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丛台之声

邯郸古今谈

时间:2022-05-17 07:47:28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陈光唐  浏览: 分享:

 

邯郸古今谈

 

 

陈光唐

 

 

 

 

 

 

一、邯郸的兴起

 

 

邯郸位于河北南部,西依太行山,东临大平原,交通便利,财产富饶,古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这座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其名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书《春秋·谷梁传》中就有记载:鲁襄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五四六年,卫献公因故杀了大夫宁喜,宁喜的同伙名叫专,便逃到当时属于晋国的邯郸,经营制鞋一类的手工业,再也不问卫国的事情了,原文是“织绚邯郸,终身不言卫”。①这条记载不但说明了邯郸这个地方的古老,而且也反映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邯郸,已经是人口聚集,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城邑了。邯郸一名,据《汉书》注者张宴的解释;邯郸是山名,单是尽的意思。在邯郸西部或东城下原有小山,名邯山,邯山尽头处的村镇叫“邯单”,由于古时村镇普遍称邑,所以单字旁加邑便为“郸”,出土的战国刀币钱文为甘丹,这是为了便于制钱文字模,而且用笔划简单的同音字。

据考古调查,在现在城市的西部,先后发现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居住的遗址,即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先人的智慧与辛勤的劳动,给邯郸古代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证实了邯郸历史的悠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进一步瓦解,新兴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巩固发展,促进了社会繁荣与人口的集中,社会上的城市相应地发展起来,而自然条件占优越地位的邯郸,其发展速度当然更快。所以春秋时期的邯郸已为各统治集团所瞩目。公元前五百年,卫国出兵攻打晋国在邯郸以西的寒氏城,晋大夫赵简子出兵攻卫,卫惧求和,割五百家的地方给晋,赵简子把这五百家划归邯郸,由赵午管理,赵午与赵简子是同族,因食邑在邯郸也称邯郸午。过了三年赵简子向邯郸午索回卫献五百家,归晋阳(山西太原附近),由他直接管辖。邯郸午答应了而父兄反对,简子便杀了邯郸午,午子赵稷以午邯郸为据点,反对晋国与赵简子,晋君派荀寅、范吉射协助赵简子攻邯郸。荀寅与邯郸千有亲戚关系,当邯郸危在旦夕之际,荀寅等倒戈攻简子,简子失败逃归晋阳,重整队伍与荀寅决战,荀寅从晋阳败退到邯郸,与赵稷结合,双方经过三年的大战,于公元前四九一年,荀寅、赵稷失败,奔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最后部分奔齐。从此邯郸、隆尧大片土地为赵简子所有,给后来建立赵国奠定了基础。

简子之后赵襄子(在位公元前457-424年),在原(今河南济源县西北)遭到智伯攻击,准备迁都,坚决与之抵抗,他与臣子商议新都的地点,某谋臣张孟谈建议“邯郸之仓库实”,②应迁邯郸。襄子认为邯郸物资条件虽然很好,但人心背向还没有把握,便迁都晋阳。说明当时邯郸已有一定的规模并是“仓库实”的地方了。过了六十几年,赵敬侯继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国都迁入邯郸,实现先人的愿望。

邯郸之所以成为各统治集团所争夺的对象,除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外,更主要的是地势险要,自然资源丰富。

其一,地势险要,物产富饶: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西边是山脉连绵,峰峦起伏的险要地带。山间唯一的交通要道,称陉道,陉道的隘口称径口,常称太行山有八陉,就是太行有八大要隘。矿区鼓山南的滏口陉是其中之一,属第四陉。陉道线上的主要城镇是秦、赵、韩激烈争夺的军事要地,山间峭壁峡谷是赵国西部的天然屏障,古代军事家常常利用这些天然地势战胜对方,所谓“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后燕慕容垂进攻西燕,就是利用太行山的有利地势,战胜了西燕,史称:后燕出滏口,入天井关,一举歼灭了西燕。

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冲积平原,境内河流纵横,沃田遍野,物产非常富饶。其主要河流有滏阳河、沁河、渚河、漳河(后改道)。滏阳河发源于西部鼓山下,它原是漳河的一条支流,后来漳河改道南徒,滏阳河汇合其它小河,成为一条巨流,自发源地东流,至磁县绕县城而北,经邯郸城东,浩浩荡荡北流至献县与滹沱河汇合。在铁路交通业未发展前,它担负着古城内外货物运输的主要任务。沁河即《水经注》中的牛首水,发源于城西太行山支脉的紫山东坡,东流穿过城区注入滏阳河,当时流量很大,《水经注》中有“洪湍双逝,澄映两川”的描述。汉孝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赵王刘遂与吴王刘濞谋叛汉中央,汉兵曾引沁水灌城,城坏赵王遂自杀。渚河也发源于紫山南的渚山,东流穿城注入滏阳河,后来渚河在城西改道东南流入滏阳河。境内大小河流,提供了运输与灌溉的便利。群众有个自豪的顺口溜,“上有沁,下有渚,东面滏水流不涸”。

