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里沃土、千年的历史以及贯穿全县的母亲河——卫运河给馆陶县留下无数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古馆陶的“馆陶八景”了。卫运河逶迤走来,在馆陶境内以河为轴、以河为笔,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绘出了瑰丽画卷,让陶山大地的人们无不为之迷醉。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毫不吝啬地留下了自己的大作,且看小编给您道来:   
 陶山夕照 (清)郑先民 兹邱闲且旷,日落见山情。 赵馆烟无迹,禹书仅有名。 千林归鸟下,半壁彩霞生。 牧笛知何处,悠然时一声。   据传馆陶(古城)西北七里有座山名曰陶山,山高入云,巍峨俊秀,西看太行,东望泰岳。古陶山在太阳将落的夕阳照耀下,绵延起伏,明暗相衬。山上有树木在微风吹动下自然地摇摆,呈现出一幅美妙的画卷。古代有“千林归鸟下,半壁彩霞生”的诗句赞咏。   
 古井甘泉 (清)郑先民 古甃既无缝,甘泉何自盈。 映天同镜朗,消渴较水清。 泽润分河渎,功施半市城。 鸡鸣还到夜,不断辘轳声。   相传在馆陶旧县城,因立城年代久远,城内水质苦涩,人们吃水需在城外汲取。而在西街城内无缝井,水涌如泉,水质甘甜,引得官员百姓,倍感欢欣。   东岳晴云 (清)汪一虬 云痕睛乃幻,岳色远蘧来。 欲望雯间气,还宜雨后台。 塔铃犹隔语,松鹤漫多猜。 独坐蘧庐适,霞光射草来。      馆陶旧县城城东古刹,远映河岳,极目碧空,烟雾缭绕。其庙红墙碧瓦,绿树成荫,庙前长年湖水环绕,有海市蜃楼之境,东岳晴云为馆陶一大胜景。东岳即东岳庙又名天齐庙,是一座道教庙宇,创建年代不详,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拆毁,1998年遗址被推平。   
 长堤春色 (清)汪一虬 依水春多丽,探奇在古堤。 绿侵知柳岸,红绽人桃蹊。 闪乱征帆影,参差怒马蹄。 推尊花底醉,不惜卧香泥。     汰黄旧堤,在今卫河东。由于大名县沙河蜿蜒而来,为黄河故道所筑长堤,一望无际。进入春季,万物复苏,白杨挺拔,垂柳袅娜,一片碧绿景色。   
 黄花故台 (清)王全 故台临水筑,遗址尚存不? 碧草高低合,沧波书夜流。 曾无花映日,惟有雁横秋。 莫惜豪华尽,吟诗几度合。   “黄花台”。在馆陶旧县城南,萧城西。东汉(公元25年—200年)光武帝三女封为馆陶公主。刘红福在其封地傍卫水处筑高台,建望河楼。旭日东升,碧波荡漾,黄花遍野,对镜梳妆,名为“黄花台”。   
 驸马古渡 (清)王金 驸马知何代,传闻渡在斯。 沧桑眼底变,风景望中疑。 鸥鸟随波处,芦花照岸时。 行人经此地,吊古不胜思。   驸马渡,遗址在东古城,现七一大桥附近。西汉(前206年—8年)文帝长女馆陶公主刘嫖驸马陈午,宣帝长女馆陶公主刘施施,驸马于永,巡视封地和臣民,由此渡口进出馆陶县城,人称驸马渡,驸马渡两岸遍布杨柳,立马旌旗动,浮舟鼓吹鸣,甚为壮观。   
 卫河秋涨 (清)董上新 卫河秋水剧,天上坐如春。 忛影迷城堞,渔歌杂榜人。 云低生蜃气,波动见龙鳞。 应有乘槎客,来兹一问津。   宽长的卫河,夏末秋初,河水暴涨,汹涌澎湃,船行如梭,实为一胜迹。   
 萧城晓烟 (清)董上新 北塞多雄志,遗迹见旧城。 都随流水去,但有野花生。 晓日千林出,轻烟一望平。 当年嘶马地,风雨若闻声。   看城(萧城)颓垣,似山峰隐现,红日东升,烟云充满城郭,绕城缥缈。联想昔日宋辽交兵,足以壮人志气。 萧城可参阅:萧城传奇:渐行渐远的馆陶古城       文中配图均为刘文珍 
   刘文珍 刘文珍 ,字逸臻,桂香阁主人,1961年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自幼酷爱书画艺术,1997年任馆陶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并坚持美术创作。2013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邯郸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邯郸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陶山书画院院长。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