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邯郸

董佩玉小传

时间:2021-08-31 10:20:50  来源:邯郸文化网  作者:李升之  浏览: 分享:

 

董佩玉小传

李升之

董佩玉同志,原名庆璋,笔名非波,祖籍大名万堤村。生于1909年,殁于1941年,享年32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国为民做出了一定贡献。

佩玉生于一个历世耕读的丰裕家庭。父亲乐亭先生是当地一位颇享盛名的老中医。由于他学识洲博,乡里又公聘他为本村私塾教师。佩玉就是在他父亲的直接教诲下成长起来的。他天资颖悟又勤奋好学,年龄虽小,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在同学辈中是属于皎皎者的,所以在他13岁时就考入了大名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当时的高小是三年制,佩玉学习了二年,赶上河北省立第七师范招考,尚在少年的佩玉同志求学心切,借了本家族兄董庆长的文凭,考入第七师范。这一帆风顺的学习历程,对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精神鼓舞。

七师入党

七师校长谢台臣是位爱国爱民责任心十分强烈的忠荩人物。此时正是国家多事之秋,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环伺,蚕食鲸吞。谢台臣先生深知,只有培育人才,才是救国救民的当务之急。他是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维新人物,探讨过各种学说,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马列主义才是救国救民,最后解放全人类的唯一真理,也只有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战士,才是革命的骨干力量。在七师开办时,他思想上就奠定了这样的决心:誓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到底。当时他所聘的教员大多是思想进步的饱学之士,用“以做为学”的教育主张,代替“死读书,读死书”的传统教育法。佩玉是位极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熏陶,滋补,其进步之快,是可想而知的。

佩玉是1924年考入七师的。这时共产主义思潮逐渐渗入学校中来,图书馆的进步书刊也与日俱增。佩玉除学好正课外,还贪婪地阅读课外书。开始选读文艺作品,如鲁迅、郭沫若、茅盾、蒋光慈等作家的作品,接着是钻研社会科学,如社会进化史、唯物论辩证法等。从言论、行动都表现出他追求真理、锐意进取的追切要求。在192712月间,学校党组织发展了一批党员,佩玉是经成老(即成润同志)介绍,于此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后来杨友云同志入党,就是佩玉介绍的。

佩玉入党后真是如鱼得水,在党的指引下,他热情洋溢地学习一一工作,工作一一学习。生活十分紧张而有意义。为宣传马列主义,学校党组织常印发传单,夜间到附近村庄去张贴。他每逢回到万堤老家,人们就会发现本村或附近村庄墙上多了些印刷品。有时万北小学、二集小学的教室里,有不少传单散乱在地上和书桌上。佩玉常和贫雇农个别谈话,在牲口棚、菜园、打谷场上,向农民讲苏区的故事,革命远景。时间长了,人们不言而喻地都明白了他是在干什么。万堤北头老雇农王择交,现在有时还向别人讲述董佩玉的轶事。王说,人家(指佩玉)眼光看得远,老早就给我说:“你们以后会好起来的。”“南方的农民都组织起来了,想好起来得干革命……”他虽然不在了,但我们却始终怀念着他。现在万堤有些老农民聊天时,提起佩玉,都说:“太可惜了,死得太早了!”

为民请命

以佩玉的外貌看来,很象个文弱书生,实际他还是个敢于抗争的闯将。那是1930年的事了,从天津华洋义赈会拨来一笔款项,由马星拱用此款修筑一条大馆公路。占用民田概不付款,在别处雇来一部分工人强行修筑。所余款项可以中饱私囊。沿路农民非常愤慨,但又无力抵抗,徒唤奈何而己。土地是农民的生命。无端被人强占,实在悲愤万分。有些老农民常到自己被占的耕地旁掉眼泪。郭村农民郭志和只有这一块耕地竟被从中穿过。他到地里哭过几场,接着悲忿成疾,竞一命呜呼了。为此事在林恒非的带领下,董佩玉,李平之等人挺身而出,鼎力阻止,并到各村讲演,组织群众与马某据理力争。此时路工已由大名修至辛庄以北,并在万堤正西修了一座漳河桥,董、林二人率各村群众将已修路段破坏,将桥拆毁。马某自知理亏,且群众来势甚猛,只好偃旗息鼓。修了二十五里的公路宣告流产,林、董、李感到非常高兴,这次斗争获得胜利,为群众带来很大的利益,也显示了群众的强大力量。