其二,交通方便,经营繁荣:邯郸古城地处南北与东西两条交通要道的交汇点。古代平原多沼泽,沿太行山东麓是最理想的南北交通线。司马迁说:“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就是说以邯郸为中心,往北可直达北京一带,往南可达河南境内。往西在天堑峡谷之中,有条唯一的交通要道称陉道,由滏口陉可达山西境内。

由于邯郸处在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上,成为附近山货外运和外地商品内销的集市中心,那时商业经济也是很繁荣的。

其三,自然资源丰富,手工业发达:邯郸不但具备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而且地下资源相当丰富,也是发展工业的好地方。地下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这里暂且不提,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邯郸能成为华北的冶铁中心,与利用磁山露天铁矿是分不开的,这座矿山铁质好,储量大,又便于开采。在春秋战国及其以后各代,邯郸冶铁所需矿石来自磁山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太行山区,当时全是茂密的森林,在未采用煤做燃料前,这些大面积森林给冶炼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冶铁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牛耕的扩大与农具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在战国初期邯郸已有相当的规模了。

 

二、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邯郸

 

赵都于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由中牟)今河南汤阴西北)迁入邯郸。赵国迁都后,继续依靠这里的人力与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壮大国力,特别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进行政治、军事改革以后,赵国成为西卸强秦,东抵大齐,南据魏韩,争露中原的七雄之一。邯郸之为赵都经历八代国君,达一五八年之久,这时期的邯郸不但是赵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而且也是华北冶铁、商业的中心。在春秋战国时期,邯郸的冶铁业随着鼓风炉设备的扩大,有很大的发展,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邯郸郭纵以冶铁成业,与王者埒富”,一个手工业主,其财产可以与最高封建主国王相比较,其生产规模之大,便可想而知,赵人卓氏家族经营冶铁业,赵亡被遣迁蜀地,继续经营冶铁业,成为当地的大富翁,家僮多至千人。近年在古城遗址内常发现炼铁炉残址与器具,并在齐村墓(M24)出土战国早期的铁锄,证明邯郸在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发达是名不虚传的。冶铁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农业、商业的发展。当时的邯郸也是有名的商业中心,大商巨贾多集中于此,贩卖珠宝为业,挥金如土,搞政治投机爬上“相国”宝座的吕不韦便是其中一人,从商人吕不韦的经济、政治活动中,在一个侧面反映邯郸都城的繁荣。早在赵肃侯时(在位前349-326年),纵横家苏秦游说各国,他对齐王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男丁二十一万,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余,车相击,人肩摩,挥汗如雨……”描述了齐都人多繁华的盛貌,当时赵都邯郸可与之媲美。战国人口没有统计数字,据郭沫若同志在《中国史稿》(第二册)上的论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的人口也在迅速增加,……战国时代却出现了不少千丈之城,万家之邑。楚可出兵一百万,齐、魏各七十万,赵六十万,按五人出兵一人计,当时齐魏各有人口三百五十万至四百万,赵有人口三百万至三百五十万。”临淄男丁二十一万,按保守的方法计算,以三人中出一男丁,那么临淄应有六十五万众,给占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多。而赵都邯郸的人口也按此计算,应有人口五十多万。雄伟壮观的古城遗址与附近的名胜古迹,也是赵都人口众多而繁华的客观依据。

赵都邯郸故城,位于沁河冲积扇上,即现在邯郸市区的西部及西南部,其城址分王城与廓城两大部分,总面积为二O八四万平方米。

王城:王城即宫城俗称赵王城,位于现在邯郸市区西南部,距市中心约四公里,它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城内面积为五O五万平方米。

