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人民日报》的诞生地——邯郸火磨街

时间:2020-07-16 14:07:37  来源:邯报书画院  作者: 尚荣生 杨玉霞 等  浏览: 分享:

 

 

2010年尚荣生在北京采访原《人民日报》编辑何燕凌时的合影。

《人民日报》迁移路线图。

        2019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落成的邯山区文史馆进行“红色文化陈列”布展,以邯郸特别是邯山百年历史为主线,以晋冀鲁豫边区首府为重点,构建陈列框架,其中《人民日报》的诞生地是陈列内容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这个课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人民日报社发布的报史资料中,源头是1946年5月15日在邯郸火磨的创刊日。2006年,邯郸电视台曾拍摄过一个专题片《人民日报在这里创刊》,邀请专家到火磨街东口,面对《人民日报》创刊地旧址,讲述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那时,我们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将《人民日报》在邯郸火磨街诞生的历史,真实地告诉大家,也希望《人民日报》诞生地,成为一张影响中国的文化名片。

 

《人民日报》诞生地——邯郸市火磨街东口。

邯郸火磨街

       火磨街的名称,源于创建于1922年的一家面粉厂——“邯郸怡丰股份有限公司”,邯郸人称之为“火磨厂”,后来这里便形成了“火磨街”。当时,人们从京广线坐火车路过这里,远远看见火磨厂高矗的烟筒,就知道邯郸到了。

       火磨街东口,有一座三层小楼,民国时期是范家花园,后改为邮电局,由德国建筑师设计,日军占领邯郸后在这里设立了通讯情报机构,因为外墙是灰白的颜色,当地人称它为“小白楼”。小白楼的东面,有一座侵华日军建造的公会堂,是日伪名流举行聚会的场所,有时也在这里放映日本电影。

       邯郸解放那天,也就是1945年10月4日,指挥攻城的冀南部队首长,在火磨街东口的邮电局里,最后一次给盘踞城内的顽匪武装头目郭彩芹、郭化民打去电话,要他们缴械投降,并且下达了攻城的命令。

       1946年3月,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率晋冀鲁豫边区首脑机关,经涉县、武安迁至邯郸,邯郸市成为边区首府,其中,边区政府、边区参议会、晋冀鲁豫军区、冀南银行、瑞华银行、邯郸中学、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体育场等重要机关和公用设施,都设在火磨街周边附近街区,成为晋冀鲁豫边区行政、军事、金融、文化和教育中心,许多重大群众性政治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1946年5月,《人民日报》社址——邯郸小白楼。

进驻“小白楼”

       邯郸的解放,把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四个战略区连接在一起。邯郸战役中高树勋在马头镇起义,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北上大军由此止步,到1946年1月13日晚24时,国共《停战协定》正式生效时,晋冀鲁豫边区已建立200个县市政权,区域人口3000万,野战部队30万人,地方武装40万人,成为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解放区。

       在邯郸战役中,跟随刘邓首长一起行动的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社长安岗,就经常听到首长们在一起议论:等打完了仗,形成了大片的解放区,就要办一张大报。在一次会议上,刘伯承曾讲过:“我们现在除了打仗,还得打笔墨官司。”

       1946年3月,安岗接到命令率领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进驻邯郸并担任报社的副总编辑,在邯郸市长王悦尘帮助下,将距离邯郸火车站不远处的火磨街东口邮电局“小白楼”确定为报馆,并从银行办理了贷款。报社后勤负责人王友唐、程庆丰随即赶到,对“小白楼”进行装修,配齐办公和印刷设备,满足了办报需要。

       当时,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是邓小平,安岗直接向邓小平汇报工作。因为地处邯郸,当时人们习惯的称晋冀鲁豫中央局为“邯郸局”。中央局领导对办报工作非常重视,安岗清楚记得,办报不到一年,他就参加了3次为报纸宣传而召开的中央局会议,第一次会议就是决定创办中央局机关报。

       太行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磐石接到中央局调令的时候,是在1946年4月,当时他还在涉县赤岸村,他的新职务是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磐石晚年回忆:“中央局书记邓小平给我下了一道死命令,机关报必须在5月15日出版。”

       张磐石快马加鞭来到邯郸火磨街东口时,“小白楼”已开始粉刷,报社编辑部的办公用房,包括了办公室和编辑宿舍。据当时排字房工人范守田回忆:报社整个院落约有两三亩地,排字房位于院北,校对处位于院西,东边是报社材料房,后院是报社宿舍,除了印刷厂,报社所有部门几乎都在院内。

       几天后,人们在“小白楼”大门上方,看到用水泥塑成“人民日报馆”和“新华通讯社”的大字,这些字将近一米见方,很远就能看见。这样一来,“小白楼”便成了当时邯郸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号。

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创刊日报社全体人员合影。

     《人民日报》创刊

       中央局书记邓小平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在5月15日出版。

       1946年5月14日清晨,报社排字房同志们全体提前上班,采编人员有的写稿、编稿,有的到印刷厂帮助校对,一直忙碌了十二个钟头。伙食班为大家准备了最好的饭食:面片加肉丝。

       印刷厂的机器通宵转动着,5月15日上午八点钟,套红的《人民日报》如期出版,邮电局人员骑着自行车跑到报馆门前,当他们得知报纸还在工厂时,立刻又向工厂跑去,不久,街头的阅报处挤满了人,这天的报纸发行量约有1万份。