红色书店

192910月,大名国民党企图摧毁七师党组织,派遣数百名军警将学校突然包围,按名单抓人。当时佩玉,因胞妹出嫁回家帮助父亲操办喜事。因名单上有他的名字,所以他留在学校的衣物均被翻腾一遍。敌人一无所获,佩玉也幸免于难。这次搜捕被抓走十余人。

1930年佩玉在七师学习期满。毕业前,他和谢儿寨孙锦(佩玉同班同学,当时中共党员)在大名城内东街开设了一处书店,名为“华北书店”。所售书刊大部分是进步作品,如《仿徨》、《呐喊》、《子夜》……等。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科学及苏联的作品,也真正称得起地地道道的“红色书店”。当时他们没有考虑到如何隐蔽,所以很快就被文探发现了底细。19305月间,突然有军警数十名包围了书店,将孙锦抓走,抢走大部分书刊。营业证明上有董佩玉的名字,于是又派五十名骑兵飞奔万堤,闯入佩玉家。此时佩玉刚从北京回来。闻有马队,已料是为自己而来,立即翻墙到东邻王择交家隐蔽起来。这时家中都闹翻了天,进家搜查的军警翻箱倒柜,凡是可能隐蔽的处所,都搜查一遍,却一无所得。这是佩玉的又一次脱险。但如狼似虎的军警却不肯罢休,临走时将其父亲乐亭先生带走,回县交差。

家庭为了营救乐亭先生,将本年麦季收获的40担小麦卖去,又典出80亩地,家人携款交给国民党当局,始将乐亭先生从虎口中赎出来。这一书店遭劫事件,前后经历一百多天的奔走营救,才算正式结束。在白色恐怖下,这枝富有新的生命力的蓓蕾,竞昙花一现,被摧残凋谢了。这一年由于上级党组织左倾路线的影响致使七师的党组织遭到破坏。佩玉和别的部分党员一样失掉了组织关系。

教学生涯

佩玉的博学多识是校方所深知的。本来校方决定待佩玉毕业后留校在附小教书。经过这次书店事件,不得不躲开敌人的魔掌,应聘到东明师范去任教。当时学校对教员的使用和辞退有一个权宜办法,即是在假期末,每个教员都须向校方提出辞呈,校长再回信挽留,方可继续任教。如校长没有挽留信,本人只好卷行李,这比通知辞退要婉转多了。有些棒教员,在假期里常接到几处的聘书,佩玉就是其中之一。

在东明师范一年后,因离家太远,中间又隔黄河,于是在第二年又转到清丰高小。

1933年,大名局势比较稳定。佩玉又由清丰转回,到大名女子高小。一年后,又应金滩镇简师之聘,在简师教了2年。1936年王振华在七师任校长时,他又应王振华的邀请,回到七师附小。他在七师附小时,有个学生胡朝冢(现在是离休干部)每逢提到佩玉时,常不胜感慨地说:“董佩玉是位非常理想的红色教员,当时我们这批学生,在他的教导下,实在受益匪浅。”