西城:方向正南北,平面方形,边长约一四二O米(以墙中心计算下同),四周城墙均在,残高三至八米,每面有不等距的门址两处,其中各有一门基本通向龙台,有的地下尚残存古路遗迹,遗址内残存大小夯土台五个,其中最大的是城中偏南的龙台。龙台基部略方形,边长近三百米,高约十七米,四坡均为梯田状,顶平坦,这些台层及顶面,当时均有“雕梁画栋”的殿宇建筑,真所谓“层楼疏阁,连栋结阶”。相传台上殿宇楼阁的“金砖玉瓦”在阳光普照下,放射出灿烂的光芒,连遥远的地方都可见到上空的异彩,这当然是群众的想象与夸张,但殿宇宏伟壮观是无疑的。由龙台往北尚有两座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条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侧地表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建筑基址多处,构成一组宏伟的建筑群。以龙台东北部的夯土台为中心,其西、南、北三面都有地下夯土基址,形成西城东部的一组建筑群。西城是王城的主要城堡,龙台是王城的宫殿区。出西城的东大门便是东城。

东城:略为长方形,东西最宽处九二六米,南北最长处一四四二米,四周城墙除北墙东段,东墙北段(只有地下墙址)外,其余地面墙也比较完整,残高二至六米,遗址内尚存夯土台三个,其中西部有南北对峙的两座点将台,规模很大,相传为赵王阅兵点将之地。在两台之间及北将台以北,南将台以南,均有夯土建筑基址。形成东城南北中轴线建筑群,出东城的北门便是北城。

北城:除西垣南段残存八百余米地面墙外,其余只有地下墙址,遗址平面不很规整东西最宽处一四一O米,南北最长处一五二O米,城内西南部的夯土台,其面积仅次于龙台,它和西墙外的土台东西对峙,除此以外地下遗存尚待继续调查。

廓城;廓城在现在的市区内,由于在王城东北,面积又比王城大,所以也称“大北城”,与王城只隔七十余米。

一九七O年,市内人防工程,首次发现地下战、汉文化层,引起我们极大注意,几年来配合市内动土工程,在东西南各两千余米的范围内,先后调查了地点一百四十多处,在现在地表下六至九米深处普遍都有战国和汉代文化遗存,还发现古井、炼铁、烧陶、制骨器、石器……等踪迹。个别地方在战国层以下,有战国早期和春秋时期的遗物,证明“大北城”比赵王城早。其四面城墙,除西部尚有断断续续的残墙外,其余墙址均在地表以下,还有部分尚未探清。根据已探出的墙址,可以看出,“大北城”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最宽处千三二米,南北长约四千八百米。“大北城”的发现,纠正了地方志书记载的错误(认为赵王城是邯郸古城,大北城是赵亡后发展起来的新城),恢复了赵都的布局,这是邯郸人民最关心、研究邯郸历史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市考古工作主要成就之一。

根据调查,“大北城”是邯郸古城,也是赵都的居民城。赵王城是邯郸的宫城即王宫所在地,应兴建于赵国迁都邯郸的前后,毁灭于秦朝末年。赵都邯郸城的平面布局很象临淄城,即大城在东北,小城(宫城)在西南,主要殿宇都集中在宫城内,这样的布局符合时代的特点,也符合于古代五里之城七里之郭,前者为城,后者为郭的习惯定制。

秦统一后,全国设三十六郡,邯郸郡下辖四个县,郡的首府在邯郸。秦末混入陈胜农民军的陈武臣,率领一支农民军在邯郸自称赵王,不久被部下李良所杀,李良又被陈武臣部下陈余、张耳打败后投秦将章邯。陈、张扶立战国赵王后代赵歇为赵王。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当时邯郸遭到一次严重的破坏。

汉代继承秦的群县制,但把部分群县改为诸候国,邯郸为赵国的首府,汉初封张耳、张敖父子先后为赵王,刘邦九年(公元前198年)封如意(刘邦第四子)为赵王,如意建王宫于“大北城”内,现市西的温明殿遗址,相传是如意王宫的一个殿堂,如意以后还有皇室家族的刘友、刘遂、刘恢等相继封为赵王,在西汉、东汉时期断断续续都封有赵王。汉代的邯郸仍很繁荣,是全国五大都市之一,即邯郸、临淄、洛阳、成都、宛(河南南阳)。王莽始建国二年,在邯郸设立“司市钱府官”,相当于后来信贷银行性质的机构,当时只有长安等大城市才有,说明邯郸在东汉早、中期还是鼎鼎大名的繁华大城。

 

三、东汉以后的邯郸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混战,加上饥荒四起,瘟疫泛滥,华北人口大量死亡流散,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到了晋代在八王战乱中,边区游牧民族乘机入侵,中原生产、文化进一步遭到严重的破坏,邯郸也随之荒凉。代之而起的是南六十公里的邺城,早在战国初期,魏国西门豹为邺令时,就十分重视引河水灌溉,到曹魏时,邺的水利进一步发展,尤其水上交通,大大超过邯郸城,当时的洛阳、邺城都是华北的商业中心,西域各地大商巨贾纷纷前来经商,在北齐墓葬中曾发现意大利的金币。自曹操把邺城定为自己的霸业活动中心后,三国魏(陪都)、后赵、后燕、东魏、北齐等王朝都建都于此,华北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是邯郸衰败的另一原因。

