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向馆陶迁民的那些故事

时间:2018-07-10 10:12:29  来源:大运河时空  作者:  浏览: 分享: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馆陶县祖辈相传,妇幼皆知。

目前,馆陶县村庄除少数几个以外,绝大部分都是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前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移民形成的。为什么把大槐树叫老家呢?在迁民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胡大海复仇

 

在河南、山东省一带流传着因胡大海复仇引起迁民的故事。传说元朝末年,河南地区来了一个乞丐,他身材高大,体格魁伟,右手拄着一个讨饭棍,左胳膊胯一个篮子,沿村乞讨。人们看到这样一个壮汉不去干活谋生,去讨吃要饭,见他一来,便赶紧关门,还有的人加以辱骂。乞丐饥饿难忍,深感这个地方人情太坏,便暗暗立誓,有朝一日要报此奇耻大辱。胡大海便投入朱元璋率领的农民军反元朝统治后。由于臂力过人,作战勇敢,屡屡建奇功,吴王便封他为大将军。此后,为朱洪武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在南京即位以后,设宴大赏功臣,各位臣子都领了赏,谢了恩,个个退朝。唯有胡大海与众不同,无论洪武帝赏赐他什么东西,他都摇头不语,朱元璋觉得很奇怪。对胡大海说:“朕赏赐你金银财宝、田地你都不要,你要什么给朕道来。”胡大海上前一步,双膝跪倒,奏道:“臣有罪,望陛下为臣作主。”朱元璋道:“爱卿请起,有什么事慢慢讲来。”胡大海将在河南讨饭时的遭遇讲了一遍,请示朱元璋开恩,允许他去河南报仇雪恨。朱元璋听罢,大吃一惊,心想:允他吧,他要把河南人杀光,欲待不允,他又是开国元勋,踌躇再三便道:“朕允你报仇之事,但只准一箭之地。”话毕吩咐侍卫给胡大海御箭一枝。胡大海接过御箭,欢喜非常。连忙谢恩。且说胡大海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骁将,英勇善战,又射得手好箭,有百步穿杨之能。他收拾好行装,带领家丁、兵士,杀气腾腾直奔河南而来,刚到河南地区,恰逢一行鸿雁飞来,胡大海心中暗喜,拉开雕弓似满月,飞箭离弦似流星,叫了一声“着”!正好射中最后一支雁的后尾,那雁带箭向前飞去,胡大海也统兵向前杀去,见村庄就烧,见人就杀,只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而那只伤雁仍带着箭一直向前,飞过河南,又飞向山东。当地百姓起来反抗,但手无寸铁的百姓怎能抵得过如狼似虎的官兵呢?官兵所过城池成墟,乡村无遗类,胡大海也在混战中死去了。这样造成河南、山东“白骨露于野,干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朱元璋知道时,已经晚了,只好下令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往没人的地方迁民。

 

(二)“红虫”吃人与燕王扫碑

 

河北、河南、山东广大地区流传着“红虫”吃人的故事,说是明朝时这一带闹“红虫”把人吃光了,才从洪洞大槐树处往这儿迁民。这个故事却和“燕王扫碑”造成人烟稀少有关。碑碑实际上就是南京城的功德碑,即明皇族的祖宗碑。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使朱家天下永固,首先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作为他的继承人,可惜朱标短命,死在他的前面。朱元璋又立朱标之子允文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大臣们立允文为帝,这就就是历史上建文皇帝。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有勇有谋,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建功勋。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他已暗中生气,他侄儿为帝后,他更是不服,加上建文帝看到诸王的势力强大,中央难以控制,就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消藩。这一下燕王就有借口了。有了机会,人自然不肯轻易放过。于是他缘由朱元璋的祖训,声言朝庭内出了奸臣,要为建文帝“靖难”,在北京首先发难,率军向南京进攻。他先攻河北,次攻河南,接着攻山东,然后到南京,沿途受到忠于建文帝的明军和人民群众的反抗与阻挡,双方大战数年,终于攻下了南京。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江北地区“千里无人烟”的局面。燕王的军队都头戴红巾,所以百姓称之为“红虫”,“红虫”含有瘟疫的意思,所以民间有“红虫”吃人的传说。

燕王攻克南京后,建文帝被烧死,他自己便当了皇帝,这就是明成祖。他即位以后,由于正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大臣不拥护他,他就狠下毒手,如灭了方孝孺十族,又实行了“爪蔓抄”,就是把反对他的人和同村的人也全部杀光。不久又把都城迁到北京,并下令从洪洞大槐树下移民到山东、河北、河南、浙江一带开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

 

(三)大槐树和老颧窝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西周为杨候国,秦汉置杨县,隋改洪洞至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县城。在洪洞县城北郊贾村的西侧,有一处公园式建筑,西面临近汾河,东面围墙紧靠南同蒲铁路。多少年来不论是严冷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暑,游客络绎不绝,有的留诗题词,抒“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挺拔的大槐树,盘桓眷恋,不忍匆匆离去,这就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古大槐树处,现已辟为古大槐树公园。

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这里是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再加唐宋以来,又建有驿站,房舍宽广,廊舍幽雅,常驻驿官,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窝星罗棋布,甚为壮丽。明初迁民时,便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所迁之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频频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为惜别的家乡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就将老鹳窝传为村庄了。

明朝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幸而在古大槐树的东方同根孽生出第二代古槐,这就是现在干枯的那棵大槐树。二代槐树干枯后,1974年被巨风吹倒,政府拨专款整修,打了水泥座,树身用几道铁箍固定,重新竖立起来,作为迁民的见证,怀祖的寄托,似迁民子孙世代繁行一样,第二代古槐树的北旁又同根摩生出第三代古槐,现在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看到它,人们自然得到很大的安慰,真是嘉树延年,代代相接啊!

 

(四)脚趾甲复形、背手、解手的来历

 

元末,由于十几年的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天灾人祸,人民涂炭。明军将元军赶到漠北后,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出现了许多无人区。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明朝建立以后,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这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劳动力和土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明政府采取了移民垦田的政策,即把“地狭人众”的山西地区的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但故土难离,人们谁不留恋自已的家呢?这时明政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徙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晋北的人来了,晋南、晋东的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煕攘攘,暗中祷告上苍,析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数员武将簇拥着一官员,那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雳,人们都惊呆了,但不久就醒悟过来,他们受骗了,人们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骂的,有呼儿唤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脚小趾上砍一刀做为记号,以防逃跑,人们的哭喊声惊天动地。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连接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到处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苦恋,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里,大门口栽种了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