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大名府

大名县县级以上建置变迁

时间:2022-01-21 15:14:59  来源: 魏州书院  作者: 魏州书院  浏览: 分享:

 

 大名历史悠久,西周周穆王曾三舍五鹿,春秋属卫,有著名的五鹿城;战国属魏,秦为东郡边地。自汉高祖十二年建元城县以来,曾9次为国都或陪都、8次为省级治所、11次为市级治所,设置过8个县级建置。

 一、国都或陪都(9次)

(一)国都(2次)

  1.五代时期的后唐东京兴唐府(1年零11个月)。同光元年(923)三月,后唐李存勖在魏州牙城之南称帝,诏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同光三年(925)三月辛酉,诏魏州改为邺都,为次府(陪都)。时东京兴唐府辖14县:兴唐县、广晋县①、魏县、馆陶县、冠氏县、莘县、朝城县、昌乐县、临河县、洹水县、成安县、内黄县、宗城县、永济县,其治所在兴唐县(今大名县大街镇双台村、大街村一带)。

大名县县级以上建置变迁 

2.宋金对峙时期的大齐北京大名府(1年零7个月)。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九月戊申,金人备礼册命,立(刘)豫为大齐皇帝,都大名,仍号北京,置丞相以下官,宋人畏之,待以敌国礼,国书称大齐皇帝。阜昌二年(1132)四月,豫迁都汴”。

大名县县级以上建置变迁 

 此外,史志资料表明,大名还做过商朝旧都、隋末唐初的许国都城、唐田悦仿战国七雄的魏国国都、史思明称大圣周王的大周国都,以及夏朝扈国和邶国的都城等。但因隋末的许国、唐田悦的魏国和史思明的大周均不为当时的朝廷所承认,属叛乱后自称。而商朝旧都、夏朝扈国和邶国国都的具体位置没有更详细的资料,只能作为学术研究而不能直接认定。

 

(二)陪都(7次)

 1.战国时期的魏武侯别都(161年)。魏文侯七年(前439)始得邺地,改曰魏,寻复为邺。武侯以为别都,其子公子元食邑于此。”明正德版《大名府志》载:“魏武侯庙在(元城)县东十里,魏武侯城在宋代大名府城南十里,均在今大名县境内。大名为魏武侯别都,自魏武侯元年(前386)建别都至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秦灭魏,长达161年。

大名县县级以上建置变迁 

2.五代时期的后唐邺都兴唐府(4年零3个月)。“同光三年(925)三月辛酉,诏魏州改为邺都,为次府;天成四年(929)六月戊申,诏邺都仍旧为魏府。”邺都兴唐府为后唐次府(陪都),计4年零3个月。

 

3.五代时期的后晋邺都广晋府(6年零5个月)。(后晋)天福三年(938)十一月辛亥,升广晋府为邺都;开运二年(945)夏四月丁亥,诏邺都依旧为天雄军。邺都广晋府辖15县:广晋县、元城县②、魏县、馆陶县、冠氏县、莘县、朝城县、昌乐县、临河县③、洹水县、成安县、内黄县、宗城县、永济县、经城县,其治所在广晋县(今大名县大街镇双台村、大街村一带)。邺都广晋府为后晋陪都,计6年零5个月。

 

4.五代时期的后汉邺都大名府(2年零10个月)。(后汉)乾祐元年(948)三月丙寅,诏改广晋府为大名府,广晋县为大名县”。辖16县:元城、大名、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洹水、成安、内黄、宗城、经城、永济、夏津④、临清,其治所在元城县。邺都大名府为后汉陪都,自(后汉)乾祐元年(948)三月丙寅至(后周)广顺元年(951)春正月丁卯,计2年零10个月。  

   

 ①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改元城县为兴唐县,贵乡县为广晋县。

 ②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九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复为元城县。

 ③后晋出帝天福九年(944),广晋府临河县改隶澶州

 ④后汉天福十二年(947),贝州夏津、临清2县改隶广晋府

 

5.五代时期的后周邺都大名府(3年)。显德元年(954)春正月戊寅,诏废邺都依旧为天雄军,大名府在京兆府之下”,时邺都大名府辖16县:元城、大名、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洹水、成安、内黄、宗城、经城、永济、夏津、临清,其治所在元城县。邺都大名府为后周陪都,自广顺元年(951)春正月至显德元年(954)春正月戊寅,计3年。