在隋、唐时期,邯郸随着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恢复。隋炀帝好大喜功,曾亲率大军侵略高丽,归来时路经邯郸城。唐代有名诗人李白、岑参、胡曾等都先后来邯郸游览,留下了不少名句,可见当时的邯郸还是颇具声誉的,能够引起名人的注目,但远不及汉代以前的盛况,没有达到人们的理想。芩参诗“客从长安来,驰马邯郸道,伤心丛台下,一旦生蔓草”便是一证。宋以后,邯郸进一步衰落,据《邯郸县志》载:“按宁人北辕录,丛台在邯郸城北,丛台南为城的北址”。可是在明代洪武初年的邯郸城,“南不过斜亍口,北不过观音阁,南北不够二里,东西仅半里,在成化年间南北各拓半里”。经扩拓后的邯郸城才与丛台相接,说明宋以后,邯郸城又进一步衰退缩小。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维修后的邯郸城周围八华里,这样的规模直保持到解放前夕。自东汉末至清、民国时期的邯郸城,基本上是隶属无定,其政治地位无足轻重的一般县城,这与地下调查的情况是吻合的,即“大北城”自战略和秦汉以后,其地下遗迹逐渐缩小,除明、清时代的城域外,其他大部分在战国和秦汉时期是繁华的地区,而后来逐渐变为荒冢垒垒的效野了。

清代末期京汉路通车后,邯郸商贾渐集,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到民国年间,车站附近、西南庄、火磨亍等处,有商号百余家,行中熙攘,夜明灯红,颇显繁华景象,这时邯郸在冀南一带也小有名气。但是在北洋军阀及后来国民党政府统治之下,兵燹连年,你争我夺,邯郸深受其灾,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只不过比一般县城稍热闹一点而已。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不久,日本派飞机轰炸邯郸,旧历九月十五日凌晨,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土肥原师团侵占邯郸。到处烧杀奸淫,抢掠破坏,无恶不做。乌云笼罩冀南大地;国家危亡,生灵涂炭,邯郸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鉴于邯郸地理位置重要,附近物产丰富,日寇把邯郸作为一个重要军事要地。一九四一年前,有一个师团部常驻邯郸,一九四一年后有一个旅团部常驻邯郸。一九四O年在邯郸设冀南道尹公署,统辖附近二十一个县,把邯郸作为他们奴役冀南人民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一九三八年初,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挺进冀鲁豫平原,四月冀南行署成立,七月一日邯郸县抗日人民政府成立,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邯郸人民谱写了八年抗日战争的新篇章,邯郸成了冀南重要抗日前沿阵地。

一九四五年八十五日,日寇投降以后,蒋介石为了抢夺人民抗日胜利果实,策动邯郸郭华宗、郭化民等伪军和土匪部队,占据邯郸,与我军对抗。十月四日,我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一举消灭了这伙伪军和土匪部队,解放了邯郸城。十月下旬,蒋介石又以十一战区孙连仲部四个军的兵力从新乡、安阳北上直至邯郸城下,企图侵占邯郸,打通平汉路,南北一统天下。我党我军识破了蒋介石的阴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军区一、二、三纵队和地方武装六万余人,坚决阻止并包围了进犯之敌,争取高树勋将军率新八军及河北民军一万余人起义,生俘敌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和参谋长宋肯堂及所部二万三千多人。打破了蒋介石的“邯郸梦”,守住了华北解放区的南大门,掩护了我军在东北地区的战略开展。邯郸战役以它的特殊重要意义而载入史册。

 

四、解放后的邯郸

 

邯郸战役以后,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由太行山上迁来邯郸。从此,邯郸成为我解放区的重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人民日报》是从邯郸诞生的;《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是解放战争中我党我军的重要喉舌。从邯郸解放到淮海战役结束,三年多的时间里,以邯郸以中心,晋冀鲁豫解放区人民积极支援了我军邯郸战役、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等,邯郸实为刘邓大军的战略后方基地。

