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滏阳河上古石桥——消失在视线里的贾口、苏里、刘二庄村古石桥

时间:2020-06-27 09:17:36  来源:图途之说  作者:图途之说  浏览: 分享:

       民国时期的邯郸县志记载,县境内滏阳河上有六座石桥(境内共十桥,罗城头桥、鸭池桥、南苏曹桥、冯村桥等四座为木桥)。张庄桥、柳林桥和北苏曹桥等三座古石桥至今保存完好,已经成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三座石桥则因为洪水冲毁、年久失修等原因进行了重修,改建成了现在的钢筋水泥桥。

       消失在人们视线的三座古石桥分别是贾口村贾葛口桥、苏里村苏里桥和刘二庄村刘庄桥。

       贾葛口桥位于邯郸贾口村。贾口村濒临滏阳河岸,据传是明代嘉靖年间永年县贾葛一带的人为保护自己的农田,派人在这里护堤,后来定居下来成为村庄,称为贾葛口村,后来简称成为贾口村。

       贾葛口桥位于贾口村北的滏阳河上,始建年代不详。准确地说,这座桥不属于石拱桥,而是石木结构桥。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讲述,当年的贾葛口桥是由石磙砌筑起来作为支撑的桥柱,上面架设圆木横梁,桥面敷设青石,两侧装有石质栏板。当年这座桥处于邯临路(邯郸-临清)交通必经之地,行人众多。尤其是滏阳河漕运通商时期,桥南侧还建有码头,商品交易频繁,繁盛一时。1963年,邯郸突发洪水,滏阳河水暴涨,贾葛口桥被冲毁。后来尽管随着邯临路的改线南移,这里的交通量需求降低,但是两岸往来交通还是需要桥的,于是在老桥西侧不远新建了现在这座桥。

现在的贾口村桥

       刘庄桥位于邯郸丛台区刘二庄社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民国十四年曾经重修。奇怪的是,这座位于刘二庄村的桥,却叫做刘庄桥。1968年,因为古桥年久失修进行了拆除、新建。网上流传一张据说是刘庄古石桥的照片。照片是一张群体人物照,石桥只是作为衬托的景物,看不到全貌。

刘庄桥(图片来自网络)

       照片显示这座桥与现存完好的张庄桥、柳林桥、苏曹桥形制很像,应该也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栏外侧的桥名书写为“通济桥”。从照片中的人物气质、衣着来看,应该是拍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对这张照片存在一些疑问,当然,这个疑问也许是缘于同样在网络流传的另一座古石桥照片——苏里桥。

       苏里桥位于邯郸苏里村,始建年代不详,从历史记载来看,始建年代至少早于清乾隆年间。据《传承-邯郸县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介绍,苏里桥为双曲单栱桥,桥身两侧各有五个小拱券。原书没有附照片,但是对桥型的描述很具体——“两侧各有五个小拱券”。网上同样流传一张据说是苏里桥的照片,从外形看与书中描述完全一致。

苏里桥(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苏里桥的毁坏也是源自1963年那场洪水。当年洪水来袭时,桥被毁坏但并未坍塌,以至于影响了泄洪,只好将其残桥炸毁,以便洪水尽快退去。

        疑问来自网上两张照片的比较。

        民国二十二年版的邯郸县志将刘庄桥、苏里桥都记述为“民国十四年重修,石筑”,但从照片看,两座桥建筑形式明显不同。

       苏里桥跨度大,气势恢宏壮观,更像一座现代桥梁。民国初期,水泥作为舶来品已经传进中国,时称为“洋灰”。苏里桥建成这种形制完全可能,不仅与《传承》一书描述的外形相同,也符合民国时期建筑特点,只是违背了县志关于“石筑”的记述。

       刘庄古石桥的照片显示与明清时期邯郸众多古石桥形制完全相同,但同样是重修于民国十四年,为什么没有用到“洋灰”这种建筑材料呢?难道县志里同样记述的都是“重修”,一座是指推到重来,一座是指修修补补?

       其实确认两张照片孰是孰非并不难。苏里、刘二庄村的老人们一定还记得当年那座老桥的模样。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