹着唢呐沿街乞讨。他和儿子去河南要饭,挎要饭篮子的胳臂都磨成了膙子,也没要到多少吃的东西,夜间住在破庙里,捏着肚皮度过寒冷的一夜又一夜。但贫穷并不能使蒋华爱憎不分。他痛恨日本鬼子,十分亲近八路军。有一次在魏县,日本人要他去炮楼上吹奏唢呐,他说宁肯饿死也不为日本鬼子服务,连夜跑回老家。而当我一位姓李的县长需要通过敌战区时,他主动带着唢呐队蒙混敌人,护送李县长过了炮楼。
“大名县民主抗日政府”成立后,蒋华一家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他感谢共产党,带领孩子积极利用吹奏艺术为党工作。不久,大名县卫河以东归属元朝县。县政府设在后北峰村,离马陵村只有十几里远。每逢县里开干部大会,他们就到会场吹奏革命歌曲,活跃会场气氛。当时元朝县管辖的龙王庙、金滩镇、王奉和马陵区,每当召开群众大会,都邀请蒋华和他的儿子到场吹奏,借以吸引群众,宣传党的政策,鼓舞人们的斗志。从此革命工作第一,成了蒋华后半生的信条。1958年挖东风渠时,工程非常艰巨,天气寒冷,渠道泥泞,蒋华冒着刺骨寒风,赤脚下到冰冷的泥水里,吹奏振奋人心的革命歌曲,激动群众奋发努力,受到民工们的好评。
新中国的建立为这个艺术之家提供了广阔天地。大儿子蒋文生在大名县豫剧团当了伴奏员,吹奏唢呐二十多年,现已退休。二儿子蒋银生在邯郸地区东风豫剧团工作,当过乐器伴奏队长。1959年,邓颖超、郭沫若接见东风豫剧团成员时,银生曾和邓大姐、郭老合影留念。现在银生离休在家,享受13级干部待遇,老三蒋勤生一家,现在肥乡县豫剧团工作,老四蒋四新在大名县豫剧团工作,他们都是剧团主要唢呐吹奏员。老五蒋保银,曾在部队文工团吹奏唢呐,后来转业到地方当工人,仍在业余文工队吹唢呐。孙女蒋六玲,虽然不满20岁,却能吹奏许多动人的乐曲,而且能连吹带唱,受到乡亲们的赞扬。现在蒋华一家三十多口人,有16口人参加了工作,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政府和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每当回忆起解放前后的变化时,蒋华和孩子们都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蒋家的今天,天大地大没有党的恩情大。
蒋华十几岁时,就成了一名很有影响的吹奏艺人。他经常随同祖父和父亲,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大名、莘县、南乐等地,为有红白喜事的人家吹奏。他象父亲那样,不断启动灵活的手指,吹出动人的音调,艺术上进步很快。后来有了“工扯字”(类似简谱),艺术上就更有了快速发展。解放后他的儿孙们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就开始学习音乐简谱和五线谱,使唢呐吹奏艺术日臻成熟。现在,他们能吹奏100多首曲牌。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解放前后流传下来的著名曲牌。老曲牌经他们改进的有40多首,象“双笛”、“洋鼓号”、“马号”、“扭秧歌”、“小放牛”等。他们自己创造的有“三八调梆子台”、“五子开门”、“开幕序”、“慢板娃娃腔”等,共有20多首。经蒋华亲手传授的就有20多名徒弟,遍布冀鲁豫三省交界方圆五百里。象河南范县的郭可亭、大名苑村的霍计章等,自己吹奏成名后领班招收了不少徒弟,扩大了蒋家唢呐艺术的传播范围。蒋家吹奏的唢呐清脆悦耳,十分动人,曾多次被中央及省地县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进行播放。
蒋华一家上下五代人,前后百余年。他们的足迹遍布冀鲁豫边区和邯郸大地。他的唢呐声响遍祖国四方,受到人们的称颂,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congtaizs/2021-07-12/4379.html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