 

6.北宋北京大名府(86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建大名府为北京。时北京大名府辖12县:元城县、莘县、大名县、内黄县、成安县、魏县、馆陶县、临清县、夏津县、清平县、冠氏县、宗城县,其治所在元城县(今大名县大街镇大街村、双台村一带)。北京大名府为北宋陪都,自庆历二年(1042)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计86年。

 

 7.大齐北都大名府(计5年零7个月)。(大齐阜昌)二年(1132)四月丙寅,(刘)豫迁都汴”。(绍兴)七年(1137)十一月丙午,金废豫为蜀王。刘豫迁都于汴后,原北京大名府降为陪都北都大名府。北都大名府为大齐陪都,计5年零7个月。

 

二、省级建置治所(8次)

1.河北道治所(244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开元二十一年(733),将山南道拆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江南道拆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增置黔中道和京畿、都畿,置十五采访使”,其中“河北采访使治魏州,品级为从三品,辖29州、1都护府,覆盖今京、津、冀及山东、辽宁省的大部分,共174个县,五代和北宋初期河北道治所未变。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分河北道为河北路与河北南路。

大名县县级以上建置变迁 

 2.魏州都督府治所(2年零6个月)。唐景云二年(711)六月二十八日,撤销十道,将全国划分为二十四个都督府,其中扬、益、并、荆四州为大都督,汴、兗、魏、冀、蒲、绵、秦、洪、润、越十州为中都督,齐、鄜、泾、襄、安、潭、遂、通、梁、夔十州为下都督。因权重难制,开元二年(714)二月九日罢都督府,复置十道”这时的都督府是以省级行政单位而不纯粹是以都督诸州军事的形式出现的,魏州都督府辖卫、相、洺、德、贝、博、魏七州,治魏州。

 

 3.河北南路治所(10年)。宋初沿用唐制,设河北道,后增设河北路。太平兴国二年(977),分河北道为河北路与河北南路,河北南路治所在大名府。雍熙四年(987)三月,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

 

 4.河北东路治所(28年)。北宋雍熙四年(987)三月,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辖3府、11州、5军;端拱二年(989)并为河北一路。熙宁六年(1073)七月,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元丰元年(1078),河北东、西两路复并为河北路;元丰八年(1085),河北路再次分为东、西两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辖1府、12、4军;元祐元年(1086)三月,河北东、西两路又合为河北路。大观二年(1108),河北路复设东、西两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辖3府、11州3军。

 

 5.河北路治所(113年)。北宋端拱二年(989)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并为河北一路,河北路治大名府。至道三年(997),始分全国为十五路,河北路治大名府,辖2府、23州、13军;熙宁六年(1073)七月,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元丰元年(1078),河北东、西两路复并为河北路,治大名府;元丰八年(1085),河北路再次分为东、西两路。元祐元年(1086)三月,河北东、西两路又合为河北路,治大名府。大观二年(1108),河北路复设东西两路。

 

 6.北宋大名府路治所(25年)。宋庆历八年(1048),置大名府路安抚使,统北京、澶、怀、卫、德、博、滨、棣,通利、保顺军。熙宁六年(1073),分属河北东路。大名府路安抚使以北京大名府为治所。

 

 7.金代大名府路治所(77年)。 金袭辽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是为十九路。也就是说,金将自己所统治的地区分为十九个省级行政单位,即十九路,其中大名府路辖1府3州,计20个县。

 

8.清代三省总督、直隶总督及直隶巡抚治所(20年)。清顺治五年(1648),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顺治)十六年(1659),改为直隶巡抚。明年(1660)移驻真定。顺治十八年(1661)增置直隶总督,亦驻大名。康熙五年(1666)改三省总督,八年(1669)裁。

此外,大名还曾为魏博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冀州大都督府、魏州大都督府、大名总兵、冀南镇守使治所等,但以上均相当于今军区治所,不属于行政建置单位。同时,大名县还曾为清代大顺广道、清河道治所,但均属于河道等专项工作治所,也不属于行政建置,在此不再赘述。