       当日的报纸上印有“创刊号”3字,人们在《人民日报》报头下方,看到了熟悉而亲切的社址:晋冀鲁豫边区邯郸市。

       在张磐石主持下,对创刊号《发刊词》和文章进行了精心组织。发刊词由张磐石起草,军区副政委张际春审查,邓小平拍板,发刊词提出了办报的指导思想:“本报——人民日报,晋冀鲁豫广大人民的报纸,在大家热烈期待和鼓励下,在极不完备的条件之中出版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关于它的发展、壮大、坚强,我们热烈希望全边区党政军民及广大读者同志的扶植与帮助!我们的口号是毛主席昭示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本报的方针和宗旨。”

       在创刊号上,我们看到了边区首长的题字,邓小平的题字是:“为人民服务。”

        5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特写《一个欢快的茶会庆祝本报创刊磐石同志再三要求大家多帮助》,生动纪录了当时的情景:“半个月来,邯郸市火磨街东口的大楼经常被朋友们所访问。我们——人民日报的工作者,愉快而忙碌的接待着自己的客人。‘大报能按时出版吧!’‘十五号快到了!’这种情感洋溢的期望与鼓励,成为督促我们积极筹备的力量。”

       报纸创刊的第二天上午十点,在邯郸中学礼堂举行庆典茶会,边区首长们、各机关团体的代表和本报的工作人员坐在一起,大家的脸上浮现着愉快的笑容。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一起来了,他们仔细端详着新出版的创刊号。

1946年5月16日,张磐石在“人民日报创刊典礼大会”上讲话。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高帆在邯郸街头发放《人民日报》创刊号。

        张磐石介绍了报纸筹备的经过、当时情况和将来的计划。他说:“报纸能在今天出版,头等要感谢各方面精神上,物质上鼓励与帮助”,因为“现在仍有许多困难,对各方面可能有照顾不周的地方,请原谅。”

       杨秀峰主席在讲话中几次提到自己“很高兴”。他说:“大报应该多多登载全区性的大问题,例如关系几百万人生命的黄河归故问题,就该连续深刻的披露。”

       张际春副政委首先把报纸及通讯社的同志鼓励一番,提出今后要注意“帮助领导”“组织斗争”“交流经验”,依靠大家的力量,把报纸搞得更完善些。

多年后,这一幕一幕令人激动的场景,仍能激荡起大家内心的春潮。2007年,我们见到当年参加《人民日报》创刊茶话会的晋冀鲁豫军区宣传部副部长陈斐琴,他说:“《人民日报》在邯郸火磨街创刊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对我来说都是终生难忘。”

毛泽东两次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

毛泽东第一次题写报头

       当《人民日报》在邯郸火磨街热火朝天的筹备创刊时,毛泽东在延安枣园慨然应允,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毛泽东先后写了4行“人民日报”,从中圈定了他满意的两个,要晋冀鲁豫中央局从中选一个。

       那时的延安枣园,已是满目春色,毛泽东望着远处盛开的山花,回想几个月前,在这里召开警备团战士张思德的追悼大会上,他作了一个著名讲话,题目就是《为人民服务》。

       说起《人民日报》的报名,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最初,中央局领导让报社同志先议论,报中央局批准,大家纷纷说着:“叫《滏阳日报》吧,古风古韵,寓意邯郸。”“叫《晋冀鲁豫日报》吧,老老实实,亮出身份。”多数人主张叫《人民日报》,为人民服务是永恒的主题,中央局很快批准了。

       谁来题写报头呢,大家都想到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于是马上通过电报报告了延安。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报社决定,先用集字方法,从毛泽东手书中,寻找“人民日报”4个字。于是,在邯郸市发行的创刊号和44期《人民日报》,用的就是集字的毛泽东手书。

       到了6月下旬,中央局领导从延安回到邯郸,带来毛泽东题字手迹,从7月1日起,《人民日报》换成了毛泽东题写的报头,当时《人民日报》已从邯郸火磨街,转移到武安南文章村。

        永远忘不了的城市

       1946年6月26日,以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军发动了全面围攻为起点,中国内战爆发。此时中央局和边区机关撤至武安一带,《人民日报》在邯郸出版到6月27日后停刊三天,7月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则启事:“本报因机器发生故障停刊三期,自今日起继续出版,敬希各界读者见谅为荷。”为保密起见,《人民日报》不再刊登社址,代之以“武安邮局转”。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华北《人民日报》创刊,毛泽东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并一直延用至今。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刊号。

       1946年春天,郭渭来到邯郸“小白楼”的时候,主要负责行政事务,找房子、安机器,保证报纸如期出版。此前在担任《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时,他曾经历了1942年5月庄子岭战斗,亲眼目睹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云等46人壮烈牺牲,见证了世界新闻史上最悲惨的一幕。2005年,我们到北京采访郭渭,这位三次担任《人民日报》秘书长、被称为“管家”老报人的老同志激动地说:“当年,我跟随张磐石社长来到河北邯郸,参加了筹办工作,从此,我的一生都在《人民日报》度过,参加创办《人民日报》,是我青春的骄傲,也是我一生的骄傲。”

       2003年,安岗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邯郸,寻访当年《人民日报》诞生地,回忆当时办报的情景,他深情地说:“邯郸是我永远也忘不了的城市。”

       如今,《人民日报》已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报,而邯郸火磨街作为《人民日报》的诞生地,也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此时,我们想起《人民日报》编辑成坊写下的一首诗:“抗战胜利走下山,进入邯郸办出版,人民日报刚面市,大型党报传党言。”

        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座《人民日报》诞生地纪念馆,将在邯郸火磨街东口落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作者单位:新邯山文化研究中心)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appy_happy_maomi)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