解放后的邯郸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直辖市,一九五O年河北人民政府成立后改为镇属邯郸专署领导,一九五二年恢复为市,一九五四年为省辖市,一九五六年底与峰峰市合并仍称邯郸市,一九六O年地、市合并,市领导邯郸、邢台地区各县,一九六一年地、市分开,邯郸为地辖市,一九八四年改属省直辖。现市辖峰峰矿区、邯山、丛台、复兴、郊区五个区和邯郸县。

邯郸市除邯郸县外,现在为市区、峰峰矿区、马头镇三部分,总面积达434平方公里,人口93.5万。

邯郸由解放时三万多人口的小镇,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九十多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个变化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来形容不为过分。建国后,国家一直把邯郸做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截止到一九八三年,三十四年中国家在邯郸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6亿元,大型煤炭、矿山、钢铁、电力、水泥、纺织、陶瓷、机械、轻工、化工企业相继建立起来,并且有了较快的发展。使邯郸成为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尤其是党的十一属三中全会以来,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思想指导下,邯郸经济工作由单纯追求产产值量增长转向经济效益的提高;由偏重工业生产的发展转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各项经济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好形势。

一九八三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89家,职工30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81家,职工26万人,公社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308家,职工4万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5亿元。工业总产值31亿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153倍,平均每年递增16%。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值占89.8%;重工业产值占61.3%;中央及省属企业产值占73%;大型企业产值占40.6%。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五七年以来,仅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的税利总额就达68亿元。这些数据表明,邯郸基本上是一个重型结构的工业城市。从行业上看,煤炭、电力、冶金、纺织、机械五个工业部门产值达25.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4%,成为邯郸市工业生产的五大支柱。

煤炭工业拥有大型矿井21座,年产原煤1623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29.2%,是全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

电力有四个发电厂,机组24台,装机容量118.4万千瓦,年发电量70.9亿度,占全省的32.5%。

冶金矿山6座,年产铁矿石270万吨,占全省28.7%,是冶金部直属大型矿山基区之一;钢铁厂2个,年产生铁77万吨,钢58万吨,钢材38万吨,分别占全省产量的32.8%、27.1%和23.7%。已成为河北省南部钢铁工业基地。

纺织企业27个,其中大型纺织企业3个,拥有纱锭38.3万锭,布机6841台,是全国十七个纺织基地之一。

机械工业门类比较齐全,虽次于以上四个行业,年产值也在3亿元以上。

另外,建材、陶瓷两个行业也占有相当位置。邯郸水泥厂是全国最大水泥厂之一,全市产水泥164万吨,占全省25.5%;彭城陶瓷已有1400年历史,遐尔闻名,素有“南有景德(镇),北有彭城”的说法,现有12座陶瓷厂,年产瓷器1亿件,占全省的36.4%,是全国十大瓷区之一。

邯郸交通便利,古来有名。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邯郸交通运输事业也取得了飞快发展。邯郸居京广铁路和邯长(治)铁路的交汇处,并有邯和(村)、邯郭(二庄)两条环行线。每年旅客上车人数达228万,火车货运413万吨。公路以邯郸为中心,连接冀南各县和晋、豫、鲁边境各县,一九八三年客运人数达287.8万。

三十四年来,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浇地面积由3.7万亩扩展到14.5万亩,亩使化肥由1957年的0.064斤增加到100.3斤。全市204个生产大队用上了电,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5.03万马力。一九八三年农业总产值达1亿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4.34倍,平均年递增4.8%。

商业、教育、科研、卫生、市政建设、文化事业也都有很大发展。商品纯购进总值三十四年增长25倍,纯销售增长18.9倍。现在大学4所,中专9所,中小学322所,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8.4万。医院89个,床位8570张。体育场所三处,大型图书馆1个,影剧院26座。市政建设相应的发展起来,园林绿化取得成绩,被评为全省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安排待业青年9.3万人,经过调整工资和发放各种奖金,全市职工工资总额由一九七八年的2.75亿元上升到一九八三年的4.04亿元,增长46.9%。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35.6元。城镇储蓄大幅度增长,五年来平均年增长27.8%。绝大多数群众生活已由求温饱而转向吃好、穿好、用好。

邯郸在改革中正大踏步前进!

注:

  ①《春秋谷梁传》鲁襄公二十七年即周灵王二十六年。

  ②《资治通鉴》周贞定三十四年

  ③《史记·货殖列传》卷一二九

  ④《战国策》齐策

  ⑤《考古》1980年2期

  ⑥《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⑦《邯郸县志》民国二十九年版。古迹及沿革条。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congtaizs/2022-05-17/5910.html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李圪塔艺术写生基地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
我国“唯一”没有蚊子的城市,曾是七朝古都,却鲜为人知
我国“唯一”没有蚊子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