三、市(设区)级建置治所(11次)

 1.阳平郡治所(295年)。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设阳平郡,辖元城、阳平等7县,治元城县(今大名县东北),魏元帝景元三年(262),阳平郡辖馆陶、元城等9县,治馆陶(今馆陶镇)。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阳平郡辖元城、馆陶、清渊、阳平、东武城、发干、东平7县,治元城;东魏孝静帝天平初(534),元城县改属司州魏尹,阳平郡治再次移至馆陶县。

 

2.贵乡郡治所(约10年)。南北朝时期,东晋穆帝升平四年、前燕建熙元年(360)正月,置贵乡郡,治贵乡县,贵乡郡寻省,贵乡县改属昌乐郡。《大名历史编年》载:“建熙中废贵乡郡,县属昌乐郡”,而前燕于建熙十一年(370)被前秦灭亡,则贵乡郡的存在时间应不超过10年。

 

 3.魏州治所(303年)。北周大象二年(580)八月,分相州东部昌乐郡置魏州,治贵乡县。隋大业三年(607)四月,改魏州为武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魏州。辖贵乡、昌乐、元城、莘、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县、冠氏、馆陶、漳阴13县。是年,割顿丘、观城二县置澶州,又割莘县、临黄、武阳三县置莘州,又割冠氏、馆陶置毛州。魏州置总管府,管魏、黎、澶、莘、毛五州。其中魏州领贵乡、昌乐、繁水、漳阴、元城、魏6县。贞观元年(627),罢都督府,其年,废莘、毛、澶三州,尽以所领县属魏州。龙朔二年(662),改为冀州大都督府,以冀王为都督,管冀、贝、德、相、棣、沧、魏七州。咸亨三年(672),依旧为魏州,罢都督府。天宝元年(742),改为魏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魏州。贵乡县(今大名县一部分)为魏州治所,计303年。

 4.武阳郡治所(14年)。隋大业三年(607),魏州改置武阳郡,辖14县。唐武德四年,复为魏州。武阳郡以贵乡县为治所,计14年。

 

 5.魏郡治所(16年)。天宝元年(742),魏州改为魏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魏州。”魏郡以贵乡县为治所,计16年。

 

 6.大名路治所(  )。元设中书省大名路,为大名府路总管府,相当于今天的市(设区市)级。今大名县为大名府路治所,计  年。

 

7.大名府治所(965年)。后汉乾祐元年(948),改广晋府为大名府。北宋庆历二年(1042)设北京大名府;绍兴七年(1137),金人废刘豫,仍为大名府,亦曰天雄军。金设大名府路大名府。元设中书省大名路,明设京师大名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改设直隶大名府。民国二年(1913)北洋政府1月8日,北洋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废府存道,改州为县;1月29日,直隶省正式裁府并县,废大名府入大名县。在此期间,除元代大名路外,大名府始终存在。大名府始终存在。

621年

8.冀南道治所(1年)。民国二年(1913)3月,直隶省分为渤海、范阳、冀南和口北四道,各道官员称观察使。其中冀南道观察使驻大名县。6月13日,北洋政府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观察使改为道尹,道尹公署在今大名镇道前街路北。冀南辖原大名府、广平府、顺德府及冀州、赵州,辖大名、元城、南乐、清丰、东明、濮阳、长垣、邢台、沙河、南和、平乡、广宗、钜鹿、唐山、内邱、任县、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邯郸、成安、威县、清河、磁县、冀县、衡水、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赵县、柏乡、隆平、临城、高邑、宁晋等38县。民国三年(1914)6月3日,改冀南道为大名道。

9.大名道治所(14年)。民国三年(1914)6月3日,北洋政府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改冀南道为大名道,治所、辖县不变。民国十七年(1928)6月20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撤销津海、保定、大名、口北四道,实行省县两级行政治理。

大名县县级以上建置变迁

10.河北省大名区治所(1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4月24日,河北省试行省、区、县三级制,设置尧山、南宫、大名三个行政区,每区设行政专员1人。大名区辖大名、南乐、肥乡、成安、磁县、广平、濮阳、清丰、东明、长垣10个县。