佩玉在七师毕业后,即投入到教书生涯中,他深知这一工作如何神圣,责任如何重大。面对疮痍满目的祖国山河,为国育英,不敢有私毫的马虎和松懈。所以他在讲书时总是透辟入里,旁征博引,不管堂上堂下,学生的问难,他都能圆满的回答。尤其在金滩镇简师时,学生的年龄,都在十六七至二十岁左右,旧的文史知识基础较厚,所提问题也繁杂偏僻,而他都能有问必答。他自己也说过这句话:我从来还没被学生难倒过。他在批改作业上,更是细致入微,一丝不苟,颇受学生的爱戴。当时在教员中,是位响当当的棒教员。他选讲的教材,多是进步作品。学生中几乎都知道他是个激进人物,很受学生的崇拜。在他呕心沥血精心地培育下,这部分祖国花朵,都得到了茁壮成长,后来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上,为民族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都不同程度的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佩玉的教书生涯连续七年。在这段时间里,也正是蒋介石在军事上、文化上加紧围剿的时候。苏区反围剿的节节胜利,在报刊上都不可能见到,但这些动人的消息,却在教师和学生的窃窃私语中,不胫而走,不断透露。当时国民党当局有明文通知,七师、十一中、五女师学校,师生均不得藏有违禁书籍,鲁迅、郭沫若、蒋光慈、郁达夫等人作品及苏联所有书刊,一律销毁;否则,一经查出,按违犯国法论处。其实销毁的几乎等于零。总之,国民党的禁令,吓唬不住师生,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有时可以看到:“我们不要悲观,我们的希望在红旗下”的文句。老师都是用慈爱的目光,告诫学生:“不要这样写,这样会闯祸的。”佩玉对这样的学生既关心又赞赏。他常邀请学生在假期中到他家住几天,畅谈一切。听说,有很多这样的学生后来参了军或参了政。学生呼克敬就是佩玉动员参加了二十九军,抗战一开始,就牺牲了。

延安抗大

193612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不久,即正式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当时驻扎在河北的二十九军,虽经浴血奋战,结果仍独力难支,只好南撤。当时大名行政官员随军退走,学校自行解散。董佩玉、林恒非、李平之等,当时虽报国有心,但苦无门径。于是三人同去清丰见李素若,请求指示。李是七师教员,也是七师党组织领导人之一。他在清丰协助刘大风筹建四支队,他似是成竹在胸地说:国民党南撤,我们在敌后建立根据地,你们三人现在可以过黄河,绕道到延安,参加抗日大学学习,结业后领导自有安排。于是三人根据李素若所指路线,奔往延安。时在1937年秋后,他们到延安就参加了抗大学习。1938年春,我县成润同志到西安办事(当时成润在山东聊城范筑先部任政治部主任)。成润从西安回来时顺便到延安,见到佩玉非常高兴,经领导批准,佩玉、李平之等随成润到了山东聊城。

范筑先,原山东馆陶人。时任聊城专区专员。抗战爆发后,山东军政机关南退,独范“誓与聊城共存亡”,积极筹建武装,决心抗战到底。冀鲁交界有志之士,一时都齐集在范的麾下,从事抗战工作。成润在范部筹建起政治部,继任该部主任,佩玉到聊城后,成润把文艺工作交给他,当时聊城出版的《抗战周刊》,就是佩玉苦心经营起来的。他曾经把在延安时领导人的讲话记录,重新整理,用董非波的笔名,在《抗战周报》上发表,宣传力颇大。

范筑先所建立的聊城抗日根据地,当时声势浩大,日寇闻风而慓,因此敌伪军从来没敢窜犯聊城一带。到了1939年冬,敌人集结了数倍于十支队的兵力,炮兵步兵,向聊城发起猛攻,并且上有30架战斗机,经过三昼夜的激战,终因众寡悬殊,聊城失守,范专员殉国。佩玉在成润同志的授意下,率领李平之、谢冰等部分政工人员撤到大名。

聊城虽然失守,但在范专员率领下的军民同心杀敌的壮烈业绩,对当时,山东、河北的抗日军民,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万堤之役

在抗战初期,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促成,党派界线不太明显。大名县抗日县政府成立于19385月间,国民党委派陈明韶担任县长兼第三保安旅旅长,他又邀解蕴山、冯养周(洋舟)、陈镜三等担任科长,都合作得很好。陈为了领导方便起见,在卫河西又成立两个行署。城北为第二行署,代理县长行事,正主任崔炳南。佩玉刚到大名时,行署正在筹建,就委派佩玉为副主任。行署有个特务队,约有40多支枪,佩玉到行署后,随特务队活动,伺机打击敌人。1939年冬,有一天伪军一个中队队长从大名出发,企图到万堤一带抢粮、骚扰。特务队在佩玉的指挥下,打了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伪中队长龙某身负重伤,其他受伤者多人,伪军仓皇遁去。这一消息,曾在《人山报》上登载,标题是“董副主任大战万家堤”。这次阻击战,大大教训了敌伪,他们再也不敢轻易出城了。

