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赵国历史

《大商风华》连载39 乐善好施仁为怀

时间:2022-11-20 07:06:29  来源: 神钲书院(公众号)  作者:安秋生 图片:江芳延  浏览: 分享:


《大商风华》连载39  乐善好施仁为怀

药商照片

 

 

乐善好施仁为怀·安秋生         

 

世上有富人就有穷人,现在如此,一百年前也如此。富人的钱易赚,穷人的钱难拿。开店做生意,有的行业可以只和富人打交道,例如绸缎庄;有的就不行,例如药行。富人生病进药店,穷人生了病也要进药店。

 

 

“看人下菜碟”,在别行是毛病,在药行则是基本功。据说药店里从坐堂先生到抓药的伙计,都得有这种眼识劲儿。顾客进得门来,熟客自不必说,如果是生人,上下打量一下穿戴,用看似无意的话套上三言两语,应酬答对之间,就能把买药人的家境,病人的严重程度,买药人与病人的关系等等,弄个八九不离十。这决定着坐堂先生方子怎么开,管账先生药价怎么划,伙计的药怎么配。

 

 

其中的原则是:穷汉子,你不能把他吓跑;富汉子,也不能放过。

 

 

这涉及到药行中近乎公开的秘密:“穷汉子吃药,富汉子掏钱”。当然武安人的药店也不例外。它的真实含义并不是坑害什么人,而是最大限度善待每一个上门来的顾客,不能把人拒之门外。

 

 

对穷人,不能在他身上多赚钱,坐堂先生开方,要多用疗效差不多,但价格相对低廉的药,以保住本钱为原则,必要时还要贴钱,总之,要让他看得起病,拿得走药。他家里病人等着吃药,你开的药价值两块,但他身上只有一块,你说怎么办?不仅要让他把药拿走,有时候还得给他找回几毛,让他回去买成米下锅。

 

 

对富人,就要多些心计和安排,要多开好药名药,还要告诉他,这药是如何珍贵如何难得,告诉他某一味药进货很难店里所剩无多,只给您这样有身份的人才舍得用。

 

 

想当初武安药商一进东北,便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在关里,人们有病才吃药;在关外,许多人有病没病都买药吃,有病的人吃药治病,没病的人吃药补身,因为此地天气严寒,阳气弱的人熬不过去。——黑土地开发之初,这些人垦荒伐木,挖煤淘金,大把大把赚银子,赚了钱又没有更多的可以享受,吃补药便成为某种时尚。距集镇远的,都是赶着板车来买药,一买几十服、几百服,拉回去一吃小半年。还有的是为自家的药店或诊所进货,一次购买的药品数量较大。这样的老客上门,会受到破格招待,药店上下全都忙碌起来,大小伙计忙着为他配药,大掌柜忙着陪他品茶喝酒,伙房忙着为他添菜,晚上留宿,会安排他住在大掌柜才能住的房间,干净的铺盖,热腾腾的火炕,小学徒屁颠屁颠地为他端洗脚水提便壶。对于药店来说,“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隔三差五地有这样一个财大气粗的富汉子光顾,药店的钱就赚得差不多了。

 

 

老药商说,一些有钱的人,特别是达官贵人,他们往往蔑视不值钱但能治病的普通草药,只对名贵药材情有独钟,对此坐堂先生心如明镜,常常格外为他们开一些较为贵重的中药,让他们满意,药店赚取的利润也大。三和兴药店聘用的坐堂先生叫王云门。当地有一位财主来找王云门,要求开几服药补补身子骨,王云门为他诊脉后,告诉他根本不需用补药,补了反而不好,这位财主老爷不信,反唇相讥说店里没好药,才用这话儿搪塞他。王云门无奈,给他开了二两人参让他回去熬汤喝,同时又给他开了五钱莱菔子(白萝卜籽)同用。人参大补,莱服子大泻,一补一泻对身体就不再有太大作用,避免了大补不当出问题。这样的方子,抓药伙计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心照不宣照方付药,还向财主介绍说此参用的是千年老山参。财主很满意,店方多卖钱,把穷人吃许多服的药钱都赚回来了。王云门把这事讲给大家听,称这是不吱声的扶弱济贫。

 

 

但世上还是穷人多,如何做穷人的买卖?武安人在东北的药店普遍可以“赊账”,有病需要抓药,记个账可以走人,秋后或年底,派人上门收账。东北人性情豪爽,兜里不差钱。欠账多数不难收。但也有遭遇天灾人祸的人家,收不上来,又不能逼债,就象征性地收几瓢大豆高粱米几把干菜或其它,就算是清了账,将欠条当面销毁,言明下年你照旧可以去我店里抓药,照旧是我的主顾。武安商人身背褡裢,手持打狗棍,在乡下行走收账的情景,是那个时代东北乡下一幅独特的风俗画。

 

 

在过去的时代,由于卫生保健条件差,常常有区域性的疫病流行,这当然是医药行业赚钱的大好机会,但也会有穷人为此家破人亡。武安药商中的多数人,不去乘人之危发不义之财,他们以治病救人为出发点,积极开发研制有效药品,在销售上低价或保本,甚至大量免费发放药品(舍药)。例如在山西孔氏眼科、齐齐哈尔恒盛豫等药商的材料中,都有类似记载。治病救命又乐善好施,使这些武安人在经营地落下“大善人”的好口碑。

 

 

乾安县“永发和”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药店,武安药商王永峰也因为救死扶伤,扶危济困而出名。有一天,三四个人抬来一位患病的妇女,处于昏迷状态。一进