11.河北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治所(8个月)。民国二十六年(1937)3月20日,河北省划分为17个行政督察区,4月1日施行。第十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大名县,辖大名、南乐、肥乡、广平、磁县、成安、曲周等7县。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大名城,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不复存在。

四、县级建置(8个)

1.元城县(2005年)。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建元城县,属魏郡18县之一,县治在今大名县东北,县域为今大名县东部。北齐天保七年(556),元城县并入贵乡县。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分贵乡县复置元城县,属武阳郡;唐高祖武德十七年(634),废元城县入贵乡县。武后圣历二年(699),复分贵乡莘地置元城县,治王莽城。开元中,元城县治所移于魏州城治所,从此永为附郭县。后唐同光元年(923),改元城县为兴唐县;后晋天福二年(937),改兴唐县为元城县。北宋熙宁六年(1073),省大名县入元城县,绍圣二年(1095)复置。元至元二年(1265),省元城县入大名县,后复置。乾隆二十三年(1758),省魏县31个村入元城县。民国三年(1914),元城县废入大名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分大名县为元城县、大名县、魏县3个县,属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3月,山东省朝城县西北部张鲁、王奉2个区并入元城县,遂改元城县为元朝县。1949年8月,废元朝县,将元朝县原为山东省的张鲁、王奉2个区划归山东省莘县,原元城县全部并入大名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2.贵乡县(约556年)。南北朝时期,前燕建熙元年(360),置贵乡县,属贵乡郡,寻贵乡郡废,贵乡县改属昌乐郡,县后亦废。按《魏书》:“昌乐郡设立于永安元年(528),天平中撤销。则贵乡县并入昌乐郡的时间应在528年之后,即此阶段的贵乡县存在时间,应大于168年(528-360)。东魏天平二年(535),分馆陶西界于魏州西北三十里古赵城,置贵乡县,属魏尹。北齐天保七年(556),魏县及元城县并入贵乡县,时贵乡属清都尹(治清河县)。北周大象二年(580),贵乡县治移于孔思集寺(今大名县大街镇大街村一带);后唐同光元年(923),改贵乡县为广晋县。

 

3.马陵县(19年)。隋开皇六年(586),分元城县置马陵县。大业初年(605),废马陵县入元城县。

 

4.兴唐县(14年)。后唐同光元年(923),改元城县为兴唐县,后晋天福二年(937),改兴唐县为元城县。

 

5.广晋县(25年)。后唐同光元年(923),改贵乡县为广晋县。后汉乾祐元年(948),改广晋县为大名县。6.大名县(786年)。后汉乾祐元年(948),改广晋县为大名县。北宋熙宁六年(1073),省大名县入元城县。绍圣二年(1095)复置。政和六年(1116),移大名县治于南乐镇(今大名县旧治乡境内)。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省大名县入魏县,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复置。乾隆二十三年(1758),省魏县306个村入大名县。民国三年(1914),元城县废入大名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大名,城内建日伪政府,城外成无政府状态。1938年5月,国民党丁树本、陈明韶接受共产党联合抗日主张,在龙王庙镇北张村建立大名县抗日政府,属冀南区。1940年1月,丁树本南逃。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大名县抗日民主政府。是年,分大名县为元城县、大名县、魏县3个县,属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专区。1949年8月,废元朝县,将元朝县原为山东省的张鲁、王奉2个区划归山东省莘县,原元城县全部并入大名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10月,废魏县入大名县。1961年6月,复置魏县。此后,大名县建置未变。

 

7.元朝县(5年零5个月)。1945年3月,山东省朝城县西北部张鲁、王奉2个区并入元城县,遂改元城县为元朝县。1945年5月,大名城解放。1949年8月,废元朝县,将元朝县原为山东省的张鲁、王奉2个区划归山东省莘县,原元城县全部并入大名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共5年零5个月。

 

8.大名市(6个月)。1945年7月,划城周围建大名市(县级),市、县分治,属冀南区三专区。1946年1月上旬,降大名市为县辖市,1948年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三专区。1949年8月,大名市(县辖市)改为城关区。大名市为县级市共6个月。(王拯)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damingfu/2022-01-21/5589.html

 

大名县县级以上建置变迁

大名县县级以上建置变迁

大名县县级以上建置变迁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大名县县级以上建置变迁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