组织赈灾

1939年开始,国民党反动派的狰狞面自日益暴露。陈明韶下令清理内部,不管部队或政府机关内,所有共产党员一律清出。当时解蕴山、冯养周(洋舟)都在被清之列。虽然他们被免去职务回了家,却仍时时惦记着群众。他们回家后,适逢卫河发大水,有的村庄,如迤庄、苏庄、史村等,平地水深五尺至一丈,群众濒临于死亡边缘,于是解蕴山、冯养周(洋舟)和董佩玉同志到了四区大队,去组织抗洪救灾工作,拯民于水火。派往救灾的五名干部,在南桥口雇了一只大船,巡回灾区发放馒头,向外载人。这样搞了几天,共用去小麦七千多斤。可是国民党崔炳南对此赈款不予批拨,因为当时崔大权在握,他不批,此问题就

不能解决,遂成僵局。佩玉知道后,立即找崔争辩,争了几次,始终得不到首肯,于是佩玉便硬作主张,批了条子。这个问题虽然不大,却足已可见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的步伐已步步加紧。佩玉感到和崔的合作已是强驽之末了。

分道扬镳

国民党的分裂活动。是自上而下的安排部署,由小而大的活动。1940年时,已呈大规模的摩擦了。山东的秦启荣,山西的朱怀冰,河北的石友三,几乎是同时并举,冲向解放区。八路军奋起迎击。1939年春,击败了顽军石友三,石向南溃退。丁陈的机关解散,部队及部分工作人员随顽军南窜。这时大名第二行署也乱套了。楚地吴天,莫之所之。崔主张行署随丁陈南走,佩玉主张与解蕴山、李大磊合作。争论结果,各持已见,最后,只好各奔前程。但是行署特务队的留去又成了争论的焦点,崔炳南要将队伍带走,佩玉却坚决反对。数日前,佩玉已和特务队主要成员谈妥,只有留下来才是正路。所以在他们争论时,特务队也表示了

态度,都愿留下来。为此佩玉找到解蕴山、李大磊谈明此事。李大磊立即派张国让率二中队到金滩镇将特务队接过来。这几十名抗日武装能够保持下来,使佩玉感到了满意和放心。

当时行署的会计是赵某,他手中存有一部分公款,崔炳南南逃带走一部分,并指令赵某给佩玉送去700元。当时佩玉严词拒绝了,说:此款乃公款,应移交新的接管人员,我们都不应该沾染。

壮志未酬

打跑了顽军,清理了地方上的所有顽固组织,大名的地方抗日武装重新整顿。大名三个抗日自卫大队,合并改组为二支队,开赴冀中作战。佩玉随部队活动,因为肺病复发,没有分配具体工作,经常住营部,和胡子襄在一起。子襄为了照顾他方便,不愿让他远离。因病势日渐加重,子襄感到他不能再继续随部队活动了,就让他回到大名,住到胡子襄家将养。直到1941年春,病情恶化,才搬回万堤老家。终因医治无效,于32,这位驰誉一时的革命战士竟与世长辞了。

附升之、振华追挽佩玉诗二首:

披风带露四十年,乞知人间换新天,

昔日蓓蕾今硕果,泉下有知应开颜。

国破民悬多英豪,佩公医国松节标。

马列真理坚信念,兴亡道义两肩挑。

出入刀丛战倭寇,培植桃李育红苗。

陨星划空光何短,一代栋梁卧篷篙。

   链接;http://www.handanwenhua.net/hdwhua/2021-08-31/5149.html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邯郸文化网、红色邯郸、董佩玉、抗战

邯郸文化网、红色邯郸、董佩玉、抗战

邯郸文化网、红色邯郸、董佩玉、抗战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邯郸文化网、红色邯郸、董佩玉、抗战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李圪塔艺术写生基地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
我国“唯一”没有蚊子的城市,曾是七朝古都,却鲜为人知
我国“唯一”没有蚊子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