 

 

门家属就说,我们家穷,只有几块钱,听说永发和药店有钱没钱都可以看病吃药,不知道能不能给治病?王永峰说先别提钱的事,抢救病人要紧。经医生诊断,病人得的是产后风,看病吃药需要上百元。王永峰当即表示,看病吃药全部免费。经过几天的抢救,病人脱离了危险,又经半个月的治疗,病人基本恢复了健康。临走时药店不仅没收费,还给患者多带了几服中药。患者全家对王永峰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有一位无依无靠年迈多病的孤寡老人,经常来药店看病,王永峰看老人无家可归,心中甚是可怜,便收留了他,把他当成亲人一样侍奉,老人病故后又为他送终。此一善举被乾安人传为佳话。

 

 

中国人自古相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人存善念天必佑之。武安商帮济世救人泽及四方,也常常得到意外的善报。

 

 

清朝末年,在奉天开设庆丰玉绸缎庄的程立金也是武安伯延人。他从小在老家跟随父亲做木工,为他人修建房屋时不慎摔伤腿脚留下残疾,一气之下独闯关东来到奉天,从摆地摊开始创业,直到有了自已的大商号。受过穷遭过难的他保持了一颗同情心。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当看到一个穷孩子为给母亲治病而沿街乞讨时,程立金可怜这个孩子一片孝心,就赠送银两让其为母治病,这个穷孩子就是张作霖。事过多年,程立金早已将此事忘掉,张作霖却时时牢记在心。他长大成人当了督军,带领部队打进奉天后,立即寻找恩人程立金,为了报恩,起用程家四弟掌管东三省财政。

 

 

再讲讲杨成庚“种德收福”的传奇故事。

 

 

1905年出生的杨成庚是个奇人。他落生便和别人不一样,——右手五个手指之间都有肌肉联结着,整个手像鸭蹼一样。但他不甘于向命运认输,愣是自己动刀,把手指一个一个割开。他就用先天畸形的这双手打算盘,写大字,夙兴夜寐,勤学苦练,样样都走在别人前头。

 

 

杨成庚的老家武安同会村,是个家家户户外出经商的村庄,达到一定年龄的男孩都得送出去学习做生意。杨成庚虽然身有残疾,但他生性倔强,14岁时硬是跟人下了关东,一走便走到中国的最北部——黑龙江省的讷河县,在一家叫做“恒发源”的药店学徒。在北部边疆的雪国药店里,他的个子长得快,拥有了一米八零以上的大块头,人高马大,很有大将气概。他的本事长得更快,14岁开始学徒,19岁便成为跑外柜的掌柜,20岁便另扯大旗,在讷南镇拥有了自己的药铺“广成祥”,自己亲自坐堂行医兼卖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年轻的“杨先生”名声大噪。这种经历在众多的年轻商人中简直具有传奇色彩。到后来,他的生意发展到讷河县城,发展到齐齐哈尔,虽然是与别人合股,但也是不小的股东。

 

 

杨成庚几次化险为夷的经历被人视为传奇。他经商很成功,成为当地人艳羡的有钱人,也成为土匪眼里的肥肉。一个风高月黑的夜里,几个土匪小喽啰窜进药店,不说三四便把杨成庚绑进了土匪巢穴。在土匪窝,小喽啰向当家的报功,不承想大当家的一眼看到杨成庚,立马口称“恩人”跪倒在地,对杨成庚一拜再拜,弄得杨成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过大当家的解释方才明白,几年前某个夜晚他受了重伤,拼尽全力爬到了杨成庚的药店门前。按照药行治病救命的规矩,杨成庚为他敷药治伤,灌汤喂饭,从阎王路上救回了他一条性命。对药行来说,这种事情隔三差五常常有,所以杨成庚早就忘在了脑后,没想到与他救过的人在此情景下见面。大当家的好吃好喝招待杨成庚,又让手下人带了不少财物,亲自把杨成庚护送回到讷河。

 

 

转眼间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讷河县闹起了土改,当地有钱的财主少,算来算去开药店的杨老板算是个富人,农会便召集会议斗争杨成庚。刚把杨成庚押上台子,从远处飞驰而来一队解放军战士,为首的人好像是个军官,一边扬鞭催马,一边高声命令“快放人”。走近一看,原来正是当年那个“大当家的”,如今他参加解放军,还当上了连长。他走上台亲自给杨成庚松绑,并告诉农会干部:“杨先生不是财主,他是工商业者,工商业者是受共产党保护的,斗争工商业者是违反共产党政策的。”他又对杨成庚说:“杨先生受惊了,以后不会有人再斗争你,你就好好行医卖药吧!

(未完待续)

 

《大商风华》连载39  乐善好施仁为怀

 

作者简介 

安秋生,又名安隆,字季三,号神钲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神钲书院院长。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传记等著作多种。研究武安商帮20年,著有《药鬼子记事》《武安商帮史话》《大商风华》等,曾受邀赴日本明治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和国内多地演讲。

 

 

凡注明来源邯郸文化网的文章,属邯郸文化网原创

 

 

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作者、文章出处


(更多好文 请加小编微信h3115855)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品展,一场关于麦子的视觉盛宴
麦田守望--丁融绘画作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县的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也走了
【致敬老兵】王秋堂,涉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
阅古 | “哀莫大于心死”的意思,你可能理解错了
阅古 | “哀莫大于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郸文化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310-3115600   邮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备18017602号-1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字第3269884号
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8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编号:1*0*082021003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1124号