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安徽省的这个地方曾是来自馆陶的这对父子的封地

时间:2019-05-22 10:37:55  来源: 大运河时空  作者: 文剑  浏览: 分享:

 

安徽省凤台县在明代之前是被称为下蔡的。这个地方秦代置县,明朝时候废县。而在南北朝时期,下蔡则属北魏。正是在这个时候,一对来自馆陶的父子先后被皇帝封为子爵,封地就在这里。

 

 

父亲的名字为李修。李修(生年不祥——500年),字思祖,南北朝时期北魏医家,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其父李亮就是一位受当地人尊敬的名医,他用针灸、中药并重的方法给人治病,疗效很好。李修从小受到父亲医德医术的影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很快超过其父。后来,李修来到代京(今山西大同市北),进入皇宫为帝后百官们治病,曾为魏孝文帝和文明太后治过病。

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是一个战乱频仍,兵祸连年、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百业萧条,癌疫流行,人民生活在兵燹水患、灾荒瘟疫的阴影之中。李亮,北魏时馆陶人士。到他长大成人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已继位,拓跋焘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为国都,先后灭夏、北燕、北凉。作为一代英主,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100多年北方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

李亮目睹并身受了分裂、战乱所带给人民的苦难。而家乡馆陶一带正处于中原腹地,历经战乱,真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更有甚者,战乱过后,灾荒瘟疫接踵而至,民间缺医少药,不少人病饿交加,抛尸荒野。他以自己祖传的针灸草药,救急于百姓。因此在战乱频多的北魏统治时,他居住的馆陶一带,百姓稍能安定,遇疾求李亮诊治,存活者众。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局势相对安定一些,在治病、行医的过程中,李亮深感自己比之古人张仲景、华佗等名家的医术相距甚远,如要济世活人,解民于病魔疾苦,必须深研医理,取百家之长,精于医学,才能有所作为。李亮听人说,在南朝宋・彭城(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有沙门僧名垣的人,在江准间行医,医术高超,于是他告别家人,南下投师。沙门僧人垣是当地的名医,垣对中国的传统医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精于针灸。简短的拜师仪式后,李亮扑下身子,研习师父的精湛医术。垣僧非常喜欢这位勤快虚心,来自北方的徒弟。他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给李亮,指导他对病人望、闻、问、切,教他行针、医理,教授李亮针对不同的病人,辩证施治。很快李亮尽得垣僧真传。由于李亮悬壶济世,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他在徐(州)、兖(州)二州间执诊行医多年,救恤了患者无数。

李亮不仅医术高超,时称名医,而且医德高尚。他为方便远来投医之人,自己建筑厅堂,让来就医者居住,以便早晚问诊,方便患者。偶遇病人去世,而病家无力殓葬者,李亮则备棺木装殓,并亲往吊祭,因有此名望,四方百姓有患病者:“慕其贤名不远千里,竟往投之”。时人称其仁厚。朝廷为彰其德行,累迁至升府参军。因其子李元孙,秉承父业,父子均有功于朝廷,特赠李元孙为义平(县)子,拜奉朝廷。

李亮次子李修,遵从父兄业绩,继承家学,潜心深研医学原理,对内科、妇科等施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逐步树立了自己诊治威信,在继承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建树。因医术高超,救活者众,当时名满朝廷和民间,受到民众拥戴。

李修的晚年,医术更加精湛,朝廷念其功劳,把他调入代京(今山西大同西北),并赐其爵位为下蔡(县)子,迁升给事中(官名)。北魏文成帝太安(456年前后)中期,李修常在宫中供职施医。高祖(孝文帝元宏)、文明太后因年迈时有疾病,作为御医的李修,常为其诊治,颇有效验。高祖、文明太后,对其赏赐累加,车马服饰、门弟宅院均焕然一新,号为“鲜丽”。

随着实践,李修的医术名满朝野。李修上书朝廷,愿献家传,教民疾苦。朝廷恩准,并集学士及善书者一百多人,协助李修在东宫整理编撰医书。经努力,撰成《诸药方》百余卷,并刊行于市,受到士庶,民众欢迎,为祖国医药宝库增添了财富。

晚年的李修升迁洛阳,因有功于世,赐为子爵,封地在下蔡,被称为“下蔡子”。被封为前车将军,并任为太医令(御医)首领。又过几年,李修去世,朝廷追赠其为咸远将军,青州刺史。

李修的事情被记录在《魏书》里。并且李修的儿子李天授也被记录在了这本书里,并且袭了“下蔡子”的爵位,其医术跟他的父亲相比不相上下。

 

本文选自《陶山人物》,作者刘清月,文化学者。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李圪塔艺术写生基地
晋城远近闻名的画家村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安阳:古都传奇三千年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
我国“唯一”没有蚊子的城市,曾是七朝古都,却鲜为人知
我国“唯一”没有